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以史为鉴 ——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出身于韩王室贵族之家,与秦国丞相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把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家治国安邦理论。
韩非有些口吃(说话结巴),不便言谈,善于著书立说。他才华横溢,超过李斯。这一点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韩非身为韩国人,眼见秦国日渐强大,韩国日渐衰败,秦国咄咄逼人,韩国岌岌可危,几次“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他看到君王用权术手段统御臣下子民、却不阐明法令制度治理国家、富国强兵不求贤任命、反而提拔浮夸淫琐的蛀虫小人、“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清廉正直的人受害于邪枉之徒。痛心疾首之下,韩非总结了以往历史的沉痛教训,愤笔疾书,写作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几十篇文章。
韩非在《孤愤》一文中揭露:“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 ———— 所谓擅权者,就是无视法令而唯所欲为,破坏法律为方便自己,损害国家来为已谋利,权势专横能够控制君王,这就是擅权者。
“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是以诸候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 ———— 擅权者掌握内外大权,诸侯不依靠他办不成事,所以会给他说好话;大小百官不依靠他得不到提拔升迁,所以会为他出力;侍从随员不依靠他无法接近君主,所以为他隐瞒罪行;学士文人不依靠他就会俸禄薄待遇低,所以为他唱赞歌。
韩非在《五蠹》中问道“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 ———— 现在君主对于臣下的言论,喜欢顺耳好听而不管是否恰当;对于臣下的行事,欣赏其名声而不责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人说话总是花言巧语却不切合实用,满庭上下奉承先王、高谈仁义,世人竞相标榜清高,不去为国家建功立业。结果能人智士隐居山林,推辞俸禄而不接受,兵力自然削弱,政局难免混乱,原因在哪儿呢?
秦王赢政阅读了韩非《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了解了韩非的治国安邦的理论后,叹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韩非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很多见解,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仍见其正确合理(比如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仍存在着对取得成绩的专业人员{如体育、科研、劳动模范等}奖励其担任一定的行政官职,这是不是另一种和前人‘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同样的错误呢?详见《韩非子.定法》)。
战国时期韩国和秦国的关系非常微妙,韩国对秦国的态度摇摆不定,多数时间迫于秦国的强大,不得不依附跟随秦国,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合六国之力与秦开战。
公元前234年,秦王赢政拉开了统一华夏的序幕,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安急迫之下,便派韩非出使秦国,游说秦国罢兵停战。韩非到了秦国向秦王赢政游说灭韩的利弊,劝说赢政不要灭韩。不过,在存韩和灭韩的问题上,秦王赢政以统一华夏的方针大计为重,没有听信韩非的游说。秦王赢政即欣赏喜爱韩非的才华,也恐惧韩非的才能为它国所用,对秦国不利,便听从了李斯的计策,将韩非扣留在了秦国。
李斯和另一个大臣姚贾都知道韩非很有才华,害怕秦王重用他,对他们自己的前途不利。就联手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说:“韩非是韩国王室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肯定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韩非不能为大王所用,把他放走,对秦国极为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赢政尽管非常欣赏喜爱韩非的才华,但是统一华夏的宏大计划更为重要,在“存韩”和“灭韩”的问题上,秦王赢政肯定和韩非想法相背。他也认为李斯和姚贾说的有道理,就把韩非投入监牢。
韩非在爱自己的国家这一点上,确实和李斯是黑白分明。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在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感觉楚王不足以成事,六国皆弱,自己不可能在六国里建功立业,唯有秦国可能实现李斯的人生理想,就离开了楚国去了秦国。而韩非在离开了老师荀子后回到了韩国。尽管对韩王不推进改革,富国强兵无望,看到秦国在日益强大,韩国已经风雨飘摇,却仍然选择留在韩国,著书立说,提醒世人。随时听候韩国国家的召唤,随时愿意为国家赴汤蹈火。
秦王赢政对到底要不要杀韩非是心存矛盾的。最终还是以秦国统一华夏为重,决定处死韩非。
江湖上传言:韩非瞧见李斯送来的毒酒,一霎时全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已路到尽头,临终前韩非对曾经是自己的同学李斯说:“世事有道,命运无常;乍死乍生,一存一亡。请你好自为之吧,不要落得同我一般下场。”说罢,端起毒酒,一饮而尽。
韩非刚咽气,秦王的使者就赶到了。原来秦王赢政发觉李斯和姚贾动机不纯,也后悔下令处死韩非,派人前来阻拦,可是为时已晚。
李斯万万没有想到,多年以后,身为秦国丞相的他也会沦为阶下囚,刀下鬼,被秦二世胡亥灭三族。韩非对他的警世预言竟一语成谶。
韩非以他的才华,不会不知道秦国统一华夏、韩国被灭是大势所趋,无人能阻挡,却仍然留在韩国,期待有机会为国效力。在故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试图以一已之力劝说赢政放过韩国。这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自不量力,但是韩非的这种不自量力让我们看到了韩非身上的一种内在精神,一种人格力量。为了韩国的存亡,不惜个人生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保护故国死而后已,这种无畏精神、高贵人格让后人非常感动。所以,韩非的个人努力是失败了,但是他竭尽所能以身殉国,与楚国的屈原投江是同样的壮烈。
可惜,韩非这样杰出的人才,登上政治舞台时已经到了战国末期,真可谓是生不逢时。历史没有给他展现自己才华的时间和空间,秦始皇就统一了华夏,而韩非最终还死于自己的同学李斯之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遗憾!
(全文完! 20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