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1953年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的命题油画《开国大典》,在董希文的手中诞生了。可谁也不会料到,这幅画一出世便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几经劫难……
《开国大典》是一幅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画面上,毛泽东处于中心位置,他身后第一排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从左至右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再后边,也是为建立共和国呕心沥血的精英们。选取共和国的领袖们齐聚天安门城楼的场景以示建国,是《开国大典》首创,同时,也为它今后的坎坷命运埋下了伏笔。
《开国大典》横空出世,开始迎接它的是满眼的鲜花:毛泽东对《开国大典》情有独钟。他欣赏这幅画是曾情不自禁地赞叹:“是大国,是中国!”还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很大成功。”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它制成年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印数达100多万张,并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至此,《开国大典》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风靡全国。
然而《开国大典》诞生没几年,就开始面临噩运。1954年爆发的“高饶事件”,以高岗被撤销职务、开除出党,他本人自杀身亡而落幕。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去掉了高岗。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被打倒,一夜之间,他的标准像便从公众的眼中消失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让董希文去掉画面上的刘少奇。这个改动就更难了,因为不光是要去掉一个人,还要补上另外一个。此时的董希文已得了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身体很虚弱。但他仍然到博物馆亲自修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
1972年,当时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筹办画展,《开国大典》被列为重点展示,这使两度遭劫的《开国大典》又在劫难逃:有人提出要删掉画里的林伯渠。林伯渠是著名的“苏区五老”之一,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尽管他已于1960年逝世,江青还是要把林伯渠逐出《开国大典》。他们把董希文从干校调回北京,要求他抹掉林伯渠。但董希文癌症已到晚期,根本拿不了画笔,于1973年1月去世。接着,他们就找到靳尚谊。靳尚谊实在不忍再糟蹋原作,就以“怕修改后有损原创整体风格”为由,拒绝在原作上删改。但又不能抗命,便重新复制了没有林伯渠的《开国大典》。原作《开国大典》算是逃过了第三“劫”。
1978年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恢复《开国大典》的原貌。由于原作经历了很大的改动,恢复原貌很难,董希文家人也不同意再改动原作。博物馆便委托靳尚谊修改《开国大典》的复制品。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补画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
1992年1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览,再次展出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旁边放有原作原貌的照片,并附着简短说明:“《开国大典》原作完成于1953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作者在生前对个别的人物形象做过两次修改,同展出1968年作者修改后的原作,故与开国大典真实场面前排出现的人物略有出入。‘文化大革命’后该画由董希文先生的学生按原貌复制,收藏和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特此说明。”
董希文简介
董希文(1914—1973),1939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本科,后去法国留学。1942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临摹壁画3年。1946年徐悲鸿邀请他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的素描及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尤以革命题材、领袖人物的创作最为擅长。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成功创作了水粉画《北平入城式》。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上,他受命画主席台上的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天安门上的第一幅毛泽东画像就是他带领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完成的。董希文还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6位大师之一。
《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