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性/性别的回顾:性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最近看了不少的关于男女婚姻性爱家庭的文章,其中有这样说法:
很多婚姻不是很美满的夫妻大多会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不再爱自己,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夫妻之间性生活淡了,很久才会燃烧一次,甚至是基本上没有了,因此,回到家里如同进入冰窖,要不是看在孩子的份上,或许早已分道扬镳……
该文后来还说,女人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性满足,才会在家里脾气暴躁云云……
概括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很多理论、思想、哲学、宗教等等科目,大都是男性发明创造的。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到柏拉图的“灵魂的二度说”、亚里斯多德的“梦的象征说”、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基因工程,马克思主义……,更别忘记了佛洛伊德的心理学精神分析……数数吧,有几个是女性建立起来的?——不都是男性创立的?
男人所创造的、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理论,其实无论多么的客观,也都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思考及阐述问题的。男性是不可能 百分之百的了解女性的,就像女性也从来没能够百分之百的了解男性。男性对于女性的了解,大概正如女性对男性的了解那样,其中一定存在了不少的误解、误差, 有的思想甚至可以称之为: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在思想界这样的极为不平等的情况下,竟然也没有几个女性理论家站出来,为女性说句公道话,为男女平等做出些小的贡献……
比如,法兰西学院由瑞摄洛红衣主教(Cardinal Richelieu)成立于1635年(路易十三统治时期),至今已经建立了376年,总共有41个席位,而女性进入法兰西学院只是从1980年才开始的,至今只有7位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法兰西学院的原始宗旨是“建立、规范、完善法文”(并在1694年出版了第一本《法兰西学院字典》,至今第九版正在编辑当中)。法文里的新词汇,或者语法规则等等,都是要经过法兰西学院的研究规范。
法文里的名词是分阴阳性的,而有的名词只有阳性,有的则只由阴性,很多“有社会地位的词汇”,例如:总统、教授、医生等等,常常只是阳性的,没有阴性。也不能用在词尾加“e”或者“se”等等简单的方法,来造这些字的阴性。
随着男女平等的理念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有不少的女性成为教授、医生、总统……那称呼就有些问题了。
例一,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用法文说“总统先生,Monsieur le Président”,但用法文说“总统女士,Madame la Présidente”则不是正宗的法文。用正宗的法文,只能说“Madame le Président([男]总统女士)”。
例二,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用法文说“教授先生,Monsieur le Professeur”,但用法文说“教授女士, Madame la Professeuse/Professeure”则不是正宗的法文。用正宗的法文,只能说“Madame le Professeur([男]教授女士)”。
例三,男医生是“un médecin”,但女医生则是“une femme médecin,一个女人[男]医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
一些思想开明的法国政治家曾经提倡过,用简易的方法,为一些重要的政治名词,例如总统,加简易的阴性。为此,法国电视一台(TF1)的记者还曾经专程访问过法兰西学院的女院士Hélène d’ENCAUSSE……令人惊讶的是,作为女性,这位女院士竟然反对这种简易方法为这些“有社会地位的词汇”加阴性,而坚持用“[男]总统女士”之类的 说法……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了,在理论界、思想界,想要为女性争夺一些领地,是多么艰难的事!传统、惯性、思维定势,甚至女性自己,都会产生出阻力。
当佛洛伊德强调利比多的重要性,说文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利比多的升华的时候,所考虑的,是以男性心理为准的,不能够完全代表女性的心理。
现今在中国社会流行的,常常用“性满足”来分析女人脾气的意识,比如本文开头的这段话,把婚姻中的女性的脾气暴躁,归咎于性欲未得到满足……本人觉得这不能代表全体女性的心理,甚至不能代表大部分女性的心理。我这样说是有理由的,主要的几点陈述如下:
首先,女性并不像男性那样,把性看得如此重要,女性注重的是那种“爱的感情”,性则明显是次要的。一些性生活调查甚至有过这样的结果:一些女性,结婚、生子,与老公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过性高潮,但她们并不像男人那样,因为在家里没有性高潮,就去外面“拈花惹草”……而是老老实实、专一地完成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主妇的使命。
这种情况若是套在一个普通男人身上,他能够忍受一时,但若是要他忍受一辈子,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尤其在性开放的当今社会,这个男人可能早就暗度陈仓了。
曾经在杂志看到过一份关于性爱的调查,当正常男人的性高潮可以是100%的同时,他们的性伴侣则大部分只有25%到75%的人有性高潮……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没有性高潮,并不影响女性对男人的专一、忠诚。但如果反过来,能够做到女人这样的男人,大概只能是“稀有动物”了。
其次,女人在结婚、生育之后,常常会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教育子女、操持家务、个人事业等等的方面,本来只是生活的的一部分的性生活,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是相反地,男人则永远最关心自己的性满足,并没有因为子女、事业,而把性满足放在次要的位置,他们总是把性满足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甚至关心自己的性满足,常常比关心子女的教育、妻子的感情都重要!
