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国标降低是一种历史倒退
◎舒圣祥
童话故事“狼来了”,在牛奶行业演绎成的版本叫“道歉来了”。三年前的毒奶粉事件后,公众就已经听腻过这段话:“我们将认真吸取这一事件的重大教训,诚恳地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各项质量和检测标准,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切实把好质量关。”如今再次听到,倍感“亲切”,只不过“重大教训”背后的化学名词,从三聚氰胺变成了黄曲霉毒素。
殊不知,公众的耐心是有限的,品牌信誉的积累是会耗光的。“吸取教训”、“严格把关”这样的承诺,说多了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了。在产品质量问题面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公关策略,很可能就在为下一次质量事故埋下伏笔。比如说,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于奶牛饲料中,少量发霉的饲料刚好让奶牛吃了,仅仅产下一批次不合格的奶。这种概率恐怕并不高。既然抽检的批次黄曲霉毒素超标140%,其他没抽检的批次,是否绝对没问题?值得疑惑。
众所周知,最近乳品新国标出台后,因“一夜倒退25年”而引起了巨大争议。其中,生乳蛋白质含量要求降低了,菌落总数要求却提高了4倍。那么,面对奶企的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公众就很不能理解:既然奶业国标都为你们降低门槛了,达标的难度自然减轻,怎么还是生产不出“达标”的产品呢。前一阵子,思念问题水饺细菌超标事件,该企业负责人不就辩称按新国标能合格吗,怎么奶企按新国标来评价却仍不合格呢?
国标都降低了,可奶企还是产不出合格的牛奶,这看上去的确非常矛盾。但是,想起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的名言“垃圾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垃圾”,一切也就释然了。想想看,生乳标准都大幅降低了,乳产品质量又能高到哪里去呢?如果生乳标准本身很严格,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生乳,在生乳环节就会被直接检出,而不会继续生产出超标的乳产品。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在于生乳标准太低了,所以最终的不合格产品从第一关开始,连连“胜利”冲关。
总之,国标降低了,反而助长了更多不合格的产品,是企业逐利本质的使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悖论。换句话说,只要倒退的步伐开始,奶业就肯定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长此以往,超标态势更难以遏制。
见过如此道歉的,没见过如此屡教不改的
◎苑广阔
很多网友看到这一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又是蒙牛?是的,怎么又是蒙牛!我们知道,2009年2月,蒙牛特仑苏陷入“致癌门”,惊出消费者一身冷汗;2009年9月,蒙牛液态奶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2010年4月,陕西18名学生在喝了蒙牛学生奶后出现食物中毒。如果我们愿意,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往下列,一直列到最近的高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
面对公众的强烈不满和质疑,蒙牛“及时”出面道歉了。其在道歉中表示,“我们将认真吸取这一事件的重大教训”云云。可是稍有记性的人都应该记得,类似的话,蒙牛已经说了N次了,特仑苏事件后这么说过,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也这么说过。可结果呢?连厂家也许在肚里暗笑。为什么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蒙牛身上?作为中国奶业巨头的蒙牛,这到底是病牛,还是毒牛?
蒙牛不能总是有心道歉,却无心改错。事情发生以后,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但问题总也得不到解决,再诚恳的道歉,在公众的眼里也就成了一种不负责任,甚至是谎言蒙骗。试问,如果蒙牛能够真正地重视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把消费者的利益和企业的责任当回事,会至于三番五次被爆出安全丑闻,三番五次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吗?
道歉只是表明蒙牛的一种态度,但是不能把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企业一边道歉,一边问题频出,这样的道歉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诚意,而只能算是一种公关手段。可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企业多么高明的公关,而是能给自己提供合格、健康的产品。换句话说,消费者要的只是质量合格、安全可靠的入口之物,毋宁没有任何道歉。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攻城略地,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一再缩减,至今没有真正恢复,这就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最好证明。而包括蒙牛在内的国内乳企,却仍旧如此不自知,不免令人叹息。
(原载《颍州晚报》2011.12.27,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