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父母
常有人问:佛法浩瀚无边,应从哪里学起?
古人的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佛陀教导的修学次第: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鸟巢禅师回答白居易居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即是增上戒学;众善奉行包含了增上心学和增上慧学。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讲得比较通俗易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说,学佛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应当竭尽孝忱奉养父母,至诚恭敬奉事师长;对一切众生充满慈悲心,不造杀业;修习十善业道。这四种行为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本条件。
父母恩重
《杂宝藏经》云:“父母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
孔子谈孝
世间儿女应怎样孝养父母?孔子教了很多方法,例如: “父母唯其疾之忧。”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担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日为孝的人,认为能养活父母,就算孝顺了。然而,对于猪、狗、牛、马等家畜,也能养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养活父母和养活家畜有什么区别? “色难。”对父母应保持和颜悦色,不要给双亲脸色看,否则也会让父母心里难过的。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讲一个故事: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悲哀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理解,这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明白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这天感觉不到疼痛,明白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悲哀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佛门至孝
佛弟子当如何孝养双亲呢?莲池大师一言“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道出了究竟之孝。 “尘”是尘埃,“垢”是垢染。父母双亲乃至历代宗亲解脱了生死烦恼,做儿孙的才算圆满了孝道。为了帮助父母早日脱离苦海,佛弟子当精进修道,慈心度化。 《地藏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因地修行,曾作婆罗门女及光目女。二人为救母亲脱离三途等苦,于三宝边广行诸善,并发愿度脱三恶道及一切罪报众生,方成正觉。由其行真愿笃,至孝感通,终令其母出离三途,得获安乐。 《盂兰盆经》中佛陀教导:“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在佛教里,子女对父母之孝,通常归纳为三种:赡养父母是小孝;为父母扬名是中孝;劝导父母信佛,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孝。 佛陀出生后第七天生母就往生了,故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抚养长大。一次,阿难对佛说:“姨母对您的恩那么大,您应该报答呀!”佛说:“若闻三宝名字,已是报恩。”这是说佛度大爱道,令其听闻三宝名,即已酬其重德。由此可知,真正地孝顺父母,不仅要从身体上照顾他们,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归信三宝,让他们得到佛法中的真正法喜、快乐!
圆满孝道
从孔子谈孝到佛门至孝,古往今来,多少圣贤先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嘉言懿行,指引着我们圆满孝道。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对于父母,我们要心存敬、语柔顺、面和悦、行笃厚,引导父母归依三宝,断恶修善,这样才不负为人子女应尽之责啊! 最后,让我们一起诵习念恩偈,回向天下父母,现在者身心康宁,福慧增长;过去者,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父母生养教悲流恒无尽随子生忧喜慈爱过己身观今思既往恩念正等齐纵使两肩负何能报万一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