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老榕树 //www.sinovision.net/?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榕树虽老,枝还繁,叶仍茂,还有生机。希望在老朽之前,能为大地增添一点绿意。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朱启钤和“五路通祥”

已有 5657 次阅读2011-2-8 18:27 |个人分类:北京拾趣分享到微信

朱启钤
前排右三为朱启钤

朱启钤是谁?他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可是个风云一时的人物,曾先后担任津浦铁路督办、交通总长、内务部长,并代理过国务总理。

1914年朱启钤曾兼任北京市政督办,建树颇丰:他利用商人、绅士的捐款在“社稷坛”的基础上扩建了中山公园;他主持改造了正阳门瓮城,使前门箭楼成为北京的标志之一;他拆除棋盘街、千步廊,开辟出最初的天安门广场;他主持打通南北池子、南北长街,由他设计的拱形门洞至今仍矗立在街口;他建议在胡同里种槐树、护城河边栽柳树,改变了北京街道不擅种树的历史;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古物陈列所(1946年与北京故宫合并),开放了天坛、雍和宫、北海、颐和园等一系列名胜……

此外,朱启钤亦是一位收藏大家,有“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的美誉。1950年他将珍藏的明岐阳王世家文物56件捐给北京故宫

可今天我不想评论朱启钤的这些“丰功伟绩”,只想谈谈他的老宅子,也就是他住了近20年的故居

朱启钤的故居位于赵堂子胡同3号,是座四进院的大宅子,占地3000平方米。当年,大约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朱启钤买下它时,它还是座没有完成的建筑。院落买到手后,朱启钤对它重新进行设计并督造。院内的彩画和建筑上的构造,全都按照《营造法式》的规矩进行,木工、彩画工也都是找的曾为故宫干活的老工匠。可见朱启钤在这座宅院的修建上倾注的心血,亦可说明此院的建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建成后的宅院独具特色、颇具气魄。街门采用北京四合院里等级最高的广亮大门。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条纵向的长长的走廊,它像一条贯穿南北的轴线将整个宅院分成东西两部分,同时也将两部分的8个院落有机地组合为一体院子间有垂花门相隔,院内回廊环绕,雕梁画栋的正房,精美的窗棂,无不透着古朴、大气。宅邸的前三进院落有房屋约70间,大多为硬山灰筒瓦过垄脊屋面。第四进本应是园林,但早就被改成他用了

赵堂子胡同西起朝阳门南小街,东止宝盖胡同,长约250米。胡同东端稍向南弯曲,并与另外4条胡同相连,形成了一个胡同的枢纽从赵堂子胡同往东是“后赵家楼”,往南是“宝珠子”,往西是“阳照”,往北是“宝盖”,5条胡同相交,这在北京实属罕见,当地居民美其名曰“五路通祥”,而坐北朝南的朱宅就此处于胡同开始向南弯曲处的北侧,恰在“通祥”的发源地

也许是仰仗宅第的“风水”,朱宅虽几经落难,还是回到了朱启钤手上。北平沦陷时,日本人曾10万元低价强行买走;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来时,以为地下埋有珠宝又将所有地板撬开,险些将宅子毁于一旦;解放初政府认为这院落属于“敌产”,曾予以没收,是周恩来从中斡旋,得以返还。最终,1953年,朱启钤将整个院子捐给了国家,离开了居住近20年的家,迁到东四八条,住在他女儿的家里

说到朱启钤的故居,不得不说说“营造学社”,因为,这朱宅建好后,前半部就成为“中国营造学社”办公的地方,朱启钤及其眷属只住在后半部。

1919年朱启钤受民国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委托,以北方代表身份赴上海出席南北议和会议。途经南京时,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这就是被后人称为丁本的《营造法式》。它是中国最早记录建筑规制与技术的书。但丁本经屡次传抄,错漏难免,于是朱启钤便委托版本学家陶湘等人予以校对,结果“时阅七载,稿经十易”,终于1925年发行陶本《营造法式》 。此后,朱启钤就有了建立专门机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打算

《营造法式》经朱启钤发现并出版的时候,梁思成还在美国宾夕法尼大学攻读建筑。1925年当他收到父亲梁启超从中国寄来的陶本《营造法式》并阅读后,萌发了要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的愿望。为此,梁思成付出了一生

1935年朱启钤(1)、梁思成2和刘敦桢3等考察北京天坛修缮工程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下,朱启钤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并任社长。在学社建立后的5年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阚铎等前往全国15个省的220多个县,测绘、调查、拍摄了2000多座建筑。许多名扬海内外的珍贵古建筑,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赵州桥等,都是由中国营造学社首先发现其价值的。学社存续期间,先后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工段营造录》、《元大都宫苑图考》等书刊。正如朱启钤说的那样:“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上,在美术上皆有历劫不磨之价值

更有建筑史专家这样评价:“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从当年朱启钤将付出心血所建的宅院上交国家算起,时间已经飞驰了快60年。60年的风雨把昔日的朱宅变成了现在的大杂院,也许是因为它身居“五路通祥”之地,尽管进入“风烛残年”,可毕竟还是存活着。比起那些不见了踪迹的院落,它还是庆幸的

现在的朱启钤故居大门口
大门墙上的朱启钤故居的牌子
昔日雕梁画柱的走廊已面目全非
故居内的院落
故居内的院落
故居内的院落


.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老榕树 2011-2-9 21:06
如果赵家楼、于谦祠都不能保存性命,那其他的,像四合院、故居等更不在话下了,即便侥幸存在,也会是“面目全非”的。好好的北京城,毁了。
回复 弘远道人 2011-2-9 04:00
赵家楼在一片要求保护声中被拆塌夷为平地,没了!比火烧的结局还惨。
在此往南偏西的于谦祠平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没几处了,罪孽呀!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