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人类多元性行为的临床认识:性变态与性障碍
邓明昱博士(Miller Mingyu Deng, M.D., Ph.D.)
美国东西方性学研究所,美国纽约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性”进入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阶段。对多元性行为,也开始进行了科学的研究。
现代科学意义上性学(sexology),出现了只不过100多年。国际上一般认为,性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1886年奥地利的克拉夫特-埃宾 (Richard Freiherr von Krafft-Ebing,1840-1902)出版《性的心理病》(Psychopathia Sexualis)一书,因为它第一次把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象来研究。埃宾把“反常”的性行为归为疾病,赋予了它们科学研究的严肃性。《性的心理病》搜集了各种性变态行为的病例,对它们加以系统的组织和分类,此书经多次再版扩充后,成为性变态研究的权威著作。
《性的心理病》描述了“性生活的各种病态显示”,而划分“病态”的标准则是看性行为是否具有生育作用。埃宾在书中指出,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活动不能简单地被归为不道德或者犯罪,因为这些行为很可能只是在疾病的作用下产生;不管变态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得到的,“性变态者”因为其心志受到了疾病的破坏,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强烈欲望,因而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应该对他们施加治疗。埃宾还指出,只有医生才能判断出一个人的不良行为是出于恶意,还是因为受到疾病的驱使,而律师和常人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应该有任何发言权的。
埃宾把“反常”的性行为归为疾病,赋予了它们科学研究的严肃性。病理化使同性恋和其他“性变态”脱掉了“罪”冠,戴上了“病”冠,从此医生可以出庭为同性恋等“病人”作证,使他们脱离牢狱之灾。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克拉夫特-埃宾的研究有其进步的意义。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本书,让同性恋和其他“性变态”正式病理化。他引进了妄想狂、受虐狂等术语。也对“性变态”使用了“神经病”、“退化”字眼,成为“治疗”同性恋的始作俑者。
1952年,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为APA)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为DSM-I),这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在该书中,正式提出了性偏移(Sexual deviation)的诊断,将一些“性变态”行为作为病理行为而包含在其中。“该诊断将指定病理行为的类型,比如同性恋,易装癖,恋童癖,恋物癖,性施虐狂”(The diagnosis will specify the type of the pathologic behavior, such as homosexuality, transvestism, pedophilia, fetishism and sexual sadism)。同时。在该书中也出现了“性变态”(Sexual perversion)的词汇。
随着医学、心理学和性学的发展,对“性变态”的认识也开始改进。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会投票通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中,已经没有同性恋的诊断。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 ICD-10),将自我和谐的同性恋从精神病诊断名册中除名。2001年,中华医学会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也将将自我和谐的同性恋删除,不再把同性恋统划为病态。
然而,性行为多元化的更多类型,迄今仍然在上述三大临床诊断体系中,作为心理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