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老榕树 //www.sinovision.net/?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榕树虽老,枝还繁,叶仍茂,还有生机。希望在老朽之前,能为大地增添一点绿意。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955年军衔评定内幕(五)

已有 4028 次阅读2011-7-8 12:02 |个人分类:历史焦点分享到微信

授衔典礼上为何只见7位元帅?

 

1955年9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建议的授衔、授勋名单后,决定授予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军官以元帅军衔。当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周恩来总理发布将军授衔命令。  

 

当天上午,授衔典礼在中南海举行。庄严的怀仁堂内,身穿海蓝色礼服的解放军军官济济一堂。当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周恩来、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就座后,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身材魁梧、气度恢宏的毛主席来了。他仍然穿着那身中山装,健步走上主席台,不断向台下挥手致意。  

 

典礼开始,国歌高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和授勋命令后,身着元帅礼服的朱德、彭德怀等走上主席台排成一行。毛泽东将元帅军衔命令状、元帅肩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一授予他们,并握手问好。  

 

说到这里,有一点需要澄清:究竟几位元帅出席了授衔典礼?根据1955年9月28日新华社新闻稿:在授衔仪式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毛泽东主席接着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从文字上看,10位元帅都在现场接受军衔。然而实际上,当时林彪、刘伯承都因病在青岛休养(也有人说他们是有意避开典礼),两人都没出席元帅授衔、授勋典礼

.

近年来,很多记述授衔、授勋典礼的文章、书籍都采用了“八大元帅”出席授衔典礼的说法。然而,如果细心探究,就会发现,在所有记录当年授衔、授勋典礼的照片和记录片中,只能看到7位元帅的身影,而叶剑英的面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又是怎么回事?

 

根据叶剑英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当年授衔、授勋时,叶剑英确实不在北京。1955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当年下半年在辽宁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反登陆军事演习,演习的总指挥就是叶剑英。演习日期是11月初,为搞好我军首次大规模反登陆演习,叶剑英从8月份起就来到辽宁紧张筹备。由于演习工作脱不开身,叶剑英特地向中央写了报告,表示不能参加授衔、授勋典礼。中央批准了叶剑英的报告。因此叶剑英就没有出席授衔仪式。他的元帅服是工作人员到北京给他取回大连的。由此看来,1955年出席在元帅授衔典礼上的实际上只有7位元帅  

 

然而许多书刊对当年现场的情况都有如下描述:  

 

1955年9月27日,下午4时一过,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驶进了中南海,停在了怀仁堂前的广场上。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等都身着海蓝色的元帅服,个个精神抖擞地走下车来,就连一向严肃寡言的徐向前,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一向沉稳的叶剑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给原来其乐融融的气氛点缀了一束冷色调的康乃馨,把老帅们又一次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他要在,我一定要把元帅的桂冠奉送给叶军长!”陈毅的语调,充满了深情,“如果新四军中有两个元帅的话,十大元帅中该是两个叶帅喽!”  

 

陈毅的一句话,又将老帅们的思绪从几十年前拉了回来。只有彭德怀似乎仍然在沉思。他面带微笑,眼睛却望着窗外很远很远的地方……  

 

“哟,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祝贺大家!”不知何时,周总理已走进了休息室。望着面前几位身穿海蓝色元帅服的老战友,多少感慨系在他的眉宇间。  

 

“我们的周副主席来了。”叶剑英拱手相迎。贺龙纠正说:“他是未授军衔的元帅。”周总理听了,仰头大笑,摆手说:“不,不,我只是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为诸位元帅当后勤。”  

 

类似的描写几乎出现在所有记述授衔、授勋典礼的出版物里。笔者就曾在《中南海备忘录》、《授衔中南海》、《红墙档案》、《1955年授衔回眸》等大部头著作以及去年纪念授衔50周年的一些文章中屡屡见到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有照片和记录片为证,还真难分辨这里面的真伪啊  

 

