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顾绍骅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992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谢环

热度 1已有 1001 次阅读2022-2-2 22:53 |个人分类:顾绍骅艺术观点与作品|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谢环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031/13/3642803_943375204.shtml 入手,彻底改变中国画“西风东渐”,甚至是全盘西化的现状!(人民网强国论坛积极支持《中国画审美标准》)为此,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谢环,(1346-1430)。明代画家。字廷循,水嘉(今属浙江)人。喜赋诗,常吟咏自适,并借友作山水游,善水墨山水,明代宫廷画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善画山水、人物,远承荆浩、关仝,以及南宋李唐、刘松年,近师元人。绘画早年师张菽起,并宗荆浩、关仝、米芾,明初洪武时已有盛名。成祖永乐(1403-1424)中召入宫廷画院,宣德时因明宣宗好绘事,特加重奖,官锦衣卫千户。谢环还擅长文学,画史上说他“知学问,喜赋诗”,有《梦吟堂集》世,时人称他“清瑾有文”。与戴进、李在、石锐、周文靖齐名。家中罗列唐宋以来法书名画,杨士奇题其轩为《墨禅》,每见所画,必加评赏。传世作品有《杏园雅集图》卷。

《杏园雅集图》 明·谢环  绢本设色画 规    格 纵37厘米,横401厘米  现藏于镇江博物馆。

谢环的绢本设色《杏园雅集图》手卷现存两个版本,藏于镇江市博物馆的又称“镇江本”,纵37厘米,横401厘米;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原为美国翁万戈先生收藏,纵36.6厘米,横204.6厘米,又称“大都会本”。

   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之情景。

   按照《翰林记》的记载,当时谢环作画,与会者人手一画,也就是说至少有九幅。光阴荏苒,九卷《杏园雅集图》仅得两卷(一为镇江博物馆藏,一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幸运地流传至今,让后人得以一睹明初名公巨卿的风采,此图的流传情况见陆九臬“谢廷循杏园雅集图卷”。

此幅《杏园雅集图》是描绘一次文人的集会。画的是当朝官吏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人在杨荣的杏园内聚会的情景,画家谢环本人也在其中。画面绘有三杨、六学士、十四童仆及画家本人。该图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九位内阁大臣在杨荣府邸杏园聚会的历史画面。画法工细,衣纹挺拔,色彩鲜艳,是一幅具有肖像性质的雅集图。 此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层官吏的生活,可谓明初院体画中融汇史实风俗、传神并山水、花鸟体裁的代表作品。 

杏园雅集图后序

正统二年丁巳春三月朔,适休暇之晨,馆阁诸公过予,因延于所居之杏园。永嘉谢君庭循旅寓伊迩,亦适来会。时春景澄明,惠风和畅,花卉竞秀,芳香袭人,觞酌序行,琴咏间作,群情萧散,衍然以乐。谢君精绘事,遂用着色,写同会诸公及当时景物。

倚石屏而坐者三人,其左少傅庐陵杨公,其右为荣,左之次少詹事泰和王公。傍杏花而坐者三人,其中大宗伯南郡杨公,左少詹事临川王公,右侍读学士文江钱公。徐行后至者四人,前左庶子吉水周公,次侍读学士安成李公,又次侍讲学士泰和陈公,最后至者谢君。其官锦衣卫千户而十人者,皆衣冠伟然,华发交映。又有执事及傍侍童子九人,治饮馔慊从五人,而景物趣韵,曲臻于妙。庐陵公喜题日杏园雅集,既序其端复与诸公赋咏成什,乃属予识其后。

仰惟国家,列圣相承,图惟治化,以贻永久。吾辈忝与侍从,涵濡深恩,盖有年矣。今圣天子嗣位,海内宴安,民物康阜,而近职朔望休沐,聿循旧章,予数人者得遂其所适,是皆皇上之赐,图其事以纪太平之盛,盖亦宜也。昔唐之香山九老,宋之洛社十二耆英,俱以年德高迈,致政闲居,得优游诗酒之乐,后世图之以为美谈。彼固成于退休之余,此则出于任职之暇,其适同而其迹殊也。然考其实,爵位履历非同出一时,联事一司。今予辈年望虽未敢拟昔人,而膺密勿之寄,同官禁署,意气相孚,追视昔人,殆不让矣。后之人安知不又有羡于今日者哉!

