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南京找工作的3位安徽民工兄弟来到迈皋桥派出所,把在路上拣到的一个钱包交给了民警。民警通过钱包里的证件找到了失主。失主王先生是位包工头,听说他们是来找工作的,当下就表示愿意提供工作岗位。(《扬子晚报》10月31日)
在山东烟台打工的太和小伙祝振超,看到有个男孩骑车摔倒在马路上,好心上前帮助,却被对方诬陷,救人者瞬间成了“肇事者”,并在交警的要求下交了一万元保证金。好在有目击证人出面,为小伙子洗去了“冤屈”。(《颍州晚报》10月31日)
两条新闻报道放在一起看,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深刻认识。
先说第一条。安徽民工兄弟转悠了10多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然而,无奈的境遇、清贫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见钱眼开,在金钱考验面前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捡钱包捡来了一份工作,让我们感动,但又不仅是感动。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金钱至上的理念曾经让一些人走入了迷途。贪污受贿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见利忘义者有之,拾金而昧者也有之。总之,为了钱,为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人丧失了人性的美丽,有人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们这几位民工兄弟,在自己10多天没有找到一份工作、没有一点收入的情况下,将本来可以“昧”起来的钱步行交到派出所。是他们不缺钱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不想“昧”了自己的良心。
帮助的正能量,是相互激发出来的。这位失主也挺让我们感动,他为好人安排了岗位。尽管工作不是多么光鲜,毕竟这位失主的心是光鲜的。经济浪潮的席卷,使原本很美好的传统在一些人的心间慢慢流失:缺乏诚信,缺乏同情,缺乏感恩,缺乏真情,好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越来越冷漠。
再说第二条报道。我们身边,知恩不报的事情见得多了,而本报这条好心救人却被诬为肇事者的报道,又让我们看到了安徽人的向善本性以及媒体主持社会正义的正能量。
太和小伙烟台遭遇尴尬事,幸得证人出面还了清白,让我们在唏嘘感叹之外,又有了一丝暖意。但欣慰之余,我们更应该深思的是有些人的习惯思维:孩子的家长为何会先入为主地怀疑路人的善意?在缺乏实证之前,为何有罪推定?为何不惮以恶意诬赖好人?其实这样的思维是要不得的。媒体的报道一再佐证人性的复杂性,事情也不是铁板一块:被救的跌倒老人反咬一口;被救落水儿童的家长,在施救者溺亡的时候悄然离去;为抓小偷,瘫痪在床的青年得不到受益者家庭的帮助;还有一位失主在钱包失而复得后,不仅没有一句谢谢,还声称少了一个戒指。一件件背离传统美德的做法呈现在我们面前,寒心的岂止是当事人,还有我们民众,还有我们的社会。
几位贫寒的农民工的行为让我们感动,他们把良心和美德放在了最重要的地方;南京这位失主让我们感动,他将知恩图报的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太和小伙不怕“冤屈”,表示将来继续做好事的心态,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诠释了帮助他人所产生的正能量效应。
<FFFC>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