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决定公开《蒋介石日记》。胡佛研究所有着90年历史,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近代史料馆藏。胡佛馆藏档案的一大中心词就是“敏感”,它对中国近代档案的整理与收藏是全面且具有颠覆性的。主持整理和研究这批文物的郭岱君教授多次呼吁海峡两岸客观公正地评价蒋介石。“蒋介石日记的意义是还原历史,帮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这些档案可以作为两岸合作很重要的平台。”郭岱君强调。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泪纵横”,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含泪挥毫写下这句诗后,搭机离开成都,飞往台湾,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大陆中国。这是他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
从此,在中国大陆,蒋介石成为“独夫民贼”、“不抗日”的“人民公敌”“专制、独裁”的代名词。直到2006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了蒋介石日记,一个完整真实的蒋介石才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大陆也随之出现越来越多公正评价蒋介石的声音。
最近,全程参与《蒋介石日记》的接收,并主持整理和研究的胡佛研究所华裔研究员郭岱君教授以“从历史事实谈蒋介石”为题发表演讲,帮助重新评估二十世纪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及领导人物,甚至某些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事件。
蒋介石(1887~1975年),名中正,字介石,是中华民国第1至5任总统。他追随孙中山参与革命,领导北伐,统一了中国,并领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但在1949年败给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离开大陆到台湾执政。
长期研究蒋介石日记的大陆学者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说,五四时期许多新潮人物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强烈批判态度,而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则不同。他虽然研读新思想,却并不废弃旧学。他研读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三人著作,自称“研究至再,颇有心得。甚至梦寐之间亦不忘此三集。”
从日记中看出,1926年以后,蒋介石的读书逐渐发生方向性转变,即废弃新学,专读古书。儒家:修身是人生的第一大事,也是各项事业的起点。道家:存天理,去人欲。他研读古籍,如鱼得水,常常用以作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或用以作为治兵、从政的规范。
他严于律己,不沾烟酒,不断告诫自己戒色、戒奢侈、戒贪。“欲立品,先戒色;欲立德,先戒侈;欲救民,先戒私。”“邪心不绝,何以养身?何以报国?”1925年5月,自觉“心志渐趋安逸,美食贪乐,日即于腐化”,他严厉自责:“将何以模范部下,而对已死诸同志也?”
他立誓作到“四定”,即“体定、心定、气定、神定”;“四不”,即“口不骂人,手不打人,言不愤激,气不嚣张”; “三要”,即“谨言、修容、静坐”,以革除自己动辄易怒、骂人、打人的恶习。
外界一直传蒋介石年轻时候生活轻浮,得了花柳病无法生育,以致与宋美龄没有孩子,这是谣传。蒋介石1928年的日记中写道:“耶!美龄怀孕啦!”他很高兴。可是那一年8月有刺客进入他家,宋美龄受到惊吓而小产:“妻病小产,其状痛苦不堪”,“妻病频做,心生郁闷……”蒋介石还特别请了五天假到上海去陪她,他非常爱她,尊敬她。
蒋中正的日记,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性情中人。老蒋喜欢骂人,他骂过许多人,如好友戴季陶、黄郛,亲属如宋子文、孔祥熙,同僚如胡汉民、孙科、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下属如周至柔等,几乎无人幸免,而且是骂得够狠。
但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老蒋痛恨共产党,毕生反共,但日记里却找不到骂共产党的只言片语,相反国共内战之后,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青年学生、妇女、知识分子会跟共产党走?即使在国民党迁台后,他也没有把内战的失败归咎于共产党。
整理“日记”的郭岱君透露,两年前,一位中共领导人在访美行程中,特意在中国驻美大使等人的陪同下,专程前往胡佛研究中心,独辟一室专心研读老蒋在1949年的日记,“要看看蒋介石是怎么骂我们的”。他停留了有70分钟,离开前,他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在蒋介石日记里找不到一句骂共产党的话。”
郭岱君表示,蒋介石毕生坚持写日记,从1915年开始,写到1973年卧病不起才搁笔,写了近60年,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撂下,郭岱君估计日记全文有1,000万至1,200万字。
郭岱君猜想,可能有当天没空写,第二天补写的,否则50多年天天写,实在无法想像。蒋介石日理万机,竟能坚持写日记50多年不辍,令人敬佩万分。
日记中还透露:国民党败走台湾后,蒋介石在1950年下决心地方自治,在1950年1月的大事表上只写了四个字:“地方自治”。他希望在台湾实行直接选举省议员、县市长等。首先成立台湾省地方自治研究会,研究规划,同时为配合地方自治,把烟酒及林业的管理及税收改由地方政府接手,此举使地方政府有了税源。
1950年7月2日,台湾省第一届县市议会议员选举展开,国民党很谨慎,没有一次性选,而是分区、分六期办理,花莲县最早举行,试点成功,再扩大到其他县市。接着选举县市长,地方首长当然比县议员更重要。国民党把选举分为八期办理,每一期两三个县市,然后是台湾省议会的选举,也很顺利地完成,整个地方自治在两年内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各基层的乡长、区长、镇长、村长、里长等也选举产生。
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950年12月台中市市长选举竞争激烈,无党籍候选人杨基先、国民党籍候选人林金标。杨基先是士家子弟,声势看好,眼看就要赢得选举,蒋忍不住了,12月27日,他打电话给吴国桢,让吴告诉杨基先自动退选。结果吴国桢回报,对方同意退选,且“态度良好”。这下蒋反不好意思了,考虑了三天,他决定不干涉,即使国民党候选人失败,“亦无愧色”。他把决定告诉吴国桢后,觉得“寸衷大乐”。最后的选举结果,国民党失败,第一届台中市长是一个非国民党的人。
最后选台北市市长,出现一个更厉害的人,叫吴三连,他们的家族就是今天的统一集团,比杨基先还有影响力,国民党内各种想法都出来了,让他退选或是延后选举,但蒋介石最后还是决定不干涉选举,吴三连最后高票当选。所以,第一届台北市市长,也不是国民党人。
文:蔡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