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阳光大地 //www.sinovision.net/?9687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央之国和他的邻居们》之二

已有 2093 次阅读2012-5-21 13:55 分享到微信

对于以纬度划分气温带有时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高原地区。就中国现有的版图来说,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存在就破坏了温度带的连续性。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太高,整个属于“垂直温度带”,并同一个地方由于海拔的不同,可以分属好几个气候条件。
  而蒙古高原由呈一个倒三角形状,其前突至42度线以南的区域由于海拔问题仍属于“中温带”。不过他突入42度线以南的那个角虽然在古典时期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却因为地处“15英寸等量雨线”以南而水草肥美,比蒙古高原其他地方更适合养马。这块地方因为正处在黄河“几”字形的转变处,所以为称为“河套地区”,也成为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地区之一。
  另两个地区是“辽东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辽东地区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了。“河西走廊地区”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汉民族争夺它主要是为了保有和西方联系的通道,幸好他有一半的土地也处在“暖温带”汉族还能够呆的住。但毕竟战略纵深太短了,历史上无数次的被马上民族所截断。
  能否获得上述三个地区是古典时期的中国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而这三个地区也恰恰处在适合耕种的“暖温带”与难以耕种的“中温带”交界处,长城也大致修于此。
  中国的核心区之所以长时间困于长城以南,并不是由于实力问题,而是以北地区并不适合耕种,对农耕民族缺乏吸引力。随着现在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中温带地区已经可以展开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了,因此这些地长城以北地区已逐步成为中国的核心区了,东北地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现在农业的地位没有古典时期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在中国农业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
  另外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继续往中南半岛前进,从温度的角度也能得到一定的解释。汉民族所能适应温度带主要在“暖温带”和“亚热带”,太冷固然是不行,太热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移民。因此在经历过几次尝试后,古典时期的政治家们逐渐放弃了将疆土再向南伸的想法。(温度是一方面,地形也是一方面)
  当然小规模的民间移民也是一直存在的,不过大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因为要适应当地环境而被本地民族同化了(仅指中南半岛)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东亚地区的地缘问题。
  昨天说到古中国核心区的北方和朝鲜半岛都处在适合农业生产的“暖温带”(42度以南),那么42度以北地区相对于以南的农耕区来说就属于边缘地带了。可以划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中温带”地区很适合“渔猎民族”的生存。
  这条温度带对应到地缘结构上,就是大陆地区的“东北”中部(占2/3),“外东北”地区的南部(黑龙江以南)地区。
  外岛地区则大致包括:北海道岛、千岛群岛。
  
  由于这部分“中温带”地带仍能孕育出相对强大的“渔猎民族”,因此农耕族进入该地区存在很大的难度。更由于古典时期的农业技术不足以在这块地方展开大规模农业生产,因此农耕民族暂时放弃了对“中温带”的争夺。
  “中温带”地区的主人在大陆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与之为邻的是中国核心区和朝鲜半岛的农耕族(由于气候适合生产,半岛民族由于最初的渔猎民族转变为了农耕民族);而在外岛地区则是“虾夷岛”上的“虾夷族”(渔猎民族),与之互相争斗是日本的“大和族”。
  最终的结果是强大的农耕民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东北部的“中温带”地区在17世纪被入主中原的满族人带入了中国的核心区,但出于“渔猎民族”的本能,这块地区被列为了禁区。1860年清政府迫于核心区的人口压力,部分开禁,1904年全面解除禁令,其后的政府甚至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行为。东北地区的人口由最低谷时期的20多万,迅速上升到千万级。自此完全融入了中国核心区。
  在海的对面“大和族”也在1807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将军事力量进入“虾夷岛”。经过60年的战斗,于1869年正式将其划入日本版图,并开始移民,为此还改了一个好听点的名字——“北海道”。1920年,北海道的人口从30年前的10万人迅速增长到240万,目前人口约560万。从此彻底“和化”成为日本核心区的一部分。
  另外再说下千岛群岛,俄日两国分别在1819世纪对其进行了开发。1855年双方签署条约,规定千岛群岛南部归日本,北部属俄国,库页岛暂作悬案。1875年两国签订《桦太与千岛群岛北部互换条约》,将日占库叶岛南部与俄占千岛群岛北部相交换,日本以库页岛的代价取得整个群岛(1945年以后全部为俄国占领,南部4岛日本仍在主张主权,即“北方四岛”问题)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外岛地区。在古典时期“暖温带”的农耕民族都无法取得对“中温带”的全面胜利。之所以在古典时期行将结束的时候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1、地理大发现后美洲高产作物(土豆、玉米、红薯等)的引进造成了人口大爆炸,以中国为例,在清以前的整个古典时期,人口都在千万级(明人口最多为8000万)。而到了清中叶仅100多年的时间便猛增到3亿。人口的压力使得农耕民族不得不进入“中温带”地区寻求生存空间。半岛民族事实也在向东北地区扩张人口,由于地缘的关系甚至还早于汉族。不过后来由于无法抵抗汉族的人口优势,最终只在东北地区留下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朝鲜族。
  2、农业技术的提高使得在“中温带”地区开展大规模农业成为可以。比如日本在移民北海道地区后培育出了耐寒的稻种,后经朝鲜族引入中国东北地区,经过各族移民们的不断选育。最终使得东北地区也成为了水稻的主产区。
  3、农耕民族文明程度更高,在西方文化东进的时候更容易吸收先进文化。这种优势的提高拉大了双方的差距。因此能够在古典时期向现代社会变化时迅速取得优势。这一点日本较明显,中国方面由于满族已经基本融入了汉族,事实上已经不重要了。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不是清朝。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汉族能很有可能在古典时期将东北地区融入中国的核心区。(时间甚至会更早,因为不存在政治性的封禁)
我们接下来分析东亚的情况,接下来就要涉及到中俄百年纠结的“外东北”和“库页岛”地区了。先声明,我只负责分析出中国为什么无抵抗的交出了这些土地(或说基本没有把势力伸过去)。不牵扯民族感情。
  如果时间够,我会把西伯利亚一并说完。相信大家能听到一点中学历史老师所看不到的东西前面说过了,中国和日本在大部分古典时期的核心区都是在适合农业生产的“暖温带”地区(中国在第二个千年还把亚热带地区也融入了核心区)。暖温带的农耕民族只是在古典时期行将结束的时期(19世纪末)才能够通过移民将“中温带”纳为核心区。
  在这一时期中国消化了“东北”地区(或称“关外”),日本得到了“北海岛”(做为渔猎民族最后的势力——满族和虾夷族也被“汉”“和”两族基本同化了)。在这次扩张潮中,半岛上的民族也想分一杯羹,但他面对的是实力超过他十几倍的中国,因此最终只能在地图上留下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韩称“间岛”),以证明他们曾经努力过。  

