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本文是针对论文《面部动作的冒名顶替者:头部倾斜如何影响中性面孔支配度的感知(A Facial-Action Imposter: How Head Tilt Influences Perceptions of Dominance From a Neutral Face)》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9年04月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该研究作者包括Zachary Witkower 和 Jessica L. Tracy。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面部表情通过改变面部肌肉状态影响观察者对面孔的社会感知,然而研究表明仅仅改变头部位置而非表情也有同样的效果。譬如头部倾斜会引起人们对面孔支配度的感知(支配度被定义为对他人的恐吓和威胁),但何种倾斜以及背后机制尚未清楚,目前研究有以下三种假设:
封闭-收缩假设(the closed-and-contracted hypothesis):低头是一种封闭的、收缩的非语言动作,会让人显得更弱小,因而降低支配度的感知。
嘴巴曲线假设(the mouth-curvature hypothesis):低头改变嘴巴的曲线,让微笑的面孔看起来更开心,从而达到削弱支配度的效果。
面部宽高比假设(the visible-FWH-ratio hypothesis):面部宽高比(FWH)和野心、攻击性等特质相关,因而无论低头或抬头,都能通过提高面孔宽高比而显得更有支配度。
然而本研究提出动作单元的冒名顶替者假设(the action-unit-imposter hypothesis):低头可以造成视错觉,即眉毛更低且呈V型,这和Action Unit 4(AU4)*中皱眉动作相似。而已有研究表明,皱眉可以增加社会等级的感知,更低的V型眉毛被感知为高级、强壮、有威胁和有支配度的。因此即使是中性表情,低头也显得更强势,面孔的支配度更强。总得来说,低头成为动作单元(AU4)的顶替者,引起对面孔支配度的感知。作者通过5个实验来验证顶替假设,并为头部运动可以通过视错觉来塑造社会判断这一结论提供了首证。
*注:心理学家Paul Ekman和研究伙伴W.V.Friesen通过观察和生物反馈描绘出不同的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并以此创制了面部表情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他们根据人脸的解剖学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运动单元(Action Unit, AU),并分析了这些运动单元的运动特征、其所控制的主要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情。FACS将许多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表情进行了分类,它是如今面部表情的肌肉运动的权威参照标准。
【研究方法与结果】
实验一
材料:实验中使用的是Poster Pro做的面孔模型,避免了面部或身体的动作,无表情,无任何面部肌肉激活。三个男性面孔模型头部分别呈现向上10°、0°、向下10°。以往研究表明低头且眼神躲闪包含羞愧和服从的意味,为控制额外变量,眼睛注视方向均向前。
方法:通过MTurk招募125个成年人评价面孔的支配性,其中24个数据被剔除,最后101个被试的数据被分析,41%为女性,年龄19-62岁。被试根据面孔对4个条目进行7点评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这个人享受控制他人”;“这个人会愿意使用侵略性的策略来达到他的目的”;“不管别人想要什么,这个人总是想要得到他想要的”;“这个人会试图控制别人而不是让别人控制他”。
结果:低头面孔的支配度评分显著大于中立(0°)和抬头。此外,抬头支配度评分高于中立,但效应量远小于低头和中立的区别。头部倾斜度和被试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结果支持了动作顶替假设。
实验二
方法:为了排除刺激材料的影响,把电脑模型面孔换成真人面孔并增加3张女性面孔。617个被试,47个被剔除,570个被试的数据参与分析(53%为女性,年龄17-74岁)。被试间设计:3(头部倾斜:低头vs.中立vs.抬头)×2(面孔性别:男vs.女)。评分任务与实验一相同。
