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老榕树 //www.sinovision.net/?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榕树虽老,枝还繁,叶仍茂,还有生机。希望在老朽之前,能为大地增添一点绿意。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瞧瞧两岸故宫的镇宫之宝(下)

已有 5178 次阅读2010-10-14 18:01 |个人分类:名城名胜分享到微信

台北故宫十大镇宫之宝

一、毛公鼎

.
.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于清代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器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浑厚而凝重。毛公鼎出土后,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台北故宫典藏并展示。

毛公鼎腹内铸有铭文32行,计499字,为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鼎铭记述了周宣王的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铭文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从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二、散氏盘

.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散氏盘腹部饰夔纹,间以三浮雕兽首,高圈足上饰兽面纹,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曾藏于乾隆内府。散氏盘内底有铭文375字,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还早。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根据张廷济的《清仪阁题跋》等资料,散氏盘在康熙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嘉庆十一年由鹾使额勒布以高价购得,十四年进贡内府。根据考证,十四年乃嘉庆皇帝五十寿辰,当时曾申命臣子不准进献珠玉等物,但书册字画等却准许呈进。由此可知,额勒布进贡散氏盘,是为嘉庆皇帝的生日贺礼。散国位于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被西北方的国家侵占了土地,结果两国议和,戡定国界,散国割地赔偿。这些过程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

.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是颜真卿为自己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而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颜真卿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杀,由于他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四、苏轼《黄州寒食帖》

.

《黄州寒食贴》是苏轼代表作,后有黄庭坚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此外尚有诸名家及清乾隆皇帝题跋。因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先在民间辗转收藏,后被清廷收入内府。到了近代,《寒食帖》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

五、赵干《江行初雪图》

江行初雪图绢本水墨设色,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

.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笔法苍劲流利,景物真实生动。《宣和画谱》评价,他画“楼观、舟船、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  

这幅《江行初雪图》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树木笼雾,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捕鱼,岸上骑驴者却缩瑟前行,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渔人、旅人恰成绝妙对比。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此画一片天籁,意境高雅幽远。

图前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应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历、清乾隆、嘉庆诸印,以及柯九思、吴瑞、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

六、范宽《溪山行旅图》

瞧瞧两岸故宫的镇宫之宝(下)_图1-14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所作,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4厘米。画幅上诗堂处明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本幅上钤“典礼纪察司印”半印、“祚新之印”、“墨农鉴赏”、“御口之印”及乾隆内府诸藏印多方。

裱边上钤“蕉林秘玩”、“观其大略”2印。据此可知,此图在入乾隆内府之前,明洪武年间曾藏于内府,清初曾在耿祚新、梁清标处递藏。《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著录。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

高达两米多的《溪山行旅图》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这幅画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是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至正十年完成,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位居“元四家”之首。
这卷名画在数百年间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画的前段(短段)重新装裱后名为《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经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
.

八、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高6.9厘米,横23厘米,纵16.4厘米,口径 23 厘米,足径 19.3×12.9厘米,重670克,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是北宋宫廷御用瓷器。

汝窑原为民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时期是汝窑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

汝窑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九、汝窑莲花氏碗

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黄色。

汝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的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十、翠玉白菜

瞧瞧两岸故宫的镇宫之宝(下)_图1-19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在翠绿的菜叶上有两只昆虫,体型较大的、伸长著后脚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只的则是蝗虫。

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超人气明星,居国宝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样“全年无休”,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也有大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都回绝。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故宫,就先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不虚此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