 如果说在古典时期“渔猎民族”还能在“中温带”地区形成强大的势力,以对抗“暖温带”地区的农业民族。那么在最北的温带地区——“寒温带”生存就有点挑战人的生理极限了。
  并不是说所有的“寒温带”地区都不适合发展文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大部分就是由这一地带的民族创造的。(至于地缘方面的原因,我在讲西伯利亚的时候会说到)
  但在亚洲地区,这一地带的气候实有愧于这个“温”字。因此在这一地区“寒温带”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名称“亚寒带”也就是仅次于北极寒带地区的冷。
  中国目前的版图中在黑龙江的北部,也就是“鸡冠”那里有一块地区属于这一地带。那块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县叫“漠河”,县的最北边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小村庄叫“北极村)。
  应该说这一地区即使是“渔猎民族”也不能大规模的生存,因此只能存在一些诸如“鄂温克”人一类的小型原始部落。
  如果说“外东北”地区是一个7字型地形,那么他上面那一横和北库页岛都处在这一地区。
  鉴于这一地区对于属于“渔猎民族”的满人来说都属于边缘地区了,因此当率先结束古典时期的欧洲人的代表——俄国人,第一次将势力延伸到亚洲的东端时。康熙能够将中俄边境划定在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地区)已是心满意足了。
  这也是中国第一条具有现代法律效力的边界。至于再往北的地区(现在叫西伯利亚),别说汉族人,即使那些马上的民族也不愿多往那边看一眼,如果不是俄国人遵循彼得大帝的遗愿,固执的将疆土扩张到亚洲的东面,在东亚的文明看来,那一带根本没有划界的必要
你不能责怪“满洲”人没有战略眼光,事实上在边境的开拓上已经做的足够好了。对于北部的那些地区(从地缘方位上可称之为“北亚”),即使强悍如“蒙古帝国”也未能真正将势力拓展过去。那片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当时基本为文明地区视为无人区(请宽恕他们无视那些为生存努力奋斗的原始部落),经过俄国人300多年的努力经营,那片土地上的人口借助科技的发展,已经令人“惊喜”的达到2000多万之巨。
  看中国的历史地图,有两个问题,1是喜欢把某个朝代所曾经势力到达过的地区都放在一张图上,以显示王朝的强大;2是喜欢把一些当时无人感兴趣(也可以说难以进入)的地区一并划入。这一点在画“元朝”地图的时候尤为明显,西伯利亚及至北冰洋地区都在这些“学究”的帮助下,被蒙古人征服了。(我曾经见过一张把明朝地图也划到北冰洋的,对此只能无语)
由于“亚寒带”地区的气候是那么的恶劣,如果说以前的“满洲”人出于地缘的关系,还会关注一下的话。对于入主中原200多年,已经习惯了农耕文化舒适生活的“满洲”贵族来说,那块地区已经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了。以至于岛上的那些原始部落已经很长时间不来进贡了,也没能理会。直到俄国提出要把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划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中国方面才知道,俄日两国已经在那里争斗了一百多年了
顺便说一下,库页岛上的原始居民南部为“虾夷族”,北部为“赫哲人”。所以日本人把库页岛南部也称为“虾夷之地”,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前55年(1644年),把南部地区也给划入势力范围。不过想想中温带的“虾夷族”还是没有“赫哲人”抗冻,以至于身体里融入了“虾夷人”基因的“大和族,最终也只是满足于对库页岛南部的占领。
  库页岛这个名字原来是“苦夷岛”,一听就知道是汉人取的(明朝)。总之对于这个又苦又夷的地方,汉族的势力在明朝时曾短暂试探过就撤了回来,从此不做他想。
如果说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地区只有“亚寒带”的那些地区,是并不能让俄国人引起足够的兴趣的。
  俄国人最终决定从中国手中争夺这块土地的主权,仍然是为了完成彼得大帝的战略计划。彼得大帝当年制定向欧亚两端同时扩张的计划时对欧洲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但他一定没有想到哥萨克骑兵在亚洲夺取的这些土地实在太寒冷了,尽管拥有足够长的海岸线,但却没有一个不冻港做出海口。为了出海口而不断的的挑起战争是彼得大帝的政治遗嘱。没办法,处在衰落中的东亚文明中心又一次成了牺牲品。
  于是俄国人告诉中央帝国的皇帝,他们发现如果把边界从外兴安岭向南移到黑龙江并不会影响贵族们的利益。同样的道理,既然中央帝国并不喜欢向海洋发展,那么将双方的东部边界从库页岛移到乌苏里江也无损于帝国的尊严。
  内忧外患的中央帝国别无选择,那片苦寒之地也无法象同一时期出现问题的“新J”那样激起足够的民族情绪。于是俄国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做为让步,也为了给曾经的帝国保留一点尊严,俄国人同意中国方面保留他们在黑龙江北面的那片居民点,这块地方不大,据说有64个村庄,中国方面叫他“江东六十四屯”

