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心理与性-邓明昱博士 //www.sinovision.net/?834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edical Psychology and Human Sexuality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性取向隐瞒与心理健康:概念与元分析综述

已有 498 次阅读2021-4-21 13:58 |个人分类:性学、性健康、性教育|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性取向隐瞒与心理健康:概念与元分析综述


本文是针对论文:《性取向隐瞒与心理健康:概念与元分析综述(Sexual orientation concealment and mental health: A conceptual and meta-analytic review)》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20年10月发表于《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该研究的作者包括John E. Pachankis,Conor P. Mahon,Skyler D. Jackson ,Benjamin K. Fetzner,以及Richard Bränström。


研究背景


性少数群体(包括LGBTQ+)最常在青春期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可能在几年后首次选择披露取向,但即使在披露之后,性少数群体也经常出于选择或必要,在不同的情况下继续隐瞒。


不可否认的是,对性少数群体的污名化迄今为止仍然存在。研究显示,污名化给被污名者带来了独特的心理社会挑战。被污名者需要与刻板印象和歧视等人际成本作斗争,而选择隐瞒污名的人则面临着是否、何时、如何以及向谁披露他们污名的内心成本。


隐瞒性少数身份带来的心理社会挑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通过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自我评价的需求,隐藏性取向的压力可能导致性少数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增加,包括内在化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焦虑、心理困扰、进食障碍)和物质使用问题。然而,现有的关于隐瞒性取向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出相互矛盾的结果:一些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些研究显示为负相关,还有一些研究显示无显著关联。


对这些不一致结果的解释可能包括:


(A)性取向隐瞒研究中相对缺乏基于人群的抽样,导致样本对高隐瞒的人代表性不足;


(B)对于“隐瞒”的可操作性不一致;


目前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隐瞒的类型:1、缺乏主动披露(Lack of active disclosure)-没有明确的取向披露行为;2、缺乏开放行为(Lack of open behavior)-在人际活动中对取向的讨论;3、缺乏普遍开放性(Lack of general openness)-自我评估开放性;4、缺乏公共认识(Lack of public knowledge)-他人是否知道被隐瞒的取向


(C)使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测量结果,导致内在化和外在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缺乏概念上的区分;


(D)未经审查的社会和个人背景因素(如年龄、时间段、地理位置、性别、教育背景、种族和族裔以及是否双性恋)。


因此,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计算纳入研究的平均效应大小外,还将研究的异质性作为操作的函数,包括参与者的平均年龄、数据收集的时间、样本的性别组成、样本的受教育程度、样本的种族和民族组成、样本是否完全由双性恋个体组成,以及研究使用的是二分的还是连续的测量。


研究过程与方法


在数据库(mental cINFO、Medline和Web of Science)中进行检索,发表日期不受限制,每个数据库采用特定的检索策略,包括与性取向隐瞒、心理健康问题和性少数群体相关的关键字。通过数据库检索和其他搜索技术,共确定了5988条记录,另外49条是通过人工搜索并联系作者找到的报告。删除重复项后有4184条记录。在摘要审查阶段3546条记录被排除,对其余638条记录进行全面审查,排除了428条记录,最终包含193项研究的210条被纳入,共包括92236名参与者。


最终纳入的研究符合以下标准:


(A)包含性取向隐瞒(即,缺乏披露、缺乏公开行为、缺乏普遍开放性、缺乏公众认识)与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一般心理困扰、进食问题和/或物质使用问题)之间的统计联系的衡量标准,或者作者应要求提供了这种联系;


(B)纳入了性少数群体参与者,并报告了对这些参与者的单独分析;


(C)分析中使用了独特的数据(即,Meta中包含的任何其他报告中没有分析的数据)


采用相关系数来衡量效应大小。以下变量作为性取向隐瞒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关系的潜在调节变量进行元回归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类型(即抑郁、焦虑、一般问题、进食问题、物质使用问题);性取向隐瞒的类型(4种);研究特征(时间、地点、研究方法);以及样本特征(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种族/民族)。


结果


总效应量:性取向隐瞒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较小的正相关 (k =193; effect size [ESr] =0.116 [p <.001]; 95% CI [0.093, 0.141])。研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异质性,94.9%的研究间差异是由于异质性而不是偶然(I2=94.9%;τ2=0.0325)。


检验异质性-元回归:结果显示,隐瞒类型为缺乏开放行为且是最近收集的数据中,隐瞒和内在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更强。相比之下,隐瞒类型为缺乏主动披露或公共认识,使用二分法测量隐瞒,平均年龄较大,并仅为双性恋样本的数据中,隐瞒与内在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相关更小。而对于物质使用问题,研究间异质性的重要调节因子数量较少,这也可能是由于效应量较低,而不是没有效果。最终模型显示,16.2%的研究间异质性可以用这些变量来解释,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异质性无法解释。


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首先使用元回归分析了发表类型,显示已发表的研究报告的效果与未发表的研究报告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其次,使用剪补法来检查针对发表偏倚进行调整的分析中影响大小的潜在变化,显示研究效果大小的分布是充分对称的;最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偏倚不太可能对元分析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其他重要的问题


内在化与外在化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压力过程


本研究对内在化和外在化(研究中指物质使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区分有一定的意义。少数群体压力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性取向隐瞒和内在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然而,有研究发现社会规范会对性少数群体的物质使用问题产生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本研究对性取向隐瞒与物质使用问题负相关的解释是,选择隐瞒的性少数群体可能比开放的性少数群体更少生活在性少数群体社区,而与其他社区相比,性少数群体社区对物质使用的规范更宽松,因此隐瞒取向的性少数群体中反而更少使用物质。


性取向隐瞒随生命过程的变化


与早期同类研究相比,最近进行的研究表明,性取向隐瞒和内在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联明显增大,这似乎与逐渐开放的社会和更低的暴露成本矛盾。对此的可能解释是,年轻的性少数者在应对压力上拥有的心理和情境资源比年长者更少,而且隐瞒带来的社会压力因素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可能比成年后期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研究性取向隐瞒随生命过程的变化很有必要。


双性恋个体的不同体验


本研究发现,与男女同性恋者相比,双性恋者的性取向隐瞒和内在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较小。这可能由于双性恋个体自我意识中少数群体身份的认同程度低于男女同性恋者,因此,由少数群体认同带来的压力都相对减少。双性恋可能由其他特别的经历,未来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关注双性恋人群中隐瞒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联系的机制。


不足与展望


首先,隐瞒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需要建立因果关系的设计;


其次,这项元分析中几乎所有研究都采用非概率抽样,如在面向性少数群体的论坛上发布消息招募,这可能会产生样本代表性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使用基于概率的设计,特别是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第三,某些人口统计学因素缺乏显著的调节作用,这可能由于本研究中对调节变量的分类较粗略;


第四,研究地点是根据研究是否在北美进行编码的,未来的研究可以将社区一级的指标,与全国调查联系起来。


第五,在性取向隐瞒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普遍使用自我报告方法,未来研究可以更多使用他评;


最后,本研究发现隐瞒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平均效应值较小,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隐瞒对心理健康的相对影响。


结论


总之,本研究揭示了性取向隐瞒与内在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较小正相关,而与物质使用问题之间存在的较小负相关。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更进一步回答,性取向隐瞒是如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影响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


论文原文:

Pachankis, J. E., Mahon, C. P., Jackson, S. D., Fetzner, B. K., & Bränström, R. (2020). Sexual orientation concealment and mental health: A conceptual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6(10), 831–871.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