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艺术“无国界”吗?
-------重塑中国画的世界“形象”续二
顾绍骅
艺术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艺术是一种或多种技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高峰),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精神(思想)上的享受(或美的熏陶)。”艺术无国界?其实这句话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听过的,起初只是感觉真的很不错,可是仔细想想,这只是伪命题。从创作者与欣赏者这两个角度去看,是不同的;创作者必须是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因此有民族性的,文化的“代言”。而欣赏者,就“百无禁忌”地悦己啦!现代美学大师、诗人宗白华指出:“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了解到,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大凡是好莱坞大片中,“拯救世界、拯救地球”者,神勇智能的个人英雄,都是“正义”的美国人;而非外国人-------。
2、《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一个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的老师,深情地“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3、1937 年4 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40 多架飞机对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激起了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强烈义愤,他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画史的, 伸张正义与控诉罪行的力作《格尔尼卡》。
由此我们得出:不同文化而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种类)、艺术主题;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东方文明,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是中华文化的主题,和而不同,包容万象是中华文化的气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月满则亏”(适可而止)、藏而不露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中国是包子文化,而西方是披萨文化。包子的馅被包子皮重重裹住,只有咬开包子皮才能够看到里面的馅,披萨则不同,无论是火腿还是牛肉它总是嵌在表面的,让人一目了然。“包子文化”“比萨文化”审美思想大为不同
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讲含蕴,内敛、不事张扬。包子、饺子都是如此,好的东西深藏其内,不轻易外露,只有了解透,才能感受好有内涵,如果你不深交就不能彻底了解他们。而西方人的性格就像披萨一样,一看便知,他们表达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有什么就直接表达,从不藏着掖着。西方人坦率真诚,他们正如披萨一样表现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呈现给你什么样的性格。
中国提倡集体主义,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强调忘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集体的利益实现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立,强调个人的利益得失,国家在做任何决策时要首先考虑到个人的利益,即便是西方强调的合作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尊重个性的意味,并不是说当个人融入团队时失去自我,而也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几年前,遇到一个搞国学的长者,问:“是画家吗?”“是。”“画什么画?”“中国画。”“唉,现在哪还有中国画,都成洋垃圾了。”《谁在拉低中国画原有的标准?》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画的时弊:“如果在创作上,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构成、笔墨关系等,而弱化,甚至忽略中国画原有的文化赋予和精神表达,不从本土艺术的现实性、特殊性上加以考虑,就势必会导致其创作本体的游离,甚至会使其走上一条艺术生命的短途和歧路。因为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一样,它们均不同于西方任何一门艺术,一旦脱离或摒弃了孕育其存在的文化土壤与成长环境,将会很快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抑或基因变异式地演化成其它类型的艺术样式,而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不再是同一个概念和同一个实质。或者说最终只会是“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清·乾隆语)、“徒研技巧,即落下乘”(张大千语)。”但当今很多画家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对传统中国画的一知半解,综合素养达不到、思想境界跟不上、判断问题有偏差,再加上急功近利、崇洋媚外等的心态,那么势必会自作聪明地选择避难就易或移花接木的做法。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很多画家在创作时,过分强调形而下的技法技巧,以及外在形式结构等的表现,甚至会拿西方的一些理论来不切实际地裁剪和指导中国画的创作,以致于一味地追技炫技等现象,以及形式至上等观念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表面上看似回归了绘画创作的本体,实际上已与中国画原有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渐行渐远,而它们才恰恰是中国画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因此,更加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画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及时性。
举凡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首先,“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清·沈宗骞语),就是说在我国古代,绘画多是士人所为的艺术。而士人,指的就是读书人,即具有较高文艺修养的知识分子。其次,中国画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技法技巧的呈现,它还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哲学属性等。而在具体的创作中,中国画也开始更加强调“感物”、“感兴”、“神思”、“虚静”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精神状态,以及“立身”、“养气”、“积学”等对画家人品学识与文艺涵养的诸多要求,而并非只把目光关注和停留在章法、笔墨、色彩等作品的基本构成上,用今人的说法就是所谓的“本体创作”。殊不知,这看似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的概念和提法,实际上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剥离着中国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在浅薄和曲解着中国画的本质(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特征与精神内涵。
中国画创作应坚持含蓄内敛、不虚荣(表面上光鲜亮丽)、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审美理想,而“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正是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属性、哲学思想融合的完美展现形式,缺一不可。从宋徽宗赵佶的“第一幅中国画的诗情画意”作品中可以直观看出,
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形式已经完备,“诗画本—律,天工与清新”成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品画的标准,而西方绘画还只是“启蒙状态”;我们不得不为先贤所创造的、璀璨明珠、优秀传统文化完美艺术形式而骄傲!
艺术不同于科技,创新并不意味着优秀。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认为,艺术没有高低等级的分别,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艺术作品“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是单一的向前发展”的,而非“高峰和衰落的演替”。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被消解了,我们方才提到的民族性能否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形式跻身于优秀之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顾绍骅安贫乐道,初(痴)心不改,坚持“应该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中国画的发展”是“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坚守着!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举例:
1、“顾绍骅的诗情画意”入选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2、“顾绍骅的诗情画意”入选建党95周年《时代先锋》
3、“顾绍骅的诗情画意”入选美国集邮公司 《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邮票·纪念珍藏册》
4、庆祝建国65周年征用顾绍骅老师作品
5、“顾绍骅的诗情画意”入选美国集邮公司 《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邮票·纪念珍藏册》
前段时间,我的画友刘鹏先生的话语说得好:“前些年在文化界中有种说法是强势济带来强势文化,反过来我国在(西风东渐的西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就显得)弱小就没有文化了。我认为这个论断有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不能丢了国学和传统。不能被西化,西方的都是好的我们都要照搬(借鉴、学*)。”窃以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于自身;外来文化,只能是参考借鉴;如果“本末倒置”?便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弘扬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我们每个文化人恪守的原则!否则?他就不配“中华文化人”。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
民族艺术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应注意克服以西方艺术观念、模式取代东方艺术观念、模式的误区!西方艺术的交流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精神。应努力保持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主导地位,确实有效地抑制殖民文化的侵蚀,使民族化与世界化相辅相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的两个方面。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她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弘扬国粹的基础,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又如孔雀开屏时固然美丽,但却难免会将它难看的部位亦展现无疑。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有明有暗,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
人民网强国论坛支持顾绍骅《艺术“无国界”》
顾绍骅于二〇一九年五月十八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