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中国父亲母亲网(海外版) //www.sinovision.net/?98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这是中国父亲母亲网http://www.5ifumu.com的海外版。也是中国父母文化研究会、中国幸福学院的官方网。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借鉴:一个博物馆救了西班牙一座城市

已有 2213 次阅读2010-8-8 13:07 |个人分类:看世界|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借鉴:一个博物馆救了西班牙一座城市_图1-1 

海世博园内的毕尔巴鄂案例馆

借鉴:一个博物馆救了西班牙一座城市_图1-2 

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绝对新闻报据中国青年报8月4日报道 在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里,仅有380平方米的毕尔巴鄂案例馆显得太渺小了。就现实来说,这座西班牙第4大城市与毗邻上海的县级市昆山相比,城市面积不及昆山的1/20,人口更不及后者的一半。

就是这样一座不为中国公众熟知的西班牙小城,6月底,一举击败纽约、伦敦、墨尔本等77个城市,荣膺首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与其他城市规划奖项不同的是,这个被誉为“城市界的诺贝尔”的奖项更看重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永续性的活力。

可许多观众并不理会这些。不少人进馆之后,都直接跳过那段9分钟的纪录片,直奔出口等待盖章。每到此时,毕尔巴鄂馆馆长何辰女士就忍不住要劝两句:“别光排队盖章啊,边看边等,要不来一趟多冤?”还真有几个小伙子听劝,坐地下踏踏实实地看。看完后说“很震撼”,还“挺受触动”。

毕尔巴鄂馆的陈设相当简单,只是用几块巨大的黑色隔板隔出一块静谧的空间,其中着力展示的是一场“城市革命”——历经30年,毕尔巴鄂如何从一座环境问题严重、工业结构陷入危机的城市,转变为欧洲生活、旅游、投资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末日危城

在有着悠久历史、同时又经历着急速发展的中国,一部9分钟的城市纪录片能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着实有限。在中国观众眼中,始建于14世纪的毕尔巴鄂老城区还不够古老,而新建的地铁、音乐厅和五星级酒店也算不得新潮。唯一能带来些许震撼的是这样一组镜头:在河岸旁的废弃工业区,近百米高的烟囱轰然倒地;街道上,手持燃烧瓶的抗议者与防暴警察对峙;洪水漫过堤坝,摧毁了老城区的众多遗存……

“还真有洪水啊?”人群里传来议论的声音,有人说这简直像电影《2012》里的末日图景。

这些都是真实的影像记录。据馆长何辰介绍,早在19世纪,毕尔巴鄂就已经成为以矿产和钢铁为主导的工业中心,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对英国的铁矿石出口,毕尔巴鄂曾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达到其巅峰,成为西班牙北部重要的钢铁与航运城市。

在这座以钢铁闻名的城市里生活着一群非常慷慨而又追求完美的市民。

欧洲流传着一个关于毕尔巴鄂人的笑话。一个孩子胳膊摔断了,父亲带他上医院。医生说:“哎呀,这要打个石膏。”这位父亲很不高兴地说:“我们是毕尔巴鄂人,怎么能打石膏呢?至少得上个大理石的夹板。”这是在调侃毕尔巴鄂人“朴实的骄傲和完美主义”。

然而到了1975年,伴随着制造业危机,这座城市进入衰落期,不仅带来了高失业率,环境也日趋恶化。

“那时候,毕尔巴鄂的天是灰的,纳尔文河的水是臭的,连红瓦白墙的住宅也被熏成了黑的。”现年58岁的毕尔巴鄂人欧玫回忆道。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成了压垮这座城市的最后一根稻草。1983年8月26日,适逢当地的传统节日,许多人在街道上庆祝狂欢。一开始河水漫过堤坝的时候,人们还在看热闹,很快洪水便淹没了低洼的老城区。当时怀孕待产的欧玫站在4楼的阳台上,眼瞅着桌子和汽车在水面上漂。住在她楼下的一位老人,奋力在房顶上开了一个洞,把脑袋探出去,才活了下来。古老的“七条街”,曾是最有味道、历史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但洪水一夜之间席卷了这里的一切。

当时的毕尔巴鄂人,几乎被持续的经济衰退与洪水的双重危机击溃,甚至对生活的前景也失去了信心。

此时,城市的管理者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试图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通讯业和旅游产业。在完成了初步的改造之后,怎样吸引游客成了最大的难题。“当时毕尔巴鄂已经穿戴整齐了,却没想好要去哪里。”一位市政官员回忆说。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与位于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达成协议,要在毕尔巴鄂建立一座分馆,以此吸引欧洲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后来,新建的这座古根海姆博物馆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同样面临着转型。洪水摧毁了他们经营多年的酒吧,失去生计的欧玫自此经营起一家富有艺术气息的服装店。在一件卖得很好的T恤上写着这样一句话“what remains is future(剩下的是未来)”。

古根海姆效应

据说即便只是匆匆一瞥,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那水纹式的钛合金墙也会让你终生难忘。对于这座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的代表作,评论家和游客有着不同的描述:有的称它是一艘“幻想船”,有的形容它是在水中翻腾的鱼,还有的称它是“史前野兽”。它于1997年正式启用,自此以绝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独一无二的材料举世瞩目。古根海姆博物馆不仅倾倒了全球游客,更推动了毕尔巴鄂的发展,成就了著名的“古根海姆效应”。

