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譬喻经》记载的一个故事:从前,佛陀与众比丘同行,遇到三个醉酒的出家人。一个人跑到草丛中逃走了。另一个人端坐着不停地打自己的嘴巴,说:“我不像样,违犯了戒律”。还有一个人手舞足蹈地说:“我又没有喝佛陀的酒,怕什么?”
佛陀对阿难说:“跑到草丛中逃走的人将来弥勒成佛时,会证得阿罗汉果位而解脱。端坐着打自己嘴巴的人,等到贤劫千佛最后一尊佛出世时,证得阿罗汉果位而解脱。手舞足蹈的人,永无解脱之日。”
■ 三个醉酒人的不同
三个醉酒人都是出家人,犯了同一个过失:饮酒。不同之处在于犯了过失之后的反应:一、前两个有惭愧心,后一个无惭愧心;二、前两个中,第二个对犯过失之事执着很重,第一个执着轻薄。
○ 惭耻之服 最为庄严人都会犯过失,学道之人也会犯过失,特别是学道不久,功夫尚浅之人。学道,不担心犯过失,就怕你对犯过失没有警觉心,不生惭愧心。之前我们谈到,一个身口意恶业活动会在我们阿赖耶识形成一个恶种子,形成种子后,我们需要借助忏悔的力量把这个种子破坏掉,否则,这个种子就会不断增长广大,成为我们学道之路的障碍,人生之路的障碍。
惭愧心是忏悔的基础,惭愧及必要时的发露,再加上发愿后不再犯,即名忏悔。佛陀在《佛遗教经》中叮咛“惭耻之服,于诸庄严中,最为第一”。而第三个人犯了过失之后言行轻佻,无惭无愧,所以佛陀说他“永无解脱之日”。
○ 放下错误 继续生活
故事中第一个人错失佛前忏悔的机会,固然可惜,但是若像第二个人那样执着于错误亦不可取。每个人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有所回忆有所悔改,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一直把罪恶装在心里,背着包袱来生活。忏悔前衍,誓不再造后,便从心放下。
昨日的过失已经不在今天,上一个小时的过失也已经留在了过去,让心回复到未犯过失之前,和以前一样吃饭,和以前一样睡觉,和以前一样生活。放下的是过去的错误,提起的是未来的警觉,这才是佛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