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三宝弟子慧明(转发增福慧 ... //www.sinovision.net/?8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小养成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未来的命运

已有 503 次阅读2021-9-27 10:11 分享到微信

从小养成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未来的命运
钱文忠 2015/01/27 繁体字

从小养成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未来的命运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

过去大家庭里边有这样一种非常奇怪的规矩:小辈去看长辈,长辈先不跟你说话,先这样从上到下打量你一分钟,很多人以为这就是长辈的尊严,长辈的架子,不是的,这叫望气。长辈就要看看你这个小辈,看你的举止,看你这孩子是不是可以造就,在过去这个叫望气,长辈对小辈都这样,老师对学生也是这样,长官对部下也是这样。

最好的例子是曾国藩,到他幕府里的人,或者到他手下当官的,都叫你来面谈,他要把你看到发毛为止。他一直要看你怎么做,一两分钟不和你说话,一个人的坏毛病都会出来的。挠挠头,看看,抖抖腿,如果对面是曾国藩,完了,前途结束,因为他认为你不庄重,不堪造就,这是过去的规矩。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传统中很多的。

春秋时候,中国有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叫单襄公。单襄公是观察人、相人的高手。公元前574年,鲁成公和晋、宋、卫、曹、邾等国结盟,古人经常会有盟会的,一些小诸侯国在一起开个会,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致对外,相互帮助,这个叫会盟。这个时候,单襄公看到晋厉公马上就说,这个人不行,这个人要出事,有灾祸呢?人家说,晋国是个大国,晋厉公蛮厉害的呢,身体很好,怎么会有灾祸呢?单襄公说,晋厉公走路的时候眼睛望远不望近,脚步抬得高高的,离地太高,心不在焉,所以这个人迟早要出事。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人走路时眼睛看得那么远,脚抬得很高,我们一般是不会理他的。正像晋厉公这种走法,单襄公认为他要出事,果然晋厉公就出事了。

单襄公看到晋厉公走路的样子,就准确预言出了晋厉公的未来,这个故事听起来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难道古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真的就能推断出这个人未来的命运吗?

中国社会或者中国传统,特别强调礼。我们是礼乐文明之国,我们有非常完备的礼制,所以我们从观察一个人是不是守礼,是不是懂礼,是不是尊礼,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在社会上受认可、受欢迎、受尊重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很受欢迎,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人缘很好,是不是他将来的发展前途会比较好?如果一个人一看就不顺眼,社会上谁都看他不顺眼,要么傲慢,要么肮脏,要么邋遢,你说这个人会有什么好的前途?所以这里面是有它一定的逻辑的。古人为什么要相人呢?农夫可以从天文星象的变化来预知未来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天气变化;有人生阅历的人,也可以从一个人的外貌、举止和仪表当中去预测他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能把相人简单等同于迷信,它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还有一个故事和我们都知道的一个成语有关,叫“鹤立鸡群”。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成语,但是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鹤立鸡群”的主人公就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嵇绍。嵇绍在曹魏年间担任侍中。嵇绍十岁的时候,嵇康就被杀害了,所以他是在母亲的严格教养下成长起来的,对母亲非常孝顺。当时的晋武帝下诏要征用他,因为他很有名,所以他就到了洛阳去当官。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还没见到他就问见过嵇绍的人,说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爸爸嵇康很有名,那嵇康的儿子怎么样?那个人就回答到,昨天我在人群当中一眼就看出谁是嵇绍,因为他气宇轩昂,鹤立鸡群。

后来朝廷认为,像嵇绍这样的人,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非常有尊严,这样的人应该让他去选拔人才。果然,嵇绍一点都没有让朝廷失望。当时沛国有个人叫戴晞,年轻有才气,而且和嵇绍的侄子嵇含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大家一看,那么有才气的一个人,又跟嵇大夫家的关系很好,这个人将来一定要有大用。但是嵇绍发现戴晞行为轻浮,有的时候不注意场合,不注意仪表,对大家不够尊重,所以嵇绍就认为这个人不堪大用。这个戴晞因为很有才,很多人都喜欢他,后来还是当了官,但是不久,就因为行为不端,罢官离去。大家都非常佩服嵇绍的判断力。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也有走路的样子,而《弟子规》接下来连用了四个“勿”字,指出四种严厉的禁止的行为,那么究竟是哪四种行为呢?为什么这四种行为是不好的呢?

