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顾绍骅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992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

已有 1835 次阅读2020-7-3 20:56 |个人分类:顾绍骅艺术观点与作品|系统分类:文学| 传统文化 分享到微信

人民网强国论坛全面支持、推荐《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

人民网强国论坛全面支持、推荐《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

 


(原创首发)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
强国 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2/176228641.html,
文化 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76228625.html,
贴图 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76228629.html,
青年 http://bbs1.people.com.cn/post/80/1/1/176228634.html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

顾绍骅对中国精神的理解:为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松懈意味停滞不前,放纵等于毁灭!

中华浩浩五千年,无数圣人先贤、名士豪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或慷慨豪迈或智慧深沉的豪言精语,他们以及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与道统所在。尤其是下面十五句古语,最能代表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与中华民族的气象。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生生不息的爱;是穿越血与火的洗礼;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历代圣贤们早已在各自传世经典中道明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第一句 中国哲学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一句名言,传播极广,能量极大,向来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人谁也绕不开的重要理论思想。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老子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老子的这句话是最合乎自然哲理和科学规律的名言,是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源头。其中“道”“法”二字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永存在中国文化的基因库里。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2

1 第一句 中国哲学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句 国家观: 国家尊严 岂容冒犯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

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全句为:“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释义:“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在司马光《稽古录》这部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简编本中,除天象天灾之外,国政几乎从略,但司马光却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了汉武帝时代“虽远必诛”的事实。“兵者,不详之器”。战争向来伤害都是双方的,武力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当国家危机尚存之时,保家卫国才是当务之急。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3

2 二句 国家观: 国家尊严 岂容冒犯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三句 家国情怀 义薄云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4

3 第三句 民族观:家国情怀 义薄云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四句 中国品格:法乎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

释义: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引用了《周易·乾》上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5

4 第四句 中国品格:法乎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

 

第五句 中国本分:穷达不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后人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三国时的诸葛亮,就是这种操守的绝佳例证。他出山之前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虽不得志,却一直在坚持读书和思考,不断地修养自己,是为“穷则独善其身”。当时来运转,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打拼一番事业,他又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并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实为“达则兼济天下”。

【附:1、“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释义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2、“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语《论语》 释义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因为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同他来亲近。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释义为: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子思《中庸》 释义为: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丘明《国语》 释义为: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人总是有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动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惰性如好逸恶劳、"拖延症"等等,如果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总能大体上克服。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护持一颗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青年领导干部尤为切要。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语《论语》 释义为:自己不想干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 7、“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释义为:在自己没有地位是交的朋友,不能忘;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 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语《旧唐书》 释义为: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以及社会的发展,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清朝的大部分皇帝都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的统治时期和他们所建立的国家都发展的很兴盛,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9、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赵孟《左传·昭公元年》 释义为:在患难之时亦能处处把谋求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忘记自己的生死,称为忠贞报国呀!】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6

5 第五句 中国本分:穷达不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六句 中国高度: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何为万物?“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是从道的观点看的。吕惠卿云:“天地虽大,无异一指,以其与我并生而同体也;万物虽众,无异一马,以其与我为一而同类也。”也就是说万物的“多众”抽象之后也不过就是“一指”。冯友兰先生说:“从逻辑上说,一个名的外延越大,它的内涵就越少,在理论上说,'有’这个名的外延最大,可以说是'至大无外’,它的外延就越少,少至等于零,既然它的内涵等于零,它的外延也就等于零,这也就是无。”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破除“我执”, 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庄子提倡破除“我执”、顺应自然,这对于我们今天这个生活节奏过快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我们对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这种价值取向造成的必然是人情冷漠、事事向利益看齐。人与人的关系恶化,学习、事业、家庭的压力,让今天的人们心理压力陡增。而破除“我执”、懂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就能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使我们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过于在意得失,不在对物的追逐中迷失了本性,做到“风过无声,雁不留影”。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7

6 第六句 中国高度: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第七句 中国格调:本色风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菜根谭》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真正高雅的人物,用不着装扮做作,其一举一动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示出超俗洒脱的高品位来。” 何谓本色?本色就是平常、本分;何谓风流?风流就是豪放、潇洒、洒脱、自然。只有大英雄、真名士,才能才敢平常本分、洒脱自然。他们出言吐语、举手投足、处人行事之间不矫揉、无造作,真乃是本地风光。这就是禅的意味、道的内涵。

我们常形容一个人英雄本色,这在历史上有很多,后来儒家出来做官的人,虽做到官至极品,一旦回家以后,仍然是乡巴佬一个。有位历史上的名人,官至极品,当了几十年的宰相,退休以后,穿了一件旧衣服,带了一个佣人,步行出来游玩。真正有高度修养的人是朴实无华的,这就是“复归于朴”的道理。曾国藩用人,主张始终要带一点乡气——就是土气。什么是土气?我是来自民间乡下,乡下人是那个样子,就始终是乡下人等个样子,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彭玉麟、左宗棠这一班人,始终保持他们乡下人的本色,不管自己如何有权势,在政治功业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8

7 第七句 中国格调:本色风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菜根谭》

 

第八句 中国气节:宁折不弯 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南宋·汪莘《水调歌头》

这是作者与人论及立志时写的词,这几句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述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道路,但不管在任何处境下,劲直的节操决不能改变。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为保持“直节”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反映了一种刚直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这种见识,这种品格,至今仍应效法。

