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三宝弟子慧明(转发增福慧 ... //www.sinovision.net/?8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佛教与科学》

已有 490 次阅读2021-2-1 11:35 分享到微信

主持人:欢迎您收看这一期的《文明之旅》,我们这一期的文明之旅啊不是在北京的演播室,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有着佛教圣地之称的无锡的灵山。在这里呢举行第四界世界佛教论坛。而今天,我们举行的是佛教与科学分论坛。

今天的《文明之旅》,我们请来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另外一位嘉宾是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潘宗光先生。欢迎您,潘先生。

那么我想先问一下楼宇烈先生,在您的眼中,佛教和科学它们两者是矛盾的吗?是可以被放在一起讨论的吗?

楼宇烈(以下简称“楼”):我想是不矛盾的,应该是可以放在一起来讨论的。我们讲到佛教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脱口而出,佛教是迷信,其实这个说法是值得推究的。人们常常会把佛教里面呢因果报应或者因果业报的这样一种说法,说成是一种迷信,其实探求因果的关系啊,恰恰是科学的方向。……

主持人:好,谢谢楼先生的解读。潘先生是科学和哲学博士,那么从您的角度来讲,您是如何看待佛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

潘宗光(以下简称“潘”):其实佛学文化是我们传统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佛教跟科学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两者之间是共通的。那譬如说楼教授刚才讲佛教的因果的问题,我可以讲一讲,非常简单,譬如说一个苹果,苹果肯定是从苹果的种子种出来的,橘子是橘子的种子种出来的,不会是梨子的种子种出来的,是不是?所以刚才说那个种子呢就是个因,有什么的因,肯定结什么的果,所以这个因果呢,很自然的,在我们人生里面经常碰到很多事情,也是因果的反映出来的。……



如何解读“做好事得恶报,做坏事得好报”?

主持人:这是您给我们讲了一个在真实生活当中发生的故事,但是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你做了善事,但是得到的可能会是恶报,而有的人做了恶事,他好象活得还不错,那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用因果来解读啊?

楼:这个我们主要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啊,一个看得太直接了,一个看的是完全是个人。其实因果关系很复杂的,有曲折的,所以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来看因果的关系。它有很多的条件,条件只有具备了,那因才能转化成果。条件里边有主要的条件有次要的条件,有必需的条件,有不是必需的条件,很复杂。有的当时立刻见效了,就转了,有的不是当时。你比如说清代和啊,大家都知道,他是很风光的,可是当乾隆死了以后,到了嘉庆,那就把他抄家了。所以我们说,通常讲的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所以我们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总有一天它会报,也可能报在自己身上,也可能报在子孙身上,也可能报在社会的,整个社会各个方面。

潘:其实从这个因到果,非常非常复杂的。譬如说,假如有一个苹果种子,单有这个种子,无论多长时间也不会变成个苹果,苹果种子一定要放在那个泥土里面,要水分、阳光、肥料等等,配合得完整以后,那个种子才发芽成长变成一棵树,产生苹果。所以我们说从因到果当中,要一切的环境条件配合得完整底下,才能结成果的。单有因,没有那个环境条件配合,那个果还不能产生出来。所以佛教称这些环境条件的总和,这个组合,比如说泥土、水分、阳光等等等等呢,就叫缘,缘分的缘。所以因,有缘,产生这个果,这个是重要的。所以我们强调佛教上,种善因重要,但广结善缘同等重要。

主持人:今天来到现场的呢,还有几位中外嘉宾,跟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做某个事情的时候是不是种下了好因,能否用科学来确认?

郑达祖:我想请教一下两位,人生往往都有很多的不同的选择,在我们的人生的路上,而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呢,就一定是犹豫,怎么样选择,可以种下一个好因,得一个好果,我们有没有方法可以很简单地用科学的演绎,我们怎么样,确实我们是种了一个好因呢?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怎么能够认定我们现在做的这个事情,种的是个好因。

楼:不能,我想用这个科学的方法来检验大概是很难,你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好心做坏事,有没有?(答:有)这个怎么来判断呢?好心做坏事。

主持人:这个算种的是善因呢,还是恶因呢?

楼:是啊,这个就很复杂了,从一个角度来讲,是种的善因,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可能就是种的恶因,你比如说他要上个什么大学,一下子上不去,你想个办法给他上了这个大学,你觉得做了一件好事吧。在他一时的,可能也觉得是件好事,可是慢慢想呢,我是靠关系进来的,损了我的自尊心。

主持人:还有另外一个本应该上这个学校的学生被我给挤下去了,他的人生被改变了。

楼:所以这更复杂得很。我们以善去对待一切的,那么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从个人来讲。可是从客观来讲,我们不能只问耕耘,也要看我们这个耕耘是伤害了这棵树,还是助长了这棵树的增长,还是伤害了这棵树的增长,也必须要考虑到这个东西。所以很多东西不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能够去解决的。



无心犯的错,是否该原谅?

佩拉:大家好,我来自希腊,我是希腊中国经济和文化研究所的所长,我想提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孩子做游戏,发生了一个事故,比如说房子着火了,但根据因果,这个孩子应该受到惩罚,但是这个孩子他真的不知道做了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这样可以不可以原谅他?

主持人:这是一个问题,生活中无心做了坏事该怎么办?

