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中国天津玄玄子古琴馆 //www.sinovision.net/?927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中国天津玄玄子古琴馆玄玄子琴馆 馆主苏馥昶,字元一,号玄玄子。自幼酷爱古琴艺术。开蒙于古琴名家高仲钧 ...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漫话琴

已有 4753 次阅读2010-8-8 22:55 |个人分类:古琴艺术分享到微信

漫话琴

  一、序言
  二、古琴构造
  三、名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名琴
  四、部分名琴点评
  五、名琴欣赏
  六、琴家
  七、琴派
  八、古琴曲简介
  九、琴谱
  十、古琴和古筝的意境区别
  
  一、序言
  
  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 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 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 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 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漫话琴_图1-1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 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   

  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 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 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漫话琴_图1-2

  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 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琴操》中记载:“伏羲作琴。”然而考察世界各民族进化的历史,凡在 野蛮的时代,均能制器作乐。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在伏羲之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必早已制有各种乐器。不过定名定制,始自伏 羲。所以虽说作于伏羲,其实必早已有琴了。又有吴仪《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 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直至现在仍如之。” 这种琴的制作,虽然始于伏羲,可是今日的古琴,实际上始自虞舜,完成于武王。古人体高 肢长,愈进而愈短。所以琴的长度,也日益减短。   
  今日的古琴,长三尺六寸三分,损益它,各为徽识,装饰以金玉的圆点,称为徽全弦。 十三徽,以指按而弹之,即十三音也。   
  琴曲是使用公尺谱记录的,公尺谱上面只是简单记录了用哪根手指触动第几根弦。而没 有记录下用指甲还是用指肚;是否使用偏锋;是由外往内拨还是由内往外弹。打谱时都是抚 琴人随心境临场发挥,所以说:琴是抚给自己的。你想怎么抚琴都可以,好玩儿呢。 同一首曲子同一个人抚,时间、地点不同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琴!   
  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古琴轶闻。高山流水觅知音、邹忌说琴谏齐王、聂政学琴报父仇、 广陵一曲祭英灵、文姬寄情“十八拍”、司马相如“凤求凰”......

二、古琴构造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 通身是韵。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 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 肩,有腰,有尾,有足。

    漫话琴_图1-4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 “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用于承弦。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 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二者以长方形为常见,也有圆形或一圆 一方者。
  古琴的常用定弦为C、D、F、G、A、c、d,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 三个“徽”位,可以弹奏出许多泛音和按音。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 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 的重要根据。琴徽多用贝壳制,也有用玉石或纯金制。

  漫话琴_图1-5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 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 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 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 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漫话琴_图1-6

  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 也有红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 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古琴有大、中、小多种,以中型为多。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 同,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等,仲尼式最为常见。   
  古代琴用丝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状,称为冰弦。现用钢丝芯缠尼龙弦,音量增大,余音 加长,按弦移指的磨擦噪声减少。   
  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 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 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 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 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 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 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 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三、名琴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名琴
  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 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 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 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 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 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 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 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 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 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 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 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 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 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 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 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 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 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 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 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 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 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 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 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 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 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 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 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 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 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 王逢年还收藏着 。
四、部分名琴点评

  春雷琴·连珠式古琴
  漫话琴_图1-7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传世古琴,以唐琴为最珍贵之神 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 以“春雷”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实是最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雷威的 “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灭北宋后,金人将夺自宋宫的珍宝,装了2050车,运往燕京。“春雷”琴也随之来到 了北京,成为了金帝宫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 埋了十八年后,“春雷”又复出于世,成为了元宫中的珍宝。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 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将其赠予老师万松老人。以后,“春雷”琴又复归耶 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以后其琴又归赵德润所有。 明朝时,“春雷”传入明宫之中。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古琴  