一位去过毕尔巴鄂游玩的中国艺术家曾这样描述“古根海姆效应”:刺耳的刹车声从钛合金外墙上反弹回来,一辆旅游巴士停在了一座高13米、由新鲜紫罗兰和盆栽修剪而成的大狗雕塑旁。鱼贯而出的游客们手中紧攥着相机,当太阳从云层背后微微探出脑袋的那一刹那,整个建筑,整个河畔,甚至整个城市都活了起来,柔和的阳光从博物馆苍白墙面的每一个角度折射出来,人群开始惊呼,激动与兴奋使得他们合不拢嘴,仿佛唯有此起彼伏的照相机快门声才能表达他们想要记录下一切的欲望。此刻,没有人关心这个金属容器里究竟在做什么展览……

在何辰看来,类似的表述都表明,古根汉姆博物馆的形象已深深被世人所铭记。渐渐的,人们开始将毕尔巴鄂的城市形象与这个建筑联系到一起,甚至以此代替了过去作为一个后工业城市衰败的形象。

“刚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市民是反对建造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欧玫回忆说,当时毕尔巴鄂正处在一个蜕变时期,许多人都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了迷茫。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设耗费了80%配给文化和艺术的公共资金,大部分人认为这项开销过于庞大,更何况当时毕尔巴鄂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然而回过头来看,这座建筑最终成了那一代毕尔巴鄂人精神上的支柱。

统计数据更能戏剧性地说明这个问题。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成后第一年就吸引了136万人来到这座人口仅35万的小城浏览、参观,其中84%的人都是冲着这座博物馆而来的。据不完全统计,由参观该博物馆所带来的相关收入占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上。

有意思的是,上海世博会期间,威名赫赫的古根海姆效应不仅吸引了众多建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关注,连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和党校市长班的学员都被组织到这里来参观学习。

上海市普陀区一位领导在参观时,兴奋地表示:“普陀区与毕尔巴鄂很相似。”他指出,目前,苏州河畔已建成丝绸博物馆、造币博物馆等20座民族工业博物馆,是上海市规模最大“河畔博物馆带”。据说,毕尔巴鄂这一“再生典范”增强了该区的规划信心。

不仅是博物馆

不知道这位区领导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尽管毕尔巴鄂案例馆以“古根海姆”作为主题,但在古根海姆之后还有两个“+”号。

“这两个符号是想提醒人们,毕尔巴鄂的城市革命不仅限于一项标志性的建筑,而是一系列饱含智慧的改造措施。”何辰始终在强调这一点。

实际上,以一座惊世骇俗的建筑激活一座城市的“古根海姆效应”并非万灵丹,甚至对它的设计者弗兰克·盖里来说也一样。盖里后来为微软公司设计过一座“体验音乐博物馆”,尽管它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色彩华丽的外形,却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成为美国西雅图市的地标。去那个博物馆参观的人很少,最终这幢建筑物的一部分被迫改变为“科幻博物馆”。

借鉴:一个博物馆救了西班牙一座城市_图1-3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毋庸讳言,类似的失败案例在中国也比比皆是。

在毕尔巴鄂案例馆总结的改变城市的25项重大举措中,古根海姆仅列在第10项,其最大价值在于“象征着城市的变革愿望”。

被列在第一项的是老城改造。作为市民的欧玫也非常认同这一点。她回忆说,洪水过后,不管是从私人的角度还是政府的角度,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城原来的景象,尽可能不去破坏它原有的元素,而使它变得更舒适、更适合居住。借此机会,市政府将老城区的各种设施全面更新,把老城区彻底变为了步行区。

列在其后的举措包括港口外迁、入海口治污、用桥梁连接城市、地铁四通八达、完善街区生活、让老建筑焕发青春……

毕尔巴鄂人尤其珍视城市的传统。尽管当年的辉煌成就是以污染为代价,但毕尔巴鄂人仍旧珍视这段历史,并以此为荣。欧玫回忆说,当年船坞进港时,拉纤的都是女人。如今,人们把古老的造船厂改造成一座现代的音乐厅,以此延续着毕尔巴鄂市民钢铁一般的意志。

“我不知道市长会怎样向中国朋友们介绍我们的城市。”欧玫说,“我觉得毕尔巴鄂能够在这么多入选城市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的转变非常和谐。为了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每一个毕尔巴鄂人都付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分力量。市长可能会说,我们所有人都并肩奋斗了。”

如今,欧玫的女儿安德莉亚是毕尔巴鄂案例馆的工作人员。这个1983年出生的女孩几乎经历了整个毕尔巴鄂的城市变革。

“宜居”是安德莉亚在走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对家乡的重新认识。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可以很方便地到每个街区,能在路上碰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友人,喝上一杯红酒,吃一些点心,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们可以走着去上班,路上碰见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朋友们,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属于这座城市。

安德莉亚的近期想法是,回到阔别6年的家乡,在正在筹划建设的索罗萨乌雷岛上买一套房子,因为这个岛承载着毕尔巴鄂的未来。

不过,一个刚从希腊回国的上海女孩在参观了毕尔巴鄂馆之后,认为“那里太悠闲了,发展得不是很快”。她的理由之一是,当这座城市刚开始筹划建设通往马德里和巴黎的高速铁路时,中国的高铁已经准备联通欧亚大陆了。“整个欧洲跟亚洲比,都很慢。”她认为,毕尔巴鄂的案例只是在上海局部地区的规划上,比如苏州河的治理方面,具有借鉴的价值。

这样的分歧并不是问题,按照馆长何辰的设想,在一届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人们就应该保持这样一种求同存异的心态。理想状态是,管理者在这里获得新的思路,设计者在这里找到灵感,而普通人在这里能体验到自己想要的城市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