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漫步青云达风行宇宙 //www.sinovision.net/?8842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人生无极限 追求一种生命有意义的过程而活着!漫步青云达风行宇宙!!!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劣币真的能驱逐良币吗?

已有 3855 次阅读2012-7-4 21:34 |个人分类:经济世界|系统分类:财经分享到微信

劣币真的能驱逐良币吗

2008-09-30 Tuesday 12:32:56

劣币真的能驱逐良币吗

       以讹传讹的事情从来不少。如要举例,我认为首选“劣币驱逐良币”。那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段公案,可是在中国非常流行,大家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常用来作为对可观察事件的规律性总结。其他非西方国家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去年到印度开会,问过接待人员,回应也是广为人知。

公案是这样的。话说16世纪中叶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皇当政。她有一位顾问,就是Sir Thomas Gresham(葛氏)。这位爵爷察觉到,市场上那些重量不足的贵金属货币在流通,但“足金”的货币却被收藏、溶化成金属块、甚至被转运出口。葛氏据此向伊丽莎白建言,据说因此才有了1560年英皇关于反对银币成色不足的公告。约300年后,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著书立说(《政治经济学基础》,1858年版),白纸黑字写下“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out of circulation),并命之为“葛氏定律”(Gresham’s Law)。从此,“葛氏定律”大行其道。

为什么说以讹传讹?第一,葛氏自己从来没有说过“劣币驱逐良币”。他观察到的,是含金量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只要成色不足的货币也可以代表较高的流通面值,人们就倾向于收藏含金量足的货币,以至于后者完全退出流通。葛氏自己的概括是,“不同的货币不能同时流通”,而不是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第二,在葛氏之前很久,早已有人发现了“劣币”用于市、“良币”被收藏的现象。例如,据Kindleberg(1985)的考证,有位叫奥雷姆的早在1360年就发现了这一现象。

抛开以早晚论英雄,单就内容看,“葛氏定律”成立不成立?让我们想像回到贵金属货币时代,大家都拿银子付账。试想,要是不足分量的银块照样被作为“正常的货币”使用,谁又会比别人笨?——张三敢用九钱银当一两用,李四为什么就不敢以八钱银当一两?再来一个胆子更大的,干脆以五钱银当一两,又怎样?如此推下去,岂不是无须走多远,满世界就全是劣币——“葛氏定律”灵验了吗?

问题就出在推理上。试问,当人们争相以劣币支付时,谁愿意收取劣币呢?比着支付劣币的固然聪明,可是收款的为什么就那么蠢,非要争相接受劣币?仅此一问,大名鼎鼎的葛氏定律要守也难。不过,如此简单的问题,可不是我能够问出来的。1985年1月17日,张五常教授在《信报》发表“葛氏定律和价格分歧——评一国两币”,文中定断“葛氏定律大有问题”,因为“买物者当然是要用劣币,但至于卖物者肯不肯收劣币,葛氏是没有考虑到的”。

教授这一问,就把问题带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买物者争相付劣币,卖物者争相要良币,讨价还价的结果,会使良币、劣币各有各价!难道不是吗?足金一两的银子买1000斤大米,面值一两、实银5钱的只好买500斤。如是,劣币劣价,良币优价,购买力平价,还分什么劣币和良币?既然分不出劣币良币,葛氏定律又从何谈起?

买卖双方自由议价的前提,当然是信息费用微不足道——是劣币还是良币,买家卖家一望皆知,然后大家出价,八九不离十。要是信息费用不是微不足道,买家卖家之间对货币的优劣有不同的判断,情形又会怎样?

那就要看实际的限制条件。一种情况是,信息费用实在大得惊人,比如付账的明知自己手持劣币,但收银一方怎样也看不出来;再加一点,收银方的各个卖物者,彼此之间完全隔绝,既不能分享有关劣币的知识和信息,也不能互相提供识别劣币的服务——这当然是一个很不真实的假设。

在这种假想的极端情况下,一次劣币优价得手,会刺激更多的劣币供应。收币方因为无知又不能对劣币做劣价处理,劣币就越来越多——把这个逻辑推到底,难道劣币不就可以驱逐全部良币,葛氏定律因此也就成立了?

还是有问题。不错,劣币受到其他劣币得手的鼓励,越来越多是可能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劣币供应于市,特别是当劣币的增加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增加,有一个结果就必定要出现,这就是物价飞涨。是的,卖货者再蠢(其实是被假设的蠢),收了劣币总还是要花出来的。收的越多,轮到他们购物时,出价竞争就越凶。达到一定程度,劣币的供应者自己就要被劣币所害。最起码的后果,人们要背上越来越多的劣币,才能买到越来越少的货物。把这个思想实验进行到底,最后是劣币自己被驱逐,再把良币请回来。

真实世界的情形是,谁也不会那么蠢。利益迫人聪明,也逼人学习。因此,长久地把大多数人都骗了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那么,为什么不少国家还有屡见不鲜的劣币泛滥,也就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呢?那不是人民蠢,而是独家垄断了纸币发行的政府,要在全体人民头上大抽通胀税。可是,任何恶性通胀都不能证明葛氏定律有效。证据简单:大凡搞通胀的政府,总要禁止良币的流通。因为一旦良币可用,人们争相放弃劣币,通胀就破产了。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中国,蒋委员长大发金圆券,为此严禁黄金、白银和美元的市场流通。可惜那时统治集团里的大家族带头不从,蒋经国带队到上海“打老虎”无功而返,结果国民党金圆券体系一溃千里,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大发劣币的被驱逐到台湾去了。要是葛氏定律真是对的,老蒋——以及全世界滥发货币的统治者——可能不至于输得那样惨。这说明,就是动用庞大的国家机器保劣除良,劣币说到底还是保不住。

其实从长一点的历史看,要是真有“劣币驱逐良币”这回事,就从16世纪算起,劣币也早该把全世界人民压得不能动弹了。至于乱发钞票的——现代劣币是也——共同结局是,即便动用武力,还是挡不住劣币连同它们的发行政府一同被无情驱逐。市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要是劣胜优汰,人类早就灭亡了。

加起来,在一定的信息和制度成本约束下,劣币可能刺激劣币,也能诱发出更多劣币。但是,还等不到越来越多的劣币把良币驱逐干净,劣币自己就不能维持。讲到底,货币为方便人类交易而生,长期违背这项宗旨的,便遭人类的淘汰。商品、货币市场上如此,文化、思想市场也如此。                                       

 

                                                                                                                               经济学家               周其仁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