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伪文化人的真功夫
赵勇
(该文被登载在美国侨报2月5日周末视点版)曾经被“圈里人”冠以神圣的文坛,如今声名狼藉,简直就成了“逐臭大赛”的竞技场,不管韩寒和方舟子他俩谁最后胜出,注定有一个人会变得很臭!
我们还应该感谢麦田,是他给我们洋溢着热闹而油腻的节日气氛里,创造了一个开启我们民族围观兴趣的“景点”,尤其是我们这些自诩为有文化阶级其实是其实是有闲阶级围观热情。
有人把韩寒和方舟子之争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大师之间的论战相比较,我认为能够有这个想法的人真应该回初级中学补补课。
因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论战,还没有一次是因为质疑某个作家的文章是否请了别人捉刀代笔引起的。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陈源(陈西滢)乃至周扬等人发生过的文化论战,不外乎意识形态或者写作文风,或者文化观点之间的对抗。如在1924年的“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掺案”中,首先是由鲁迅执笔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引起的。共有七人在上面签了名。他们是:马裕藻、沈伊默、周树人(鲁迅)、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而与之论战的主要是陈源(陈西滢)、李四光、徐志摩等。为什么鲁迅参加这次论战,除去其他别的因素,可能许广平是原因之一,因为许广平因为参加学潮而被开除,而当时鲁迅已经和许广平相识相恋。
反观我们现在的文坛,能够引起论战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所谓正义之士的打假,另一个是质疑某人用了下三滥的办法炒作。
应该说,无论是媒体、还是受众都欢迎争论或者是交流。但是现在的趋势是大多数文化人把论战改成了骂战,上世纪的文人论战当然也骂人,但是顶多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不像现在的某些“著名”文化人经常把傻B或者三字经挂在嘴上或者写在文章里。
可能有不少文化人尝到了语言出位的好处,比如最近比较沉默的王朔,以前就是靠语不惊人死不休风格搏得关注的,还有易中天现在也颇有绵里针骂功。台湾的李敖更是骂功了得,不仅带来了名,还带来了利,确实,文化人都是聪明人,看了这些典型,尤其是版税的诱惑,很快就照猫画虎地学会了骂功。但是,那些以“骂功”为捷径以图引发关注的文化人注意了——骂人首先脏自己的嘴!文化人之所以叫文化人,首先应该是文明人。你不尊重读者,读者早晚会抛弃你,李敖在台湾和大陆早已渐无市场就是明证。
不管韩寒承认不承认他是文化“圈里”的人,不管他参加没参加作协,不管他找没找人代笔,希望韩寒以此为戒。希望以后凡是署韩寒名字的文章能够干净些,语言风格再宽容些。
作为喜欢围观的国人,我们当然希望媒介上经常有些争论的话题,但是希望这些话题能够引起大众共鸣!参加论战的文化名人越多越好,但是要看双方在论战中有无公正之心?文章中的语言风格如何?是文化人说文明话?还是有不堪入耳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