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雕虫艺术博客 //www.sinovision.net/?87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雕虫艺术博客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的最新发现 ‘尧帝’退休回故里后―曾被乡民尊称‘京佬’

已有 2389 次阅读2010-6-28 03:06 分享到微信

我的书画雕塑工作室,设在太行腹地“黎城小盆地”的西北沿,一个不足50户人家,叫做“洪河”的小村子里。这里南望浊漳,北屏箕山。

        说到箕山,我的原籍河南登封同样有箕山、洗耳河。从小就听过尧帝让贤于许由的故事。而许由不从,乃遁于箕山之下。尧又追至下榻处,召其为九州长,许由不愿听,洗耳于水滨。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洗耳河”由此而出。在山西黎城同样的箕山,洗耳河,同样的典故传说又不期而遇。你说奇哉否?

         距 离洪河村不远的彭庄――传说是彭祖的家乡。彭祖首创“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留传于世,被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以“导引、养生、烹饪”而被后人所敬仰。此说在登封没有听到过。

        在这路窄人稀之野,我的好奇心却异常敏锐。最早引起我注意的是洪河村周围,方圆不足5里的十来个山名、地名、村名。叫起来异常绕口,其字义也让人费解。 不像 5里以外的村名、地名、山名却通俗易懂,如;马家?、李家拐、彭庄、赵店村、城南村、古县村(宋朝以前县城所在地)等村名,都与各地多以姓氏、事件命名的习惯没有两样。而洪河村5里以内的几个村名、地名却很有蹊跷;尧头、南信、北信、白云、烟、三皇垴、京佬凹、主头山、主道岭、井上。你质疑于村人,大多即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洪河村,坐落在“主头山”之阳,面南是一个不大的小盆地。洪河村的由来,于村西的那条干枯的河床有关系。可是,没人知道这条河流在什么年代断流的。站在高高的东河岸边南北望去;忽而几十米忽而上百米不等的河沟,七走八拐的从尧头村口一路南去,开拓出数丈峭壁下,干枯的河床上密密麻麻铺满大者如牛、如羊,小者如西瓜、如拳头的光滑卵石。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昔日势不可挡的洪流是何等威风。曾几何时,水泽之地沧海桑田的变故,让缺水之苦之难,扼住了留守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期愿。世代唱不尽凄怨的咏叹调,一直唱到2002年。用120万元的代价,在河床东岸的地下近400米处找到地下水源。“洪河”徒有虚名的历史从此改写。这是后话。

       于洪河村隔岸相望的“六井古社坛”,是《金石萃编》在此地出土的一所唐幢上的记载用语。其6井确实存在,虽然早已成了3井。不多的井水,仍是居住在“井上”、“洪河村”数十户人家,能够留下来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干旱之年,3井干枯了。人们不得不起早摊黑顺尧头之西的河沟,寻寻觅觅一路攀援到南信村西岭之上,直到“白云山”东麓崖下,排着队轮流从石缝里,有一瓢无一瓢的就着渗出的救命水。由于水的制约,尧头村周围稀奇古怪村名山村的规模,却始终无法发展到百户以上大村的缘故。唐朝以后“尧山乡”之所以萎缩成“尧头村”,与“洪河”河水的枯竭是否有关也不得而知。但值得庆幸的是,几千年的闭塞,一成不变的延续寂寥,却原汁原味的保存了远古的信息。

        沿河床东岸的小道蜿蜒而上,只须一里,河床向西来了个90度的拐弯,却依然伸向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的“白云山”之脚。就在这拐弯之处,是一个东、北、西3面环山的凹地,这就是“尧头村”。不大的“京佬凹”位于村北之隅。横空于村北面的“主道岭”与紧屏东隅的“主头山”,以及西望入云的“白云山”,形成的“罗圈椅”地势,将“尧头村”环抱其中。山高水足,3山1水,真乃风水宝地也。

