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任志强又发炮了,不过他也明显属于不识时务者。他说:中国的保障房建设是又一次进入大跃进时代。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保障房,新加坡的保障房率达到70%以上,保障用房的鼻祖英国更是达到80%。而且,这是一国之公民纳税后应该享受到的权利,有什么好奇怪的。只是到了中国,若是保障房一多,任志强之类的开发商就不舒服了,因此想把水搅混。首先要确定,任志强你在谈住房问题,还是谈体制问题?如果谈房子问题,那么从拉动房地产产业链来说,保障房的投入乘数效应肯定比充满泡沫的商品房大。如果谈体制问题,就是要遵循真正的民意,那么就应当让人们通过脚来投票决定。
显然,任志强说的话可以概括为,让房价涨,政府不能干预,任何干预都是错误的。任志强曾说地产商建房子是给富人建的,穷人住房要靠政府,靠保障房。而当政府开始大量建保障房了,任志强又说,建多了是大跃进,这是不对的。其实任志强的意思是,在建保障房不影响地产商卖房的情况下才是合理,影响了地产商卖房,保障房就是建多了,变成大跃进了。实则他的文章只是在告诉政府,商品房的利益和政府利益是一致,少建点保障房是双赢,也就这一点赤裸裸地清晰,他是在诱导一个集权政府的贪婪本性。所以,任志强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保障房和商品房,涉及的利益立场完全是对立的,任志强只能脚踩一条船,能同时踩两条是不可能的。而且,真要威胁到地产商自己利益,地产商就肯定会站出来反对保障房。而他们不想想,商品房从几百元涨到几万元,他们不认为是大跃进,现在保障房危害到地产商的利益了,开始叫嚣了。任志强也明白建安成本只有1700,但他把自己卖几万的大跃进却完全忘了。
我们假设保障房平均一套50平方米,1000万套就是5亿平方米。从任志强提供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在施工面积的表格来看,2010年新开工面积16.38亿平方米,在施工面积40.55亿平方米,这两项加起来是56.93亿平方米,1000万套保障房的5亿平方米只占2010年56.93亿平方米的8.78%,这8.78%怎么就成了大跃进了?怎么就生产能力跟不上了?1000万套保障房只占2010年商品房56.93亿平方米的8.78%,为什么任志强还是这么“恨之入骨”?根源还是出在任志强的那句语录:“我不给穷人造房子!”好了,假设任志强是个“奸”商,他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给穷人造房子!”但是中央政府能这样说吗?中央政府当然要考虑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所以中央政府提出了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虽然这1000万套保障房只占2010年商品房在建和新开工面积56.93平方米的8.78%,但任志强还是对它“恨之入骨!”恨不得把它一巴掌“打死!”因此,现在任志强不仅仅是“我不给穷人造房子!”他还企图要阻止中央政府给穷人造房子。
道理不分大小,恰如其分才好,大而不合事理,便是一无是处。第一:全世界都不会有把土地财政和住房保障体系捆绑,这说明这两件事本身就是利益相悖的。第二:任志强刻意忽略了体制特征对最后结果的影响,他很清楚自己说的不过是讨口彩而已,没法出实际的效果。第三:以保障房为借口保留土地财政的合理性,最终就是中国目前债务膨胀泡沫泛滥的结局,更难收拾的是官吏不断膨胀的胃口,增添了吏治的难度。因此,任志强的文章看似注重保障,但话里藏刀,其实是给泡沫暗渡陈仓,所以是大而不合事理,这大概就是任志强的“阴险“用心。保障房是财政转移支付,不是什么需要和土地财政捆绑的东西,土地财政产生的是泡沫,保障房的效用是消除泡沫。但愿政府最后别把保障房形式化,从而给商品房鸣锣开道,最大化地独占土地财政。我们看到,政府基本连土地财政都填不饱其胃口,房地产和土地财政最大的错误,是把官僚的胃口养大了。而对政府的真正约束是民主宪政体制,这是一种政治建构,而不是任志强嘴巴里吐出的几个空洞的字样,有点政治基础的人都知道。
房地产泡沫积累的后遗症让中国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现在政府的首要任务,应是如何解决本年度年关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保障房从而重视商品房的问题。如果资金有限,又要解决国内就业,又要长期释放消费潜力,唯有建造保障房。如出现危机问题,保障房规模应还要扩大,到时谁还去理会投入大弊病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商品房,危机都是在追逐房地产泡沫中扩散并泛滥成灾的。保障房原本就应该是一种财政转移支付,如果一个政府不具有这种建构福利体制的能力,却有破坏经济可持续的能力,那么,无论做与不做,都会死。而保障房是扭转这种悖论的突破口,既能增加就业解决燃眉之急,又能释放消费增加经济可持续性,这是一种建构不是一种盈利买卖,如果连这都干不了,搞得政府不像政府,无论怎么看横竖都是死。对这个体制而言,保障房干与不干,由于体制这个消极因素的存在,都是生死博弈,区别也就概率高低而已。事实上政府不转型,经济从来就不可能转型成功,30多年唯一深刻的教训就是这了。
黎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