说到外东北地区,我们不得不提到以下几个地区,江东六十四屯、黑瞎子岛、海参崴、图们江口。下面我就对这几个地区的战略地位做一个解读。
上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个外东北地区如果从地缘上来划定的划,北界外外兴安岭是没有问题,南界其实以“小兴安岭”的分水岭为界会更准确(也就是地图上黑龙江下面斜插下来的那条山岭,我忘了标上去)。而在“外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之间,从平面的角度看,有一块三角形的冲击平原地带应该很适合耕种。但事实上古典时期的人们一直无法对这块地方进行开发,甚至在近代汉族大举移民东北地区的时候,也没人对将这块地区开耕为农田。这就不能光用温度来解读了(这里仍是中温带地区)
  黄仁宇先生对农耕民族无法进入黑龙江北部地区的原因解释为雨量不足(雨量约500毫米每年,正好在十五英寸雨量线外面),但还是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其实对于这块平原来说水的确是主要问题,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因为他处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三江交界处,三水相聚冲击出了这块平原,由于水量太大,结果变成了沼泽地。忘记说了,这块平原位于中国的部分有个很贴切的名字“三江平原”
  如果说“三江平原”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那么“北大荒”的名字相信年龄稍长的朋友都知道吧。上世纪50年代,出于国防的需要,也为了证明人定胜天的道理,北京方面决定组织大批人力(农民、知青、军人)对以“三江平原”为核心的“北大荒”地区进行农业开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治水的传统,何况现在有机械的帮助。这块原来的沼泽地最终成为东北地区最后被征服的农业土地。
  也许这种开发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对的,但如果放在现在应该是不会去开发的。因为让人深恶痛绝的沼泽地(小时候每每读到红军过草地被沼泽吞没的故事,都为之扼腕)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新名字——“湿地”,做为地球生态系统最脆弱的一环,已经被保护了起来。正有如华南虎从害兽变成了“恐龙”级保护动物一样
花这么多时间来讨论“三江平原”就是想告诉大家,外东北地区在古典时期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的进入,即使是在已经能在中温带地区展开大规模农业活动的19世纪,农民们还是无法征服这一地区。
  但凡事总有例外,难道外东北地区只有这一块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平原吗?让我们把视线往西移,移到北部国境线的中部,在那里黑龙江向南弯出了一个类似船形帽的弧形,在这个弧的底部有那么一小块平原,仅管他在地图上是那么的不起眼,但是对于不放过任何一块可耕种土地的农耕民族来说,这是一块不错的宝地(汉族与农业化的满族)。何况旁边的河流与森林还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因此渔猎民族也愿意将这里做为聚居地(如达斡尔族)。
  由于江水在这里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因此它被按照方位被定名为“江东六十四屯”,之所以被认定为64个村庄是因为这是中国官方所记载的最后数字,事实上后来随着移民的增多,这个数字已经变得不准确了。
  深究村庄的数字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对于俄国人来说它是中国人插入黑龙江北岸一颗钉子。尽管当初为了表示西方人的“大度”而允许了中国政府对这一小块平原的管理,但并不代表俄国人会打消独占北岸的想法。
  尽管从学术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俄国人希望将国境线定在黑龙江上的想法(仅仅是想法,而不是行为),但俄国人在1900年对那些居民所做的一切只能表示他们并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对于这块土地,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战略意义不大。但从法律上来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中俄签订边境条约前主权已归属俄国。
  前图未标明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再完善一下:

(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