《弟子规》接下来连用了四个非常严厉的“勿”字对孩子的一些举止做出规定:“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四个“勿”,如此严厉的语气,这在《弟子规》里很少见。“勿践阈”是什么意思就是进门的时候,不要把脚踩在门槛上。我们知道,古代的门槛都比较高,为什么比较高?古代的门槛是有各种功能的,有一个功能就是挡洪水。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孩子过门槛的时候,喜欢站在门槛上,颠颠,不行,这个不庄重。过门的时候跨国门槛,但是千万不能先踩在门槛上,这非常轻浮,门槛不能随便踩的。此外,还有男人先迈左脚,女人先迈右脚的规矩。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宣统皇帝溥仪,当时在故宫里边惹过一件事情。他少年时好玩,跟着英国师傅庄士敦读书,后来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宫里边骑。故宫里都是门槛,影响骑车,皇帝下令把门槛给锯了。每个门槛开一个窟窿让他骑车走,当时大家都觉得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门槛不能随便碰。

“勿跛倚”,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条腿跟着地,一条腿颠着,这样靠在墙上,这就叫跛倚。现在很多小孩子觉得这动作很时髦,大概受了港台电影或者有些电视剧里边一些黑道行象的影响,往那儿一靠,这是非常轻浮,非常不好的行为。

“勿箕踞”,古人的坐是席地而坐,盘腿而坐的,一般来讲是跪坐,向老一辈的日本人还是这样跪坐的。你坐的时候,千万不能一屁股坐在地上,把两条大腿这样叉开,这样像什么?像簸箕,这个就叫箕踞,非常不礼貌。今天我们坐在椅子上,两条腿撇开,这样坐着就是箕踞,不能这么坐,非常没礼貌,我们一般要求坐的时候腿是要并拢的,女性更是这样。女性双腿并拢还略略应该腿侧一点。过去讲究的坐姿,还不能这么并,要稍微侧一点,男性是要并直的。

“勿摇髀”,不能抖动大腿。像《礼记》里边都有这样的话:“立勿跛,坐勿箕。”站着的时候,不要一条大腿站着,一条腿跷着,颠着在那儿抖;坐的时候,不要两腿伸直,像簸箕一样,毫无礼貌。下面这一段话是《弟子规》对孩子的肢体动作做出的一些规定和提醒。

《弟子规》除了对行走站立做出了明确的规范之外,还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提出了“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是为什么呢?《弟子规》为什么会专门针对揭帘子和走路拐弯,提出要求呢?

《弟子规》在这几个“勿”后面还连着“勿”字,这一段《弟子规》语气特别严厉。那几个字呢?就是“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讲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容易忽略,而实际上是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古人讲“缓揭帘”,因为进门的话,除了外面有个门,很多家里是用帘子隔开的。古人认为,要非常文雅地把帘子揭开,不要弄出声音。我们知道在清朝宫廷有个规矩,军机大臣当中职位最低的打帘子军机要为职位高点的掀帘子。过去清朝的皇宫夏天也得搭一个凉棚,冬天得挂上厚棉被做的帘子。打帘子军机就要做到“缓揭帘,勿有声”。这个军机大臣走在前面,把帘子揭开时不能有声音,让资历比较老的先进去,自己再转身把帘子放下后进去。

这种规矩现在一般人不太知道了,但是现在有一个情况,我们看到很多人推门进来,或者关门出去的时候,根本不注意后面的门,对不对?我小时候有时候不关门,我妈妈会说,看看你的尾巴呢?你是不是身后面有条尾巴啊?过去老辈会讲,小辈就知道把门关好。现在我们好像不大跟孩子讲这个,不大对孩子有这种要求,包括我们现在看到好多转门,走转门的时候,我们一推就进去了,你不会回头看看啊,后面有没有老人?后面有没有小孩?很多人不看,其实最好看一看,要照顾到别人。

“宽转弯,勿触棱”,它对孩子特别强调,一个房子有拐弯的时候,好多孩子想抄近路,觉得自己身轻如燕,急急忙忙就过去了,往往就会撞到这个角上,包括我们今天马路上,看到好多车祸,就是违背了《弟子规》,你如果知道宽转弯的话,好多车祸就不会有的,很多人就觉得自己的车技像马赫一样,可以一把就过去了。我跟那些朋友讲,一把很容易过去,弄得不好一把就“过去了”。所以就要记住《弟子规》叫“宽转弯”。古人非常讲究行为举止要从容,要小心。

《弟子规》接着提出来的要求,就更加让人费解了,为什么明明拿着一个空的器皿,却要把它想象成盛满了东西?为什么进入没有人的房间,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呢?