结果:和实验一基本一致,此外,男性面孔的支配度评分比女性高,但倾斜角度和面孔性别无交互作用。说明低头引起支配度的效应不受面孔材质和面孔性别的影响。
实验三
假设:为了进一步排除面部宽高比假说,研究者提出当只呈现上边脸(颧骨到眉骨的部位,不包括额头和嘴巴),因包含了眉毛和眼睛,足以检验动作单位顶替假说,同时排除面部宽高比的影响。同理,当抠除上边脸,动作单位顶替假说预测低头不再产生支配度的感知。
方法:采用实验一的模型面孔,分别呈现上边脸和抠除上边脸。227被试,18个被剔除,209个被试的数据参与分析(58%女性,年龄18-69岁)。被试间设计:2(头部倾斜:低头vs.中立)×2(刺激类型:只有上边脸vs.无上边脸)。
结果:两者交互作用显著。当只有上边脸时,低头比中立被评价为更有支配度;而没有上边脸时,两者评分没有区别。与动作单位顶替假说相符,同时反驳了嘴巴曲线假说和面部宽高比假说。
实验四
假设:为排除随低头带来的其他特征变化的影响,动作单元顶替假说认为当眉毛(主要线索)保持不变,而头部向下倾斜时,其他特征变化不应影响面孔支配度的感知。
方法:实验中使用模型面孔和真人面孔,分别呈现低头、中立、低头但眉毛调整为中立的样子,共6张刺激。241被试,51个被剔除,190个被试的数据参与分析(58%女性,年龄19-74岁)。被试首先和之前一样评价6张面孔的支配度。接着,采用迫选法,即同时呈现前面任意两张面孔(随机呈现所有的排列组合),要求被试选出“很可能成为一名领导者,因为他愿意用攻击和恐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一张。
结果:评分上,低头的支配度评分高于中立,但人为调整眉毛后,低头和中立的评分无差异,并低于无调整眉毛的低头面孔。交互作用不显著。迫选上,低头被认为是更有支配度的,而调整眉毛后的低头比中立和无调整眉毛的低头更少认为是支配的。和评分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低头增加支配度感知是基于V型眉毛,支持了动作单元顶替假说。
实验五
假设:实验3、4使用人为操作的面孔可能会影响中介模型的验证,因此采用真实面孔目标,检验相比中立,低头是否导致更V型的眉毛;相比中立,低头是否增加支配度的感知;眉毛的角度是否在低头和支配度感知起中介作用。
方法:招募两批被试:一批为140个大学生,拍下他们低头&中立的照片作为实验目标,所有不符合中性表情和倾斜要求的照片被剔除,剩下61位目标(122张照片),不同种族,73%女性。另外,4个研究助手对每张照片的眉毛进行角度编码,数字更大意味着眉毛角度更低,即更呈现V型(左边为正,右边为负)。另一批被试作为判断者,需要对实验目标进行支配度评价,招募451个被试,剔除65个,共386个被试的数据参与分析(58%女性,年龄19-74)。随机给判断者呈现20张目标照片(同一个目标只出现一张),并对每张照片进行“很可能成为一名领导者,因为他/她愿意用攻击和恐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7点评分。
结果:V型眉毛在头部倾斜和支配度感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头部向下倾斜会使眉角呈现明显的V形,而V形的眉毛与支配度增强有关。
【讨论】
目前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头部向下倾斜会导致眉毛向下,呈V形,造成皱眉肌活动(即Action Unit 4)的错觉,而这种错觉又会在眼睛注视前方时增强面孔支配感,这就是“动作单元的冒名顶替者”效应;也表明在不改变面部肌肉组织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面部的物理基础(如头部倾斜)可影响对面孔的社会判断。
之前的研究认为动态表情(包括头部运动)可以增强情感交流,未来的研究应该检验这些发现是否可以部分归因于上述效应。同样,在面部表情编码系统中,头部倾斜可能影响了动作单元的分类,未来可在3D动态中重新评价这些表情。此外,研究不足在于只用了10°左右的头部倾斜角度,未来可以采用更多变的角度提高生态有效性。
参考文献:Witkower, Z., & Tracy, J. L. (2019). A Facial-Action Imposter: How Head Tilt Influences Perceptions of Dominance From a Neutral Fa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30(No.6), 893-906. doi:10.1177/0956797619838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