林彪和刘伯承因在外地青岛疗养而未出席。他们的元帅照是在授衔仪式后第二天赶去青岛补拍的。  

摄制组李华和柳成行先到刘伯承住处。这位儒将戴着一副墨镜,从客厅的藤椅上起身迎接他们:“你们刚下火车,吃饭了没有?”接着刘帅无所谓地说:“你们怎么拍,我就怎么配合;你们当导演,我听你们指挥。”“我们怎敢指挥刘帅?”“现在就得听你们指挥嘛!”“刘帅,请您从会客室出来,先向东走,再向西走,两个来回。”“好吧。”刘帅痛快地答应着,镜头顺利拍完了。为了给剪辑多备些素材,李华还多拍了几个特写镜头。  

 

再到林彪别墅,空荡荡的屋子只有一扇窗,还用一层白纱和一层灯芯绒窗帘遮着,屋里弥漫着一股药味。秘书告诉他们,林彪怕风、怕光。李华问:“能不能请林总到室外去拍?”秘书说:“那要请示叶主任。”正说着,叶群来了。李华告诉她,屋里太暗,感光度不够。叶群很明白这次拍摄的意义,看窗帘拉开一点儿不行,便对秘书说:“全打开吧!”林彪从卧室走出来,显得很精神:“你们来了。”话音倒没力气。柳成行是军人,赶快立正敬礼。李华却已把镜头对准了林彪。说话间,叶群上前整整林彪的衣角:“你在屋里走动走动,记者同志好拍嘛!”林彪很随意,不说行不行,就从东头走到西头,却又站在窗边不动了,样子像在沉思。李华觉得这很能表现林彪这个人物,马上抓拍下这组镜头。从林彪住处出来,李华才感到衬衣早被汗水湿透了。  

 

有意思的是,林彪这位久经沙场,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而且身上有5处枪伤的军事奇才,在进城后,却很少看战争题材的影片。据说,进城后,林彪在家中从不穿军装,也不让身边工作人员穿军装  

 

给元帅授衔的当天下午2时30分,国务院举行了将官授衔典礼。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毛主席对千余人的授勋命令和周总理的授衔命令时,台上台下全体肃立。会议才开始,就已用了半个多小时。在周总理对将军们颁发授衔命令状和勋章时,开始每10人一排上台。先是大将,随之上将、中将、少将。将军们个个精神抖擞,接过主席授予的勋章,即向主席致以崇敬而幸福的注目礼。由于时间的延长,担心国家领导人过度疲劳,周总理机智地走下主席台,向工作人员建议,每次15人一组上台受勋;过了一会儿,又建议改为20人一组。授衔速度大大加快了,整个典礼进行了3个多小时才圆满结束  

 

9月28日,国防部举行仪式,彭德怀部长亲自为在京的校级军官授衔。全军各地驻军授衔和授勋的典礼,从10月22日起,分别在北京、南京、兰州、成都、广州、武汉、沈阳等7个地区举行。经军委第51次会议讨论决定:南京由刘伯承元帅主持;成都、兰州由贺龙元帅主持;北京由聂荣臻元帅主持;沈阳由叶剑英元帅主持;武汉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的校尉级军官授衔典礼,由国防部副部长黄克诚大将代表国防部长彭德怀主持。  

 

几乎与军官评衔工作同时,士兵的评衔工作也展开起来。上等兵的评衔由连首长提名,上报营党委通过,由营首长命令公布;军士评衔由连首长提出初步意见,经党支部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报营党委审查,再报团党委通过,由团首长命令公布。全部工作在1955年10月底以前结束  

 

军衔制为何在10年后取消?

.

共和国首次授衔9年后,1964年11月,中央办公会议讨论同意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意见》认为军衔制度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建议取消。决定从1965年6月1日起生效,从此结束了我军首次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历史  

 

关于这次军衔制取消的原因,以往的提法都是归结为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如早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不少将领就认为军衔制是教条主义的东西,不符合我军的实际。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林彪大搞“突出政治”,军衔制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建军原则和法规,而遭到非议  

 

由于军衔制是中苏关系“蜜月”时期从苏联学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后,军衔制又被扣上一顶“修正主义”军事制度的帽子。现在看来,当时对军衔制错误的认识和偏见,只是造成军衔制被取消的外因,而军衔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军衔功能被抑制、弱化,则是这次军衔制被取消的内在因素。

.

1988年8月1日,由邓小平建议,全军重新恢复了军衔制。此次恢复的军衔,借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最高军衔为上将。  

尽管如此,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

来源:摘自《文史精华》,作者:龙丽伟 白羽车

.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