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艾琳飓风 //www.sinovision.net/?849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艾琳飓风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说得对 韩寒会是桑兰的下场!

热度 1已有 2299 次阅读2012-2-26 10:46 | 韩寒 分享到微信

ZT 曹长青:要做韩寒的兵马俑吗?

 

自麦田大喊一声“韩寒没有新衣”,至今才一个多月,网上对“人造韩寒”的讨论文章和帖子已成千上万,在谷歌打上“人造韩寒”,词条已多达2910万!

 

但在中国官方媒体上,对质疑“人造韩寒”却一片静悄悄,仅有的几篇报道评论,几乎全是歌颂、赞美韩寒的。从而形成中国独特的舆论景观:网络大众Vs.媒体精英。

 

最后会是哪一方胜利?这从不久前的“桑兰案”可看出。十多年前在纽约摔伤的中国体操选手桑兰,到美国打巨额索赔官司,开始时中国媒体也是一面倒挺她,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桑兰专题节目,不仅让桑兰“一面之词”指责美国种族歧视,最后节目主持人还不顾新闻规矩,呼吁支持桑兰。

 

但在网络上,很快就形成强大的批评桑兰的声音,因为大众不是靠意识形态,而是用常识做判断,连最初为挺桑兰而设的百度“桑兰吧”,都倒戈成为最痛批桑兰的网站,可见常识和真实的力量。最后中国媒体转向,连新华社都引述说,桑兰被称为“白眼狼、铁公鸡、毒蛇、骗子、蛇蝎、无赖”。桑兰去年被网民评为“中国十大恶心人物之首”,网上盖棺论定的名言是:做人不可太桑兰;防火防盗防桑兰。

 

目前的“人造韩寒”事件也同样,大众在网上多是质疑、调侃韩家父子“造假”的声音,但官方媒体上,还有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们”,还在力挺韩寒,尤其《新京报》、《新民周刊》、《南方周末》等,最近都曾发表报道,明显是给韩寒背书。

 

其中最糟糕的可谓《南方周末》,其记者陈鸣写的那篇特稿“差生韩寒”,从新闻规矩到大众常识,都像是要展示“差生陈鸣”,是个完全不及格的记者。新闻报道忌讳堆积华而不实的词汇、不着边际的描写,东拉西扯凑篇幅;强调用事实说话,力求简洁、清晰、明确。而陈鸣的报道正相反,通篇是些类似大散文的对韩寒生活的无聊描述,都远达不到当年中国那种不伦不类的“报告文学”水准。

 

按道理,中国最有名的明星作家被广泛质疑“造假、代笔”,媒体应该做的是“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帮助大众了解真相。但《南周》的报道却根本不回答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韩寒作文比赛是怎么在一小时内写出来的?《三重门》的创作是怎样一个过程?韩寒的博客都是什么时间写的?韩寒的言论为什么忽然180度转向,等等。这篇近八千字的长篇报道,不仅不回答任何实质性问题,而且毫无“新闻平衡”,通篇一面倒替韩寒“说话”,而没有采访和引用一句对“人造韩寒”的质疑。另外该文中那些韩寒当年同学和老师等的赞韩之语,多数都没用引号,那么他们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其真实性也令人质疑。

 

达到“韩寒事件”这种关注程度的事情如发生在美国,媒体得打破头,争相去调查、挖掘背后的真相,绝不可能像中国这样,媒体无动于衷,而是些没有任何媒体支持的个人吭哧吭哧地调查挖掘、写文章质疑。大媒体不仅有人力财力,还有新闻权威性,更有见报的广泛传播性;其挖掘丑闻、监督权力者和名人、保障大众知情权的功能比散乱的网络更有聚焦力。所以“调查性新闻”一向是新闻界最看重的新闻报道,在美国标志新闻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中,调查性新闻奖是最能确立记者的能力和地位的一个奖项。

 

我们当然不能拿美国的标准要求中国媒体去对政府官员监督到如何程度,但对于一个并不涉及政府,而是道德范畴争论,为什么媒体也这么“自律”?面对这么大的、轰动整个网络的“人造韩寒”事件,不仅没有媒体去仔细调查、挖掘,反而有《南方周末》等反其道而行之,发表力挺韩寒的特稿报道,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作为中国最开放敢言的媒体之一,《南方周末》对韩寒有“感情”可想而知。韩寒的博客曾针砭时弊,替百姓出气,充满自由气息的《南周》把韩寒视为“战友”,并在2009年把韩寒选为《南方周末》的“年度人物”。

 

但是,如果《南方周末》秉持民主自由的理念,在韩寒发表“中国人素质差不适合民主”的“韩三篇”之后,就不应该再挺韩寒。因为韩寒的这种调子,已经跟政府完全合拍,对民众的误导和洗脑的坏处,远比《人民日报》的社论要大。因为《人民日报》是个什么东西,老百姓心里早已有数。而韩寒则不同,他不仅是名人,更是被老百姓和自由派知识分子捧起来的、被视为“自由派青年领袖”的人物,所以他的“素质论”迷惑和欺骗国人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

 

而且韩寒的博客点击量高达五亿四千万(全球第一),他随便写点什么,都有几十万的读者,从技术层面,可以影响到相当多的青年人。难怪官方喉舌《环球时报》马上敏感到,这等于是给“稳定压倒一切”的专制论提供了一颗最有力的炮弹,韩寒成了党的最好宣传员。所以《环球时报》连发几篇文章歌颂“韩三篇”,力挺韩寒。当韩寒的“中国人不配民主论”到了臭名昭著的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都公开出面歌颂、赞美的地步,难道《南方周末》竟毫无感觉?不懂得这是怎么回事?把自己降到了《环球时报》的水平?还是《南周》也像韩寒一样,忽然间一夜转向?