《弟子规》下面还有一段话,在我们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大家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你手上拿着一个空的器皿,比如拿着一个空的盘子,你要把它想象成里边装满了东西。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大人会叫:儿子,帮爸爸拿个盆来。那也要碰到孩子的心情好,孩子心情不好:你自己拿,我不管。一般拿来都这么晃着,反正里面没东西哦。古人不可以,你一定要端着,你不要以为它是空的,要想象里面是有东西的。这样的话,你不容易敲碎东西,你不容易敲到别人,你自己也不容易受伤,你的行为又很端正。

“入虚室,如有人”到了空无一人的房子里,就要像这房子里有人一样。很多人到了一个房子,比如去拜访一个人,这里面没人,一进去东张西望,桌子上看看,柜子拉开来看看,音响打开听听。虽然没有人,你要认为是有人的,你要放端正,放尊重,要有一种自我节制,这是古人的要求。这些大家觉得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我觉得一点都没有。

特别是“入虚室,如有人”,这一点在今天我们的孩子看来会觉得很奇怪。我们的孩子想,我好不容易上了一天课——现在小学生的书包特别重,我都拎不动,孩子回到家里就把衣服一脱,光着膀子在那儿四仰八叉躺着,这不家里没人吗?没人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很多人都要这样的想法。很多朋友上班回来累了一天,回到没有人的地方,我还不能放松放松?这个是没有理解《弟子规》。《弟子规》讲的是一个修身的问题,讲的是要求在一个无论什么情况下,即使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要做到有所不为,有所守。这个叫做什么?不欺暗室,就说哪怕这个房间里一个人都没有,而且一丝光线都没有,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你一个人待在里面,也要有自我约束。

春秋末期,卫灵公下了一道诏令,规定过人只要经过王宫的门口,都必须行鞠躬礼,表示敬意。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特别是在白天,经过王宫,都鞠个躬。而时间一长,慢慢大家都不遵守了,特别在宫门已经紧闭的时候,就没人鞠躬了。宫门已经关掉,里面又没有人看得见,又是晚上,我过你的宫门,我鞠你个鬼躬?就不鞠了。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卫灵公和夫人南子正在饮酒,突然听到宫门外头有一些马车声传来,到了这里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两分钟,这辆马车又走了。这个时候国君就问南子,说这是谁啊?南子说,我敢肯定这个人就是蘧(qú)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那么肯定呢?南子说,蘧伯玉十个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定的人,他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非常自觉,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他都能够严于律己。刚才一定是这样,他的马车经过宫门,虽然已经是半夜了,但是他停下马车,下车向宫门鞠躬,鞠完躬以后又上了马车再走。卫灵公说,如果不是蘧伯玉呢?南子说,错了我就罚酒三杯。卫灵公赶紧派人去打听,果真是蘧伯玉。

还有一句我们都知道的话,也是古人的要求,什么要求?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个典故在古代也是有真实出处的,见于《后汉书》。大将军邓骘(zhì),听说有一个人叫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征召他以后,这个杨震慢慢就负责我们今天讲的组织人事,负责考察干部、提拔干部,经他手提拔了很多官员。杨震有一次到别的地方去当官,路过昌邑县,当时昌邑县的县令叫王密,就是由杨震提拔的。

那天晚上,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这个王密就在没有人的时候带着十斤黄金前来感谢杨震的提拔、栽培之恩。杨震看到王密拿着行贿的金子来,就跟他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然我不会提拔你,但是看来你不了解老朋友我,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话意思很清楚。王密就说:恩人,深夜我悄悄地来,你把这金子收下吧,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王密非常羞愧地走了。后来杨震官当得很大,却为官清廉,从来不接受私下的拜见。这就是古人的要求,你不要以为没有人就可以完全放松了,你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也一定要有自我约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