 漫话琴_图1-8 

  “至德丙申”隶书刻款琴为伏羲式, 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壳, 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
  七徽以下弦露黑色,遍体蛇腹断纹,中间细断纹,额有 冰纹断。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 字年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两侧刻隶书“峄阳之桐,空桑 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池下有“困学”、“玉振”两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 髹金。青玉轸足,细镂绦结及旋瓣花纹,为明朝所制。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传世既 久,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剥落,木质亦接近朽蚀。足端虽缠裹织物并嵌塞木片仍难固定。张弦 稍紧,既有损琴背虞,幸好管平湖先生有安装铜足套之法,为此王世襄先生特请铜器修复专 家高英先生制作铜套并仿旧染色,再请金禹民先生镌刻八分书题记“世襄、荃猷,鬻书典 钗,易此枯桐。”十二字。又请管先生安装铜足套于孔内,不仅天衣无缝,且琴音丝毫无 损,效果极佳。管先生曾笑曰:“又至少可放心弹五百年了。”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神农氏 唐琴,不仅琴名“大圣遗音”与此琴完全相同,漆色、断纹、池沼、年款也绝为相同。因而 两琴应制于同时,出自同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认为此琴属中 唐之始,雷氏为宫中所造,应是唐琴的标准器。 历经千年,而未曾破腹大修,极为难得。杨时百先生《藏琴录》龙门寒玉一则称“虞君 得鹤鸣九皋与李君伯仁所藏独幽及飞泉,锡君宝臣藏大圣遗音,武英殿陈列所长安之年制者 五琴,池下皆有印方二寸玉振二字,丝毫不爽。西园主人因大圣遗音‘玉振’印上有方印 ‘困学’二字,定为鲜于伯机印,或‘玉振’亦鲜于枢印也。……皆鸿宝也。”表明此琴曾 经为元朝著名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收藏。
  上述五琴,管平湖先生都 曾亲眼所见,并且有弹抚多年者。管平湖先生认为九德兼备当推大圣遗音,所谓九德兼备是 指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种美好音色、韵味于一器,是古琴最为难得。
  大圣遗音琴原为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先生所珍有,一九四八年,王世襄、袁荃猷两位先生 “鬻书典钗,易此枯桐”,即以饰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换得黄金约五两, 再加翠戒三枚。其中最佳的一枚,为王世襄先生母亲遗物。经著名琴家汪孟舒先生介绍,从 锡宝臣先生之孙章泽川先生手中求得。至今五十五年间,视同拱璧,除文革十年被抄家之 外,不曾须臾分离。
 五、名琴欣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唐代
  漫话琴_图1-9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唐代
  漫话琴_图1-10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唐代
  漫话琴_图1-11

   梅花落琴·仲尼式·唐代
  漫话琴_图1-12  


   老龙吟琴·响泉式·唐代
   漫话琴_图1-13


   一池波琴·神农式·唐代
   漫话琴_图1-14


   飞泉琴·连珠式·唐代
   漫话琴_图1-15


   玉壶冰琴·神农式·宋代
   漫话琴_图1-16


   混沌材琴·伶官式·宋代
   漫话琴_图1-17


   万壑松琴·仲尼式·宋代
   漫话琴_图1-18
 六、琴家
  
  这就是传说中的古琴帝王张子谦
  漫话琴_图1-19

  张子谦,现代琴家。学琴于广陵派琴家孙绍陶。 二十三岁结识琴家查阜西和彭祉卿,交流琴艺,互为知音,有"浦东三杰"之称。 1936年,三位琴家组织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琴界影响甚广。 1961年,张与沈草农、查阜西合著的《古琴初阶》出版。 1956年调任为上海民乐团古琴独奏家。他的另一件功绩是撰写《操缦琐记》。 张子谦老先生有感于兵荒马乱之中,世事无常,而有关琴坛诸事项,极必要记录以备将来查 考,这就是《操缦琐记》的由来。
  
  这也是一位大师:李清照遗琴传人,书斋名以《五琴堂》的龚一老先生
  龚一,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员。1954年学琴,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 民乐系,师从12位琴家,继承积累了大量古曲,在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举行过古琴 独奏音乐会。他是张子谦的徒弟。 图: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龚一在琴会上献艺。
  
  另一位大师,冷冷七弦 响彻太空的管平湖老先生
  漫话琴_图1-20
  
  管平湖,自幼从父学琴画。 后又拜杨宗稷为师。 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 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 其演奏风格浑朴、刚健。 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 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上,就录有管平湖演奏的《流水》,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 音”。
  
  会画画的复活中国古琴艺术的李祥霆先生 李祥霆,满族,原名李泠秋,又叫李祥庭,后改李祥霆。 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从吴景略学古琴。 现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
七、琴派

   一、关于琴派的概念
   (一)什么是琴派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 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 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 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 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二)琴派是怎么形成的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 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 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 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 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 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 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 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 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 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 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 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 “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 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 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 格。

  二、名派简介
  (一)浙派 派 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 《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 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三)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谦、刘少椿 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 (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 (张鹤)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七)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九)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 《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八、古琴曲简介
  古琴曲《鹿鸣》
  《鹿鸣》,古代歌曲、琴曲。词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 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 晋苟勖用为行礼诗。唐韩愈:“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送杨少尹序》),宋朱 熹:“此谱乃赵彦肃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仪礼经传通解》)明张廷玉将此曲收 入《理性元雅》琴谱,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目有无联系,尚 待研究。

  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棱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 奏。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明代宋濂跋《太古 遗音》则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这些,从正反两面说明此曲对统治者表现了一 定的反抗性。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 辗转流传于后。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各谱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 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 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其中头尾几部分 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又本曲使用的“慢 商调”为本曲所独有。

