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东河琴客 //www.sinovision.net/?879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参考消息~重读梁厚甫

已有 939 次阅读2019-7-18 14:16 |系统分类:美食分类分享到微信

参考消息

重读梁厚甫
2015.12.03 10:00:01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12月3日报道 不久前,忍痛在淘宝一家旧书铺,花高出一倍的价格买了套近十年前出版的《梁厚甫文选》。店主不肯降价,还说原本就后悔忘记了涨价。

斯人已湮,斯文已杳。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今几人识得梁厚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位老先生名动京华。那些年,《参考消息》经常一字不删地全文照登他在境外华文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夹叙夹议,犀利精警。几十年后重读,仍能发人新思。

比如,他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不应该把社会科学视为一种不学而能的学问》。梁厚甫注意到,中国人有一种怪现象:对自然科学很尊重,不懂就承认不懂,但对社会科学却太过掉以轻心,太过望文生义,太过强不知以为知,结果人人自以为是。于是乎,对“治国大计”,要么轻浮草率,要么发言盈庭,莫衷一是。他有个写小说的老朋友,甚至振振有词地认为:“对社会科学,何必太过认真,只要记得一两个名词,强作解释,就可以欺世盗名。”

但在梁厚甫看来——其实对国家兴衰治废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常识:“社会科学之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与自然科学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毫无差别。当你知道胡乱触动电力的保险丝,可能弄出人命的时候,你也应知道,胡乱在社会科学问题上出主张,一样可以弄出人命。”他说,经过十几年潜观默察,他得到一个初步结论:“中国之所以变乱频仍,是由于中国人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中国历史上久乱不治,原因当然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但梁厚甫不避武断之嫌指出的这个原因,其重要性实在超乎一般人想象但却被大大低估。而他从文化传统和汉字特点进一步探究的原因,不知为什么至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文化传统比较复杂,先放下不谈。汉语与英语最大不同在于,汉语表意,而英语表音。对于从西洋舶来的学术名词,用各有特定含义的汉字组合侈译,好处是易记,方便“洋为中用”;坏处在于字面意义和名词真义并不相同,很容易使人们错失和误解这个新名词的真正内涵,而人们却往往习而不察,望文生义,从而外行冒充内行,导致“思想混淆的毛病”。

就此而言,实在人生识字不仅忧患始,也会糊涂始。

梁厚甫此文,作于大约40年前。从那时到现在,又有海量社会科学领域的西洋学术名词涌入,这样的“怪现象”更多,而且很多西方学术名词来到中国,因为望文生义而造成的张冠李戴已是难以逆转的既成事实。更要命的,恐怕还不在于梁老先生说的“外行冒充内行”,而是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梁厚甫这篇长文列举诸多误解错译,很旧,但读来仍然怵目惊心。当年,他呼吁编一本《外来社会科学译名大词典》,认为是“当今切要之图”。在笔者看来,这一建议今天非但毫不过时,而且更加迫切,应该成为一项国家级课题。

梁厚甫生于1908年,是广东佛山人,“七七事变”之年进入香港报界,香港沦陷后举家隐居澳门,战后重入新闻江湖,1959年举家移民美国,晚岁又返港定居,1999年驾鹤西归。他自言旅美23载,当了23年驻美记者,当仁不让以美国通自居。但他这个“通”字,不是只通晓美国事务和美国文化,而是以对中国文化的“通”垫底,中美国、东西方处处互为观照。他对美国的独到观察,读者如有兴趣,容后再叙。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导弹
下一篇: 梁厚甫的分析方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旅游爱好者阿辉 2019-7-18 14:19
梁先生高见,今天依然同样风景,同样一知半解信口开河,可见文明古国未必真的文明。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