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老榕树 //www.sinovision.net/?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榕树虽老,枝还繁,叶仍茂,还有生机。希望在老朽之前,能为大地增添一点绿意。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3位名人的北京故居(上)

已有 4712 次阅读2010-11-20 18:22 |个人分类:北京拾趣分享到微信

.

一、恭王府

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算得上是名人故居当中最有名的了,也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有着什刹海明珠的美誉。

恭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由中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落。东路的前院正房是多福轩,门前有一个长势甚好的藤萝架,据说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京城极为罕见。花园又名锦翠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地方修建豪华宅邸。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务,抄了他的家。同年正月十八日(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宅子给了庆僖王永璘。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䜣成为这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民国初年,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万大洋把恭王府卖给了教会,后来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将其赎回,用作女生学堂

.

二、纪晓岚故居

纪晓岚故居是一所两进四合院,著名的阅微草堂便位于故居内。故居经历了200余年的风雨沧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址: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据沧洲王敏之先生考证,纪晓岚在这所故宅居住的时间分两个阶段,前期(从11岁到39岁29年,后期48岁至82岁35年,前后共住长达60余年。

纪晓岚故居为清式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的“倒座”。前院内有一架藤萝,相传为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至今仍枝蔓盘绕,绿叶遮天。老舍先生生前常坐在藤萝下的餐桌前,欣赏美景品尝佳味。前院正面为明三陪六的大厅,前山设一门二窗,围以砖雕,后山有门通内院,厅后有廊。厅内横梁上部均有木棂花窗。厅后内院两侧,原有纪晓岚所栽海棠两株,今仅存东侧一株,至今仍枝干粗壮,花发似锦。后院正面即为“阅微草堂”。堂内北面正中设屏风,上悬“阅微草堂旧址”横匾为启功所书。

走进故居的阅微草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列在展柜里的那杆长长的旱烟袋锅。人所共知,纪晓岚吸烟成癖,烟瘾奇大。他的旱烟袋锅是特别订做的,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编纂《四库全书》时,他从槐西老屋走到圆明园,只吸完一半,于是就落下了一个“纪大烟袋”的绰号。

三、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南城的米市胡同43号,即原南海会馆。该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董文恪(董邦达)故第,由在京南海籍的官员筹资买下,后又购入一幢相邻的房舍。至光绪六年(1880年)时,因海南县进京应试举人颇多,又购得南侧宅院,形成了由十三个小院组成的会馆大院。院内“形势安恬,花木竞秀”,环境十分幽雅,其中的“七树堂”,因有七棵古槐而得名,院内的西房便是康有为多次来京时居住的“汗漫舫”。

“汗漫舫”这个名字是康有为起的。由七树堂北望,是老便宜坊那座二层小楼,如同一艘画舫上的楼阁,康有为把南海会馆想像成大海,自己的住房也似一舫,可在海中自由的漂浮。所谓“汗漫”,就是无拘无束、漫无边际的意思。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成为爱国志士荟萃之地。康有为在这里创办过《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文》),并亲自撰稿,宣传变法维新。他还写下了《上皇帝书》等重要文章及大量诗文。

由于历史变迁,如今这里只是普通民居,院内住户杂多,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不知是否由于年代久远地基下沉的缘故,院落低于胡同路面一大截,望去颇有落魄之感。

.
.

四、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在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曹雪芹纪念馆”匾额由傅杰题写。

曹雪芹,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父曹寅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年)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曹雪芹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花费10年功夫写成《红楼梦》80回,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除夕逝世。自18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

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是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
.