  古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琴曲。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晋代的“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 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用以表 现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另有急促曲调表现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各段多以共同 曲调作结。

  古琴曲《乌夜啼》
  《乌夜啼》,琴曲。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歌。现存琴谱初见于《神奇秘 谱》。解题引《唐书·乐志》临川王刘义庆作曲之说,后世多沿用之。曲谱中有“反哺”、 “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唐代的软舞,宋代的词牌,元代 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

  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国内有影印件。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 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公元494—590年)。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 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南齐书·乐志》说:“《碣石》, 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拍,碣石调有可能是当时碣石 舞的曲调。至于《幽兰》,当时有诗人鲍照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为 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吻合。《幽兰》有多种传本。司马相如在 《美人赋》中就有“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琴操》中也有孔子自伤不逢时而 作《猗兰》的记载。现存琴谱中另有《猗兰》或《幽兰》等多种。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 说,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大胡茄》
  《大胡茄》琴曲。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 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 和《小胡笳鸣》。初唐琴坛流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就是以这两曲著称。以后董庭 兰继承这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中说:“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应即指《大胡笳》,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大胡笳》正是十八段。 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琴曲。传为伯牙或刘涓子作。唐代即有此曲目(见《碣石调幽兰》谱后)。 存谱为八段。描写碧涧潺潺,枕流漱石之趣,见于《琴谱正传》、《西麓室琴统》等琴谱。

  古琴曲《离骚》
  《离骚》琴曲。晚唐琴家陈康士据屈原辞所作。在屯新唐书·艺文志》中记为九拍,流传中 分为十一拍和十八拍两种。:《神奇秘谱》采用了后者,每拍都以屈原的诗句作题,曲意怨 愤深邃。《琴学初津》在本曲的后记中说:“始则抑郁,继则豪爽。”

  古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唐代歌曲,今存古琴歌谱。歌词据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一诗并有所发 展。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唐、宋以来,曾有多 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最初见于明代的《新刊 发明琴谱》(1530),经清代的《琴学入门》加工后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初见于《浙音释字 琴谱》(1491)的一类,在明代也较流行,全曲残存八段,只在第一段用了王维原诗。这六 种类型的词,曲和曲体结构多不相同,但其主要曲调却大同小异,表明是同一渊源,一脉相 承的。当代作曲家王震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原谱载《琴学入门》)改编为合唱 曲,并灌有唱片。

  古琴曲《捣衣》
  《捣衣》,古琴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 捣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杨抡 《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 飞梦魂于塞北”。
  
  《平沙落雁》 谱本: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 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 中型。原无词。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 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 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 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 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 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 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 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1931),曲体小型。无词。 曲情:《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 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 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 表此曲的曲情。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 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 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 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 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 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 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无词。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 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 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无词。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 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流水》 谱本:也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 《流水》。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1867),但是四川华阳 顾玉成(1808一1876)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1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 谱本又不同。 曲情: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 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 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 流水》之曲。" 《渔樵问答》 谱本:最早见于明中叶杨表正《琴谱正传》(1585),续见于明清以来其他二十种刊本琴 谱。曲体中型。明代各谱多有词,清代各谱无词。 曲情:杨表正此曲序云:"《渔樵问答》,古操也。查遗谱有指法无音文;《琴史》有 文音无指法。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 乎。"他的旁注词,和《渔歌》一样,是有很健康的意义的;到了清代,凡是有唱词的《渔 樵问答》都是用明杨抡另编的一个以放浪形骸之外,专一吟风弄月的唱词(比张的原词简化 了些),他的唱词多是文人学士替他执笔,比较"典雅"。王光祈在介绍此曲时也是用的杨抡 的旁词,因而杨抡的唱词大大地传开了。而比较通俗而又较有意义的杨表正唱词,反而被忘 却了。绝大多数谱本中都说此曲是杨表正的创作,因而杨表正的原唱词是值得重新介绍出来 的。

九、琴谱
  仅以一曲《凤求凰》为例



  十、古琴和古筝的意境区别
  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 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
  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 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

  但 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 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 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 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 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简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 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筝和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 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间也未必能形成共鸣。 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她通过清脆委婉的音色与韵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介 绍给了人们,为人所喜爱。

  应该说,古筝在从古琴中吸取养份丰富自身的同时也把古琴介绍给了更多人。古琴也应在继 承传统的同时加快创新与发展的步伐,给自身注入新世纪的新内涵,奏出更美的韵律。

  听琴让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的水仙...... 筝是御园里牡丹,晴日下的杜鹃,朝露中的石榴.... 听琴,至则物我两忘,至则清静无心;听筝,随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荡漾。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