        古籍有记;尧帝,黄帝5世孙,生居于伊耆之地―山西黎城县。

        尧;高也。

       又《金石萃编》中收有;唐大历6年黎城县尉曹秀臻为其亡女石幢一所。其女出家于“六井古社坛”的寺院里。由此可知,这里曾有一所寺院,如今荡然无存。文中大意如下;一日,北蛮犯军到此,曹女慌不择路,失足跌落井中。(看来井多了,让住在寺院的尼姑也防不胜防啊。)县尉怜女心切,出巨资制幢一所。也许就是在县尉一怒之下,6井沦为3井。幢文还明确记载其方位;黎城古县西北十里“尧山乡”南有“六井古社坛”。那就亲历证实一下。从“尧头”出发按图索骥向东南十里,恰好是“古县村”,于碑文十分相符。只不过古黎城县在唐朝以后就迁至“白马驿”。原址成村,就是缘用至今的“古县村”。但是,碑文中的“尧山乡”唐朝之后县志却无记载。只有“尧头村”与之对应。至于“六井古社坛”,从“尧头村”往南一里的河床西岸循迹而下,如今叫“井上”的小村子就展现在眼前。居此东望是一河之隔的“洪河村”。至于石幢上记载的寺院早无踪迹。6眼井,分布在约50平米面积内。现有3井完好,可惜另外3井塌陷,但遗迹可辨。

     金石所记可信度高于其它史册。“尧山乡”在宋以前确实存在。实为“尧头”渊源的佐证。

       细想起来;帝,君主。主宰的含义与民间“主”“头”“首”的古义相通。因此,尧头村北与村东相依最近的两座大山都有一“主”字打头的名号。在当时语境情况下,“主”字非帝非君莫属。再有词义;尧,高也,反证,尧不会出生在平原。那么,近在咫尺的两座以“主”命名的高山,是尧生居于此最佳注释。

      不会吧,我竟然拥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尧帝踪迹的好事?

       可 我们知道,史前是没有文字的。只能靠言传口授来传于后人。所以,传来传去,就演变成今天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远古时期,中原水患多,地势平坦,人们造地穴而居。但是,其抵御狼虫虎豹的功能,是不能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相比的。再看尧头村的生环境就大不一样了;住窑洞冬暖夏凉。以石、木围以高墙。再有西边一里之外‘南信’‘北信’两个小村,与尧头呈等腰三角形之势。三角之间均为1华里。实际上是两处信兵营所在地戍护。防御外族侵略与野兽侵袭,平川地带是无法与这里相比的。山高水盈,山上原始森林中野果野味取之不尽,狩猎、放牧、烧火做饭、取暖柴草用之不竭。

        加之,插于尧头之西“白云山”上的卫戍部队。居高临下的注视几十里外镇守太行东大门的险隘东阳关;南边数十里开外浊漳河赵店渡口;西与上党之最高点广志山遥遥相对。真可谓铜墙铁壁,万无一失。

         “ 白云山”之名是有来历的。史记记载; 黄帝则云师为名,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与建制。麾下5官配置,分别握以军权,驻守各要塞;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也。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也。因尧帝为皇帝5世孙,官职编制以及驻防仍沿用以往。那么,白云秋官带兵常年驻扎在尧头村西的山高林密之阳。肩负卫戍君主之重托,以及为军队狩猎、看护辖内森林牧场。强国之将士倍感神圣。年复一年,生活与军情合二而一,拖家带口军心尚稳。久而久之,在万顷滴翠,牛羊成群,安居乐武,森林资源丰厚中,军团成了自给自足的军塞要镇。古人有官职赐姓的建制,从此,这里的人们都姓白。村名“白云”。人口不足200。