中国第一个有骨气的文人,无疑是庄周。他以一生在潦倒中的坚守,最终把自己变成了中国文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为更多的人摆脱生命的庸俗找到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入世的文人,也不乏有骨气者,如屈原的正道直行。如果没有庄子,我们从一开始可能就少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如果没有屈原,我们从一开始可能就少了一种伟岸的人格。在庄子与屈原之后,中国数千年文人的历史,实际上是这两种人格交替讲述的故事,无论是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方孝孺还是其他有骨气的文人。中国从来就不缺乏有才智、投机钻营的聪明文人,却太少了方孝孺这样有气节的文人。在方孝孺之后,中国文人中更加巩固了那种恪守和捍卫正统性和既定秩序的气节。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9

8 第八句 中国气节:宁折不弯 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南宋·汪莘《水调歌

 

第九句 中国抱负:向道而行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为:道(真理)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我也要继续前进。信仰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也许中间充满无限阻挠,甚至有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但这样的“道”值得我们用血、用泪、用生命去追求,因为它是精神的支点,是“人”字不可缺少的一笔。

真正的勇气不是好勇斗狠,而是站在真理一边,只要是道义之所在,即使面对强权和暴力,即使千万的人阻挠、反对和不理解,也决不气馁,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成就了那些伟大的先哲,也影响了历史和世界,最终积淀成为塑造光辉人格和创造灿烂文明的不朽文化,世代相传。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0

9 第九句 中国抱负:向道而行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第十句 中国气度:俯仰天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为: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地挺拔。上下联最后一字“大”与“刚”,意为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

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人有七情六欲,也是自然之理。“无欲则刚”,并非不允许人们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刚锋永在,清节长存。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我们如何处之?“无欲则刚”这一警语可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无欲则刚”的操守则是我们要担负起来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将使我们能在障眼的迷雾中辨名方向,勇往直前。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1

10 第十句 中国气度:俯仰天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第十一句 中国理想:千秋万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横渠

第一句 天地为万物造化,为天地立心就是说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第二句 儒家学说关注生存的状态,不谈怪力乱神,而命有理命和气命两个层面,现在来讲就是物质和精神,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第三句 儒学虽在我国发起较早,但能发扬其精华者少之又少,能够将儒家的智慧义理发扬光大,教化万民,才是读书人的立足之本。第四句 儒家“内圣为本质、外王表功能”圣贤之道,最终的体现就是万世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不饥不寒,免于战乱,王者仁,天下为公,风调雨顺,百姓潜移默化,心平气和,以生万物。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将这四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人间事业,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抱负了。这四句名言,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历代流行不衰。最能表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是怀抱入世与济世理想的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这是一种无心的自然的“仁”,而一个君子也应具有这样的“仁”心,人是有思想的,有了这样的“仁”心,就等于为天地“立心”了,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为往圣继绝学”,就是把先圣快要灭绝的学说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子孙们开创出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2

11 第十一句 中国理想:千秋万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

 

第十二句 中国性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时代背景:有一次,有个叫景春的人和孟子对话。景春认为战国时魏国著名的说客公孙衍和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说,这些人“焉得为大丈夫”,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所节的三句话就是孟子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这整齐的排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后来,这三句话成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比如西汉时的苏武。他奉命出使匈奴,匈奴首领胁迫他投降,先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苏武始终不为所动,在匈奴被囚19年,最终回到汉朝。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得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3

12 第十二句 中国性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第十三句 中国日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庄子·让王》

出自《庄子·让王》。在尧时期就流传着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释义为:太阳出下地干活,太阳落回家睡觉;挖井一口有水喝,开荒种田有饭吃。皇帝是谁?不知道!这首歌谣的部分内容在好几部书里出现,都表现了先民顺乎自然、立足大地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田园农耕生活的自得其乐。在《庄子》里把质朴的先民生活道家化了,更突出这种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意义。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培养了安土重迁、热爱家园、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另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4

13 第十三句 中国日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庄子·让王》

 

第十四句 中国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释义为:死生离合,只和你许下的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和你一起生死与共。就害怕离别到来,不让我们在一起,只怕我们久远的分离,无法遵守彼此的诺言。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后人将此比作坚贞不屈的爱情不管红尘中有多少生死离合,我都会像我曾经对你说过的那样,一定与你紧握双手,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可以说中国人是最有家庭观念的民族之一,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几个儿女,平平安安,这就是中国人的天伦之乐。古人留下了大量表达夫妻分散、亲人离别哀伤情绪的诗文,都源于《诗经》中的一个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正是这个约定使得多少夫妻度过艰难,繁衍生息,并由家及国,使得中国人成为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5

14 第十四句 中国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十五句 中国浪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在这首古诗中,用“比翼鸟”、“连理枝”来比喻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娘娘杨玉环的悲情故事和浪漫时的誓死不渝。文学作品和诗词,多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所感所悟。白居易看似用诗在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当年,白居易爱上了门不当户不对的一位女子湘灵。在母亲的干预下,曾经山盟海誓,最终却被棒打鸳鸯,相爱容易相见难。有情人不能像“比翼鸟”和“连理枝”般长相厮守,这就是他最想表达的“长恨”。与历史上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白居易和湘灵相似的,还有一对情侣,借此诗句言情抒志。战国时期,有位叫韩凭的才华男,娶下何门貌美女子,两人恩爱有加,如胶似膝。不料,宋国有权有势的康王对何氏垂涎三尺,硬是横刀夺爱。韩凭夫妇情不得已,先后以身殉情。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6

15 第十五句 中国浪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第十六句 中国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人终久要死,但是死的价值不一样,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则比大雁的羽毛还轻。司马迁的这句话流露出不屈的精神意志,影响了历史上很多人的价值观与现实选择,文天祥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王阳明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遗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林觉民以“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念舍身成仁;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 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_图1-17

16 第十六句 中国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顾绍骅整理于二〇二〇年六月三十日星期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