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感悟十一:寒凉之祸与燥热难耐(下)
有朋友会问,心静自然凉,就是强迫自己什么都不要想么?如果是,这算不算是自我压抑呢?
我想说的是:心灵宁静本身就是一种愉悦,何来压抑呢?以一颗清澈之心看世界,往往更容易发现美好。在济公和尚眼里,一个平凡的黄昏,也可以那么充满韵味,他写道:
几度西湖独上船,
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
正是山横落照边。
而寒山子在描述宁静之美时,也写得相当传神,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更与何人说?
世间本就有两种快乐,一种来自感官刺激,一种来自心灵;一种是消耗式的,一种是生长式的。
《黄帝内经》开篇不谈疾病,不谈治病,而是将人们从千变万化的病症迷阵中引出来,在健康的基点上看问题,道出了为后世十分推崇的养生真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诉你如何不生病才是医者的最高境界,中里老师总是强调“养生胜于治病”,“上工治未病”,岂虚言哉?
我们看看这十六字真言,居然前面一半都是在讲心境的淡泊,精神的安定,心神静定了,才能使血气愈加精纯,少有干扰,顺着自然的纹理运行,去该去的地方,这就是“真气从之”的境界。
“真气从之”了,自然五脏安定,身体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正气内存,抵抗力很强,疾病哪里还会找上门来呢?故曰“病安从来?”。
通过调心来调身,故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这真是省力又高效,“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自然健康之道呢!
趁热打铁,在这里推荐两个比较快捷简单,容易上手的静心方法吧:
1.金鸡独立法。
这不是老生常谈,因为确实好用才反复强调的。金鸡独立为什么能静心,以及相比其他方法的优势,我在《妙处多多的金鸡独立》一文里已提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是不是有效,练过就知道。中里老师在《打坐与静心》里说道:“金鸡独立是最好的入静法门,而其补肾健脑之功,引血下行之力,不过是入静的副产品。如果您打坐不能安心,睡眠纷然乱梦,那都是心不静的症状,练习金鸡独立,真是一个接引的桥梁,因为在练习金鸡独立的时候,你是无法分神想事的,因为没有给您想事儿的时间和空间,你稍不集中精神,就站不住了。而当您能站到2分钟了,您的意念自然就容易专注了。这时,您再去打坐,很快就会入静。”――真是行家之言,一语点透,实在不需要我多啰嗦了!
2.古琴音乐。
有人问了,那是几千年前的老乐器吧,能有多大魔力?我们先来看看大诗人李白听琴的感受吧: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的意思说,有位峨眉山的和尚为李白弹(古)琴。清微淡远,似有还无的琴音让诗人感到心象被流水洗过一样清澈,仿佛松风习习,钟声清凉,不由得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夕阳西下,秋云映山。
注意,一种让你感到“美”的音乐,它还是属于艺术范畴;但古琴可以让你接近“忘我”的空灵境界,这已经是哲学范畴了。也就是说,古琴淡化了“小我”,却让你和天地万物一体的“大我”更近了。此处指向的正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内核。
孔子曾在郊外被围困,断粮七天,命悬一线,弟子们都面有忧色。唯独孔子弹琴放歌,泰然自若。夫子爱琴如此,令人感怀。在古代,古琴被称为君子之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我的经验,静心效果最好的是《平沙落雁》曲,包括古琴版和琴箫合奏版,在此特别推荐。把两个版本下载到MP3,手机,或刻成碟听都可以。我常常用平沙落雁作背景音乐,练习金鸡独立,嗅玫瑰法,按摩太冲,热水泡脚,乃致读书学习,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您要是感觉着急上火,烦恼燥热,听会儿古琴曲,心海的万顷波涛能相当迅速的转为和风细雨。
一直很清晰地记得自己初遇古琴时的那份别样感受,十几年前,音质恶劣的老式磁带机,迷茫焦躁的我。。。。。。琴音清远,缥缈而出,胸中垒块渐消,波涛汹涌的心海竟趋平静,一时天高云淡,烟岚青翠,余音绕梁。。。。。对于一个浮躁青年来说,再也没什么东西比这种声音更能抚慰心灵了。
火热喧闹的世界里,古琴真可算是一剂难得的清凉贴。
2000年前,越女在谈论剑术的最高境界时说:
凡手战(剑术)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即使是以动为用的武术技击,其最高原则依然是“内实精神”,虚静为保,如此才能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料敌于先机,虽后发而先至,静时如“好妇”,动时如猛虎,一击而中。
可见,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动静之妙,存乎一心,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庄子云:至人用心若镜。贤明的人心静如水,清澈透明,以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天地万物的整体。圣者之所以为圣,盖本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