         白云镇守之要务之一是安全警戒。当时,传递警讯最快的要数烽火狼烟了。和平时期每天白天要焚烧“平安烟”,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干柴于湿牛羊粪使烟雾最佳。那么,随军家属放牧的大量牛羊牲畜就派上用场。同时,畜肉为军队提供了生活保障。晚上则需要烽火。大量的干柴就产自山背后,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烽火台选址也很重要。为了防备狼烟被吹散,山梁山顶由于风大是不会被采用的。白云南下3里的山脚有一处开阔凹地,数座峰火台一字排开,能满足密定燃放台数用地需要,其地势仍高于他处。与白云一样的建制。也逐渐成为村落。村名叫“烟”,自今沿用。由于地势偏僻,村子住户50户左右。

        白云与尧头之间的南信、北信,南北相距1华里。实乃尧帝的贴身警卫营。南信营卫戍警戒与近储;北信营因紧靠西北“主道岭”之脚,除了守卫北域外,还有为君储供给食物、肉类的任务。主要以采集、狩猎、稼穑、放牧。如今北信从2000年最后一家搬到洪河村后,那里已经无人居住,残垣断壁仍然屹立山间。北信村西北有一条几里之长的深沟,阴森蓬蔽,草长荆阴。沟壁葱翠陡立。沟口不足丈余,沟底峭壁一线天,沟中有小溪。如今的尧头村民,仍将牲畜一开春就赶进沟,只需用树枝圪针将唯一的出口堵严实。直到冬季才各自将牲畜赶回家里猫冬。最开心的是许多母牛从沟里出来时,都带着活蹦乱跳的小牛犊。真是省心的吃、住、育一条龙生产线。“北信”尧时的肉仓是也。

       唐代以后,“六井古社坛”消失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它的设置也是于尧帝属地相符。君王有两大要事;祭天与祭祖。《论语・尧曰》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是祭天的最初倡导者。也是尧帝即位于唐之前在储地,为祭天所建的“六井古社坛”。当时,天地合祭,行“燔柴”礼,就是积薪于坛上,放置玉币及牺牲,点燃后使烟气上达于天空,还有相应的贡品、音乐、祈祷等种种仪节。

      尧帝祭祖之地,就在“六井古社坛”以东,2里的山岗上。其面南以雄视“黎城盆地”。由于其上有三皇庙,后人称之为“三皇脑”。尧帝在此为祭祀5世祖黄帝而设坛。与六井古社坛共同完成祭天、祭祖2件国之大事。后来发展成“三皇庙”。三皇庙香火鼎盛,香客来自涉县、长治、襄垣等地。规模建制宏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的炮弹夷为平地。“三皇脑”与‘6井古社坛’东西相对。东祭祖,西祭天。寓意‘西天’。直到今天人们仍有“西天”之说。

          帝尧陶唐氏;约前2145-前2046在位98年后大丧3年。《史记》:尧立70年得舜,20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28年而崩。

       从上述记载我们知道,尧让位后回到故里,在故里生活了28年。“尧头村”北有一低凹处。如今,村民仍叫‘京佬凹’没人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是和尧帝有关。但是,相亲们口口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位从京城回来的一个大佬,住在这石砌的高院围着简陋的窑洞里,直到去世。后人将此处叫“京佬凹”。这一叫法相传至今。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竟然到后来没人知道其真正的含意。几千年前尧帝让贤后回到家乡的故事,正与史记相合。传说于现实竟然有如此多的验证和保留。如果不是我长时期住在这里,经过不懈的走访,拉家常的方法,很难得到这些看似只言片语的讯息。

         进入2 000年,在三皇垴正南5里的靳家街。修高速公路时,挖掘出华北地区唯一的与半坡文化同时期的,古人类半地穴遗址。规模相当于“半坡文化”遗址的6倍。挖出大量陶窑及陶片的古代村落。史记尧即位于唐,号陶唐氏。没有解释陶的含意。“靳家街”遗址的发现。补充了历史档案的缺失。完整的说;尧生于黎城陶乡,即位于唐,号陶唐氏。 我就住在‘主头山’下的尧乡。 欢迎商确。


我的泥塑 尧帝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