第三则是人类的怕死、怕衰老的心理,男人把这种心理常常诠释为不能勃起。不能勃起对一个男人来说,大概则是比天塌下来还严重的事。所以,他们在对妻子产生视觉疲劳与厌倦之后,则要在别的女人那里,证明自己还“活着”,还能够勃起!……
另外还有就是社会风气,在性泛滥、钱权交易的风气之下,什么都往“性、钱、权力的游戏”那个方向走。男人会,很不幸地,把性看作是自己“成功的一部分”……
在一个资料片里,曾经有法国人这样形容中国人,他们说“中国人很naïf”。“Naïf”这个字的意思是:天真,幼稚,思想简单……我当时听了很反感,但却引起了思考……后来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就觉得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
西方富人留下的印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雕塑,是哈佛、耶鲁等名校,是卡內基音乐厅、图书馆。中国留下的印迹,则是“二奶村”和豪华墓地。更可悲的是,他们至今仍然执迷不悟,这是中华民族的极大损失。
这就是可悲的中国社会的现状——男人有了财富之后,最先想到的是个人私欲的满足。对祖先的尊重则表现在占用耕地、砍伐树木破坏大自然环境的这种“不环保”的行为,中国确实是有一些传统观念够naïf的。
回头说我们人类的思想界、哲学界、心理学界……都是由男人主宰的。那么男人就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思想套在了女性的身上。而且没有女性,就连罕有的法兰西学院女院士,都不愿意站出来,为提高女性地位作出些小的贡献。
所以根据“男人心理学”,就认为什么都是利比多在“搞鬼”,佛洛伊德就认为,文学艺术是“利比多的转移和升华”,他提出了:
“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至今人们还在不停的套用这些理论。可是怎么就没有专家、学者出来想一想,在某些社会阶段,比如今天中国社会的性开放情况下,还有什么“被压抑”了呢?“性”吗?——开玩笑吧?——“性”早已就不是被压抑的东西了,是不是?
君不见,在不少的地方,有很著名的“色情业”吗?比如以前,人们提起广东的东莞,都会想到那里的“米粉”,而今天呢?——今天,还有哪个“傻冒”会把米粉和东莞联系起来呢?!
君不闻上海援交妹事件吗?其中两个援交妹还未满14岁!和未成年儿童发生性关系是属于严重的犯罪!
君不见网络里,充斥着色情广告,什么“e夜情网站”、“大学生自拍”等等关于色情生意之类的信息吗?……
这些信息说明了,性、利比多根本不是什么压抑的事情了,是唾手可得,再简单不过小小交易而已。再不行,性玩具在中文网络也热销着,还有着鼓励性的广告,招引着顾客……人类,不就“性那点儿事”吗?这方面都如此开放了,还有什么算是被压抑的呢?
把文学艺术的目的,说成是“为了发泄被压抑的冲动”,是不是太偏颇了啊?那么不再有性压抑的时候呢?就没有了升华了吗?
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马斯洛的话:“以残缺的、发育不全的、未成熟的和不健康的样本为研究对象,只能产生一种残缺的学说”。那么所研究的对象的环境已经大大的改变了,所产生的学说也会是残缺的。
一位男性思想家是不可能全面的了解女性心里的,充其量,只能是说对了一部分。把“男性创造的心理学”轻易套在“女性心理”上是一厢情愿的。
一位成年的女性,在婚后,发生了性格转变,变得“脾气不好”,不一定都是因为“性欲不满足”的原因。
一位朋友就曾经说,我现在忙着工作,还要天天监督孩子的作业、考试、会考、早恋,还要为家庭购物、洗衣、煮饭……,从早到晚,忙的不可开交,我根本对性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根本就想不起来……
综上所述,除了极个别利比多过剩的女人之外,大部分的女性发生这样的性格变化,并非是和性欲是否满足有关,而是因为:为子女而操心,为丈夫在外面是否花心而操心,为家务操心,为事业操心,由此而造成的劳累,再加上荷尔蒙的变化而引起的生理变化(比如更年期)等等…… 并非是因为性欲未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