五、鲁迅故居

鲁迅博物馆院内的鲁迅故居(原为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1923年底购买的。1924年春天鲁迅亲自设计改建成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写下了《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作品,并且主持编辑了《莽原》、《语丝》等刊物。

步入故居院门,只见青砖灰瓦,朱漆门窗,鲁迅栽种的3株丁香树仍枝繁叶茂。故居的3间南房是藏书兼会客室,屋里放有桌椅、书柜,里边套间还放有床铺。当年这里经常高朋满座,鲁迅在此接待来访的作家和进步青年。“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时,许广平曾同许羡苏一起在此避居。故居的东、西厢房为储藏室和佣人居室。北边的3间正房,东、西两间分别为母亲和朱安的居室,中间堂屋是洗漱和吃饭的地方。堂屋向北接出去的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屋,是鲁迅的写作室兼卧室。北边窗下,用长板凳和木板架起一张单人床,床上放着被褥和枕头。白布枕套上,许广平亲手绣制的花束图案和“卧游”、“安睡”字样依然可见。东边靠墙放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砚台、毛笔、茶杯和一盏煤油灯,墙上挂有鲁迅留日时的老师藤野的照片。

.

.

六、白石故居

跨车胡同13号是齐白石故居。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居于此故居门向东开,是一座有东、西、北屋的院落,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北面的三间屋子,分别是齐白石生前的画室、卧室和饭厅。1937年“七·七”事变后,靠卖画为生的齐白石,在这里闭门谢客,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齐白石在《自述》中说,“那年(1927年冬天,我在跨车胡同15号(13号),买了一所住房。”从此,直到1957年去世,白石老人一直在这里生活,他晚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传世之作都在这所简陋的旧宅里完成。期间,政府为了照顾白石老人,曾经在东城区雨儿胡同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处舒适的新宅居住。但是老人住惯了在跨车胡同家里“天伦之乐”的日子,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予愿搬回跨车胡同老屋,数十年生活计已习惯。儿辈宜善体老人心意。”结果,他在新居只住了短短的几个月就搬了回来

据齐氏后人介绍,1935年,白石老人为了安全,将家中北屋前面的走廊用铁丝装成栅栏。后来,他在题画时,常用“铁屋”二字,表明了老人对这里的深厚感情。1953年,齐白石把铁屋命名为“白石画屋”,用黑地烫金的篆书做成一个匾额,挂在堂前,并且题写长篇跋语,表达了他把这里长期保存下来的殷切希望

据说,院子里原来种有葡萄、凌霄和柳树,夏日浓荫覆盖。北院有一棵大枣树,高出房顶。由北院去南院辟有两个雕花青砖砌成的月亮门,十分古朴雅致。现在,故居几乎被高楼大厦所包围,门外的跨车胡同已基本不存在,出门往北的胡同已被堵死,只剩下南边的一段胡同,而这段胡同里只有故居一个独户

.

.


七、程砚秋故居

位于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的程砚秋故居是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程砚秋从1937年至1958年逝世一直在此居住 

故居正院三间北房原名“御霜簃书斋”(御霜是芙蓉花的别名,又称拒霜)。为两明一暗,明间为书房和练功房,东边为卧室。故居保持原建格局,内部陈设基本保持原状,院内一棵柿子树为程砚秋先生与子女亲手种植,程砚秋生前用过的戏装、剧本、古旧家具、图书和学习生活用具均保存完好。 

他当年买下这房子后,老母亲很是欢喜,特地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答谢朋友。老太太请客人们上席后,却叫程砚秋坐到旁边的一张小桌子上,那里只摆了一盘酱菜、一盘窝头、一碗小米粥。老太太说:“御霜……现在你成了角儿,我让你吃这个,是要你别忘了过去的日子啊!”程砚秋诺诺连声,真的就坐在小桌子边上喝着小米粥啃窝窝头,在座的客人无不感动。

13位名人的北京故居(上)_图1-16

程砚秋(1904—1958),原名艳秋,满族,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自幼家贫卖身学艺,初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根据京剧传统艺术并经王瑶卿先生指点和自身的嗓音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世称“程派”。抗日时期,他罢演舞台,在京郊务农,同时创办功德中学,培养农家子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