楼:这种事情,我想在生活中是很多的。既然是无心,我想我们就应该原谅。当然,该承担的责任,有时候还需要承担,但是不应该这个去,从他的动因上面去给他否定。

潘:你讲得很对,就是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做这件事呢?可能过去很多因缘导致这个结果的。他爸爸妈妈没有好好教导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这件事情做了可能带来很大的伤害也说不定,所以爸爸没有教过他,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不知道?就是因为过去没有人教他,所以很多很多事情呢,是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主持人: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导致了这个,那这个孩子,您看应当原谅他吗?

潘:我们的不同程度惩罚是应该的,原谅是原谅,但是他要受到一点点,如果他完全没有受到这个惩罚,他觉得我下次再做也没有问题,所以要给他一点惩罚,知道这件事不应该做,但你做了我会原谅你,但是你要承担这个后果,下次不要再做。如果不惩罚这个孩子,其他孩子也说没有问题啊,这是个教育的问题了。



如何解读“慈悲”?

主持人:我们讲出家人经常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慈和悲是经常放在一起的,那我想先问一下楼宇烈先生,为什么在我们佛教的教育当中,慈和悲放在一起,而不是另外的组合?

楼:我们常常讲的,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去除人们的痛苦,所以慈悲合在一起呢就是去苦与乐,它是一种佛教的一种利他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体现。那我们说慈悲心,大家会说我要做善事,我要帮助那些弱者。可是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看到乞丐乞讨,现在我们发现,这社会上的假的乞丐越来越多了。那么这种,我还要去他的苦,我还要予他以乐,他值得吗?这矛盾吗?

我想最根本的,我们要对慈悲这样一个或者慈善这样一个理念,有一个根本上的理解。这个我们常常通过布施来进行慈善,那么这个布施他就不仅是一个钱财上面的布施,我们有财布施还有法布施,我们一切的行动,都可以去做这些利他的事情。比如说,他有些问题想不开,你帮他去分析分析,把他这个心结打开了,这也是一种慈悲精神啊。语言布施啊,看到一个老人,其实去扶一扶老人也是一种布施啊,是行为布施啊,所以布施不仅仅是一个钱财的问题,好象我们觉得我没钱财,我不能做布施了,可以做布施的多得是啊,有的时候你给他一百万,不如给他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一句鼓励的话让他终身受用,你给他一百万的话,说不定过几天花光了,或者甚至于还害了他了,所以这个布施这个问题啊,慈善的理念,是要让他能够自立。乞丐的事情,我们要帮助他,可是我们帮助他是要帮助他自立啊,如果他今年还是要饭,明年还是要饭,后年还是要饭,我想我们这个布施就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主持人:这个布施是个不成功的布施。

楼:让他依赖了。

主持人:反倒助长了他不好的那一面。

楼:反而助长他的这个懒了,懒惰了。

主持人:刚才楼先生这段话,我倒觉得可能很多人受益了,就是在要解决他今天吃饭还是解决让他拥有一种能力,能够天天吃上饭,可能后者才是我们布施的真谛。

……



好人跟坏人,哪个更容易成佛?

主持人:留点时间给下面的观众,有什么问题,向两位先生请教?

观众1: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成佛呢,对于坏人来讲,它往往说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它很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好人来讲,譬如像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他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到经,他成佛了,那么好人反倒很难成佛,坏人倒很容易成佛,那这个跟科学就不一样了,是不是有矛盾呢?

楼:其实你把放下屠刀看得太容易了,可不容易啊,你要让一个坏人放下屠刀,不那么容易。绝大部分的坏人,是希望不放下屠刀而能成佛的。我们很多的贪官去烧头香,就希望他继续能够贪,还能够马上就受福报。放下屠刀是一个观念的彻底改变,不是说我把刀放下来就是放下屠刀,这是一个形容词而已,所以真是不容易的,他是洗心革面。所以很多人就说表面上放下屠刀,他也还是成不了佛,他也没有悟到这个根本的道理。



菩萨存在不存在?

观众2: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是佛教与科学,我想请问两位,佛祖和菩萨是否真正存在,还是说是一种信念的支撑?

楼:菩萨存在不存在,菩萨存在呀,菩萨是什么?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啊,所以觉悟了的有情就是菩萨呀,后来我们衍生出很多,加上很多的名字,加上很多的这个头衔,什么什么佛,什么什么菩萨,那是用这些概念来传达佛法的一种精神。什么叫观音菩萨?大悲菩萨呀,悲心啊。什么叫弥勒佛?大慈菩萨呀,慈心啊。什么叫文殊菩萨?大智菩萨,智慧呀,这都是来表示一种佛法的精神,这是一个后来衍生出来的,这些名词的它的意义来表佛法的。

我现在再来问你一个问题,你存在吗?你是实在的吗?

观众:存在。

楼:那你既然存在,活菩萨也存在。为什么?你就是活菩萨,因为大乘佛教的根本的精神,我们不是去求佛求菩萨,而是要去做佛做菩萨,你按照佛的理想、理念、精神去做,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怎么不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哪,不要说去菩萨在哪里呀,你就是菩萨啊。你如果不想做菩萨,那菩萨就没有了,你如果下决心,我就要学佛,学菩萨,我就要做一个佛,做一个菩萨,那活菩萨就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世界中,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都是活菩萨。

主持人:说到佛教与科学,我想这二者在这个世间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让我们认知自己,认知世界,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自己和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我相信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佛教在现代社会当中的体现。《文明之旅》,文化之旅,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