 

从另一个角度,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如果韩寒没有发表“韩三篇”,仍是嘲讽当局的“自由派”,那么出现“人造韩寒”的质疑,《南方周末》是选择真实的价值第一,视真相高于意识形态,还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即像有些挺韩派说的,韩寒是否人造,是真是假,都不重要,只要他能嘲讽当局、替百姓说话,别的都不值得计较。

 

(奇怪,他们可以那么欣赏骂政府的韩寒,却对他那么有助于政府的新三篇熟视无睹。难道那么多中国人可以像韩寒一样潇洒地180度转身、变调?韩寒一个人可以精神分裂,那么多人都跟着分裂?我也有点看不懂中国人的事儿了。)

 

这里就算没有“韩三篇”,韩寒说的全都是最替老百姓解气的骂政府的话,那么今天人们是否要捍卫韩寒?

 

中国有“婊子立牌坊”这句名言。形象一点地以作文章来打个比方说,一位已婚女专栏作家,每天在报纸上讲和睦家庭的美好、忠诚丈夫的美德、背叛婚姻的可恶,乱交的可怕后果,等等。那些言论都非常正确,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但她自己呢,则是每天晚上去做妓女的。忽然有一天她被人发现从窑子里出来,于是有人质疑她可能卖淫。随后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她经常去窑子的,再后来更有人证明确实买过她。于是很多读者愤怒了,你耍我们玩儿呵?!但立刻又有一些卫道士出来了:她讲的那些家庭伦理道德的话多正确呵,把我老婆女儿都感动得要命,教育得很好,所以,我不管谁说的,不管她干啥,话正确就行,婊子说的又怎么样呢?

 

那我只能回答,当年毛泽东之类的共产党人,骂贪官污吏,喊自由民主平等,比韩寒说得更正确,更好听,更让多少多少万万人感动呢。

 

今天,任何有点基本常识的人,从韩寒的书和文章,他的视频讲话,以及媒体网络上的排山倒海般涌现出的大量揭露、分析文章都可看出,这个所谓“天才”是人造的!

 

对网友们关于《杯中窥人》《三重门》等作品的质疑,挺韩者说你们都是推理、推论,不是事实证据。但仅仅是“小镇生活”(网上随手查到)这一篇,就已经是现场捉奸一样的铁证,证明韩父韩仁均是“韩寒”这个署名背后的作者。“小镇生活”被选入《韩寒五年文集》。这篇内容一清二楚是韩父经历的东西,当年发表时,韩寒才14岁。韩寒自己说从17岁开始写东西。而一个17岁开始写东西的人,14岁就发表作品了。

 

在全国一片质疑声中,《南方周末》发表多篇力挺韩寒的文章,显示这种调子是该刊高层决定的。《南周》的高层们,如果对上述这两个原则是清楚的、懂的,但仍坚持挺韩,那又是为什么?这里有没有《南方周末》的主编跟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之间的“利益关系”原因?

 

在韩寒被质疑“人造”、韩仁均是韩寒代笔之后,韩仁均发表文章,强调他每天打打麻将,无所事事,毫无韩寒那种写作才能。但他显然刻意回避了,他在网上经营“韩寒书店”,并相当获利。据其自我介绍,“韩寒的书店”刚在“淘宝网”开办时,因韩粉涌入太多,导致当机,被淘宝网一度关闭,以为是作弊。

 

“韩寒书店”除了卖韩寒自己的书之外,还有韩寒推荐的作品15种,其中10种(占三分之二)是《南方周末》编辑出版的书,而且还特意标出是“总编签名版”。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书明明是《南方周末》的文章汇集,不是“总编”所著,他来签什么名?难道要赚签名费?“总编签名版”很贵,最高45元一本。据韩仁均说,每天发书六、七百本,忙得一塌糊涂。生意兴隆,自然就财源滚滚。

 

以那么好的生意状况来看,年度销售额可能有几百万元。那么《南方周末》跟韩家父子是怎样分利润和报酬的呢?《南方周末》以及其总编跟韩家父子有这种明显、直接的利益金钱关系,那《南周》还能保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吗?在“人造韩寒”炒得天下皆知、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南方周末》哪怕为避“在韩寒书店卖书”这个嫌,也不能公开挺韩呵?《南周》的做法是太令人费解,还是太肆无忌惮了?

 

迄今为止,关于“韩寒事件”的评论,在官方媒体上,除了《环球时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还有其他一些报刊的豆腐块评论,是压倒多数的挺韩声。电视节目也同样。大家看看,韩三篇是多么恰到好处地,在韩寒最危在旦夕时,给韩寒助一臂之力,带来了最实际利益。

 

但今天,网络正推倒官媒一统天下、左右民意的局面。韩寒事件,现在已经有点像当年秦始皇死时秘不报丧一样,虽以腐烂鲍鱼障眼,但仍难掩尸臭。人们从“臭味”中已嗅到了真相。那些面对事实仍力挺韩寒的《南周》和公知们,最后结局很可能像帮助障眼的“鲍鱼”一样,成了给韩寒陪葬的兵马俑。不管《南周》们印出多少挺韩的报纸,都“纸里包不住火”!

 

美国有线电视的影视台AMC,总是循环播出收视率高的影片。很巧的是,在“人造韩寒”事件发酵之际,播出频率最高的是前年首演的叫座连续剧“The Walking Dead”(行走的死人)。“韩寒”目前的状况,这个片名做了很好的诠释。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媒体和文化人们,仍然对做韩寒的兵马俑很感兴趣。(caochangqing.com

 

2012224于美国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