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红楼清话 //www.sinovision.net/?9828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胡适抄袭《聊斋》? ——《胡适自述》中的小说

已有 2813 次阅读2014-5-21 09:21 |个人分类:文化新闻|系统分类:文学| 胡适抄袭, 聊斋, 小说 分享到微信

胡适抄袭《聊斋》?
——《胡适自述》中的小说 
   
 
         最近读《胡适自述》,颇有趣。以前也曾读过,但不像这次,意外发现一点小小的疑问。那是指他写的《我的母亲的订婚》一章中的某些情节。
   那疑问是我在读到这个部分时,怎么觉得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看到过。再想想,是了,在《聊斋志异》,一查,果然在《邵九娘》中写邵九娘议婚过程与胡适母亲的竟是如此相像。
  《邵九娘》写一个富户柴某,因妻不育,几次纳妾,都因妻妒未成,就另筑别墅,拟寻“丽人而别居之”。后来在一次友人的葬礼上看见十六岁的邵九娘,为之心动,盯着女孩看,引起那女孩注意。柴某乃决意用重金聘娶。邵九娘父亲是个寒士,女儿从小聪慧,随着父亲读书识字。父母只希望女儿嫁一个读书人,贫富不计,但因爱女心切,婚姻由其自择。上门说媒的很多,女儿却都看不上,因此到了十七岁还没有嫁出去,这在那时当地已被视为老姑娘了。于是当柴某央媒人上门求婚时,邵父母觉得多少合适的人家女儿都不要,如今去做人家的妾,怕被儒林中人们笑话。经媒人再三说合,于是夫妇商量后,就问女儿自己的意见,哪知她竟然同意,父母觉得女儿很奇怪,就警告说:“这是你自己愿意,将来可不要后悔,怨怪父母。”那女孩羞答答说:“父母从此可以安享晚年,生养了女儿也有了回报……上次看见过柴郎是个长得有福相的人……”。婚后生了个儿子,“秀慧绝伦”。
  那么试看胡适的自述:写他母亲冯顺弟十四岁时,在一次庙会上第一次见到他父亲胡传,知道胡传是当地很有权威的乡绅官宦,偶然的邂逅,只交谈了一句话,给冯顺弟留下深的印象。当顺弟十七岁时,媒人来说媒,对方正是胡传。胡传与顺弟相差三十岁,原已有过两次婚姻,前妻都已早逝,留下几个子女,有的比顺弟还大几岁。顺弟父亲当过太平军,回乡后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一心想重建被毁了的老屋,苦干不息。他对此事认为:一配不上做官人家,二他老婆不肯把女儿做人家的填房,三对方儿女年纪与女儿差不多,做晚娘不容易。但经媒人劝说,想到“家乡风俗,女儿十三四岁总得定亲了,十七八岁的姑娘总是做填房的居多。他们夫妇因为疼爱顺弟,总想许个念书人家,所以把她耽误了……”但他老婆很反对,嫌男方年纪大、做填房等等。他们反复商量仍然犹豫不决,还是“问问她自己”。顺弟听了心想:“这是她帮他父母的机会到了。做填房可以多接聘金。……她将来还可以帮他父母的忙,他父亲一生梦想的新屋总可以成功……三先生(胡传)是个好人,人人都敬重他……”所以就红着脸一口答应了。倒是她母亲总是不太愿意,甚至误会她想当官太太。
  《邵九娘》后来的情节要复杂些,只是就这部分而言,不知读者看了觉得这两者的轮廓是否极为相像。也许,天下事就是有这样的巧合,胡适父母的议婚过程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但我还是怀疑胡适将邵九娘故事参考移植搬来加以渲染发挥改写而成的。我这样说,除了把两者比对以外,还有几点可作佐证。
  首先是胡适自己也承认写这章时,采用了小说写法,而且颇为得意。他说:写《四十自述》时列了十来个题目,每篇都“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划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小说写法,就是可以虚构、想象、渲染、描写、夸张,包括人物对话、情节铺排等等的自由创造……总之不一定实有其人其事。至于搬用他人现成的小说情节,用在写自述自传,我不知道这是否合适。但至少胡适是承认其中并不都是真实的。
  其次,他从小爱看小说,从最早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到《聊斋》,都是他熟读的。十二三岁时,他常给本家一群姐妹们讲《聊斋》中的一些故事,他因此受到姐妹们的欢迎和巴结;他自己也从中学会将文言翻译成家乡绩溪话,以至后来能做很像样的古文了。那么他写作自述时信手拈来熟悉的《聊斋》某些情节派用场就非意外的了。
  再其次,他写他父母结婚,都是他出生前的事。他不到四岁时丧父,十二岁多就远离母亲到上海求学,六年后还远涉重洋去美国留学,所以父母的婚姻只能根据大人的讲述和传闻,而非亲身经历,写得不那么真实也是情理中事。问题是,他这篇小说体的自述发表后,家乡老人堇人叔来信指出他写的庙会部分与事实有出入。胡适承认“颇有用想象补充的部分”,但他“也不去更动了”。他没有说及写母亲议婚有无“想象补充的部分”。但我们拿来与《邵九娘》一比对,就知道也是有的,看来他也不想去更动,甚至还蛮欣赏的呢!
  这样一来,有的胡适传纪中,就信以为真,把这部分照搬上去。虽说这并非大事,无伤大雅。但是,谁又知道在其他自述部分有无“想象补充部分”,误导读者。作为“自述”即个人自传文体,也是整个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与小说应有严格区别,真实可靠当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宜虚构失实,更不应借用现成的小说情节作为自己的身世。否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等等,都将侵入这个文体里,哪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可信呢!“五四”后出现的作家中颇有截取借用外国文学中的某些故事、场景、情节等融入自己的作品里,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但毕竟都是小说创作。将其成为自述的一部分,我孤陋寡闻,好像还很少见。如果今人写自述有这等事,人们将作何感想,能否接受?我不知道。胡适还常说自己有“历史癖”“传纪癖”,说这是他为写传纪开出的一条“新路子”,但他写了他母亲这一章后,再往下写时又“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所以这“新路子”也似乎是他偶然玩了一把,不能当真的!
 
(作者:陈丹晨 ;来源:2014年5月19日《新民晚报》 ;原标:《胡适自述》中的小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fycck 2014-5-21 09:35
胡适做红学也不地道,我曾撰文指出,胡适名作《红楼梦考证》所引用的程伟元序,并非来自程甲本原序,而是抄自光绪间石印本大观琐录本篡改后的序言。因为篡改,曾让俞平伯困惑不已,误认为当来源另一种程甲本。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