虽然,感上恩而图报称,因宴乐而戒怠荒,予虽老,尚愿从诸公之后而加勉焉。

创作背景:

“雅集图”这类的题材,自宋朝画家李公麟创作以来,似乎形成了一种类型,历来有不少画家据此作绘画的题材。既然称为“雅集”,必然不是一般亲友聚会叙谈,而是文人墨客热衷搞的一种诗文活动。大家都请画家把参加集会的人一一画出,作为一种纪念。

该卷绘于明代正统二年(1437),据杨士奇序文“乃三月之朔……杨公及予八人相与游于建安杨公之杏园,而永嘉谢君庭循来会……于是谢君写而为图……”始知是谢庭循的作品。又据杨荣后序: “……遂用着色写同会诸公及当时景物。倚石屏而坐者三人……傍杏华而坐者三人……徐行后至者四人……最后至者谢君,其官锦衣卫千户。而十人者,皆衣冠伟然,华发交映。又有执事及傍侍童子九人,治饮馔慊从五人……”又知这幅人物画卷相当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雅集的诸人情态,画家本人也入画图,是当时仕宦生活的真实写照。

艺术鉴赏

构图

这是一幅群像性质的作品。此画在构图上画家作了巧妙的构思,为了避免平均排列而出现的呆板构图,就将所画的人物分成几个组,有的三五人同在案儿前赋诗作画一组,有三位雅士聚集在一起在晤谈,高谈阔论,神情轻松闲逸,有四位雅土前后行走,缓步地向棋案边走来,有的单独在行走,边走边观赏庭园的景物。画面人物衣冠齐整,各依品第。每个人虽然都近于作正面画像,但神态和姿势各不相同,曲尽其态。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突出面部肖像特征。人物组合有硫有密,却与空间景物浑然一体,与此同时,将雅士们的种种活动更将诗、书、画、琴、棋等打成一片。

此画构图宾主分明,聚散合宜。围绕主人的活动,再加上若干侍僮,或抱琴侧立、或端盘递物、或备佳肴茶点、或持绢素笔墨侍候等,穿插其间,不但起到了充实了画面的内容,而且活跃了画面生动活泼的气氛。作者又十分注重其背景的村托,注意园林的描绘,作为此画的背景,有枝叶茂密的松柏,翠绿的幽篁和吐蕊的杏树。杏园中还有太湖石、珊瑚玉石、清供饰物。左端曲水之畔有仙鹤嬉舞,卷首有拱桥回栏,卷尾还有隐约可见的台阁,都错落有致地穿插其间,安排得宜。此图特点,人物与景物妙相生发,主观与客观交融,全卷结构井然有序。 

技法

图中人物面貌具有肖像特征,形象生动,画法工细,衣纹线条准确、挺劲而秀逸,富有质感。界画画法工细,色调艳丽,位置布置得宜。画法源自李唐、刘松年而又有所变化。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谢环_图1-1

  《香山九老图》明·谢环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及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老者。他们因志趣相投,结为九老会。此图绘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处欢聚,既醉且欢之际赋诗画画的情景 。根据白居易香山九老会诗序》的内容可知,对九老雅集的描绘早已有之,到了南宋时期,此题材在画院中也非常兴盛;而明代的宫廷画家在承袭南宋画院风格时,对此种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又较好的继承下来。

对于这幅表现文人聚会的长卷,在构图上作者选择了从围墙上方往墙内俯视的角度来描。画中一条蜿蜒的碎石小径贯穿整个画面,形成一条横轴线,人物及景物均围绕着石径展,画面从左边开始:一身着便服的文人携一童仆正缓缓地向画面中心的厅堂走来,他似乎并不急于赴会,而是悠闲地欣赏着园内的景致。沿着他走的路径向右看,在石径一侧,有两人站在梅树前,一人一边指着着梅树一边好像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看那人恭敬的样子,也许正在聆听长者论道吧。再往后,便是画的中心,这是画面内容的主体:只见一宽大的厅堂里,几案分明,案上盆景、花瓶摆放有序;厅中有一桌,三个文人正围着桌子看一位长者写着什么,或是画着什么。四个人物的神态各不相同,均刻画精微:长者面露喜悦,挥毫泼墨;三位围观者,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凝神静观。堂前石径上,有一仆人正端着盘子向右行,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结尾部分,有两位文人正在苍松翠柏下吟诗赏画,旁边的几位童仆,有的在煮茶温酒,备办佳肴;有的在侍侯笔墨,抱琴侍立。

整个场面以石径为主线,中间穿插以厅堂楼榭,假山叠石,古松,梅树,瑞鹤等景物,把画面的几个部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祥鹤唳鸣,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者着重于对人物表情的描绘。人物布局上聚散都非常富于变化。笔法工整严谨,衣纹线条准确,挺拔而秀逸,极富质感,色彩鲜艳、古拙。在景物刻画上也非常严谨,小径上的碎石,亭台、屋宇等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松柏,梅树,竹叶也细细地勾勒,显示出画家精谨细密的功夫,具有李唐、刘松年的遗风,属于院体一派。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谢环_图1-2

 


顾绍骅于2022131日星期一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顾绍骅 2022-11-25 21:20
LoveFunArt: 感谢分享!若有对艺术感兴趣或想要报考加拿大艺术大学的小伙伴,可以来LoveFunArt 温哥华作品集准备(https://cn.lovefunart.ca/courses/portfolio-preparation-v ...
谢谢支持!
顾绍骅微信号:13308635298
回复 LoveFunArt 2022-11-25 01:05
感谢分享!若有对艺术感兴趣或想要报考加拿大艺术大学的小伙伴,可以来LoveFunArt 温哥华作品集准备(https://cn.lovefunart.ca/courses/portfolio-preparation-vancouver/) 学习哦~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