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的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合计20座城门,这是最常见的说法。但现如今,严格意义上的北京城门仅存“一对半”:“一对”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半”是德胜门箭楼;角楼只留下内城东南角的箭楼;而城墙,只剩下不足400米。
老北京最爱念叨的“皇城根儿”这会儿确实只剩下“根儿”了。即便是“根儿”其实也越发淡漠,只存在于年纪稍长的一些人的“念想”里、存在于北京的路牌和地名上了。
北京曾经有过和今天仍残存的城门:
内九:东直、西直、朝阳、阜成、德胜、安定、宣武、崇文、正阳
外七:广渠、广安、左安、右安、东便、西便、永定
皇城四:天安、地安、东安、西安
内九门:
1正阳门
元代称丽正门,从离卦中“日月丽乎天”得名,又称前门。明清时,北京城有九门十庙之说,在内城的九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安定门是供奉真武大帝外,其余各门均供奉关帝。每座城门都建一座庙, 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关帝庙,西为观音庙。
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除了皇帝,任何人不得从箭楼的正门进出。皇帝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1915年为了在正阳门(前门)两侧建火车站,雄伟壮观的瓮城被拆除。拆除了瓮城,原来封闭的瓮城变成了开阔的场地,关帝庙和观音庙露出真容,庙的香火更盛。1967年关帝庙、观音庙被拆除,没留下一点痕迹。
2东直门
东直门全景,1901年拍摄。
北京内城九个城门最先修建的是哪座?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可是,北京的老工匠都说东直门是北京的第一座城楼,于是便把第一座城楼称为“样楼”,意思是说它是北京其他城楼的样子。
东直门是位于京城内城东边北侧的一座城门,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较小。元代东直门称崇仁门,通宽31.5米,通深15.3米,通高34米。镇门之宝外有铁塔,内有一座石雕的药王爷像。多走运木料的车。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和闸楼拆除。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台基又于1958年拆除。1965年又将整个东直门城楼拆除。东直门城楼被拆除尤为可惜,这是北京留下来惟一的明成化年间雕梁画栋阁楼式楠木建筑。1965年拆除。
3朝阳门
1900年代朝阳门全景。照片由北向南拍摄,可见面向北的闸楼。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
朝阳门通宽31.35米,通深19.2米,通高32米。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的漕粮,皆由此门入城,存放在朝阳门内的几座大仓库内。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庙里只有神牌而没有神像。1953年拆除城楼,1957年又拆除箭楼。
4崇文门
崇文门全貌,1886年拍摄
元代称文明门,通高35.2米,通宽39.1米,标志是镇海的崇文铁龟。那时北京南郊大兴一带有很多酿酒的作坊,酒车大多由此门进城,所以有个说法:“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囚车”。
在清朝,崇文门外多糟坊,过往一路飘酒香,故有“酒门”的俚称。但当年,不管是富商巨贾还是贩夫走卒,对崇文门之所以熟悉却不在酒,只因这是进京商货的大税关,一年净敛白银数十万两,崇文门的税官,遂成为户部诸税官中有名的“肥缺”。
崇文门还有个俗名“哈德门”。据记载,元代哈达王府建在崇文门内,故崇文门俗称“哈达门”,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哈达”与“哈德”谐音,天长日久,口口相传,哈达门便被演绎成“哈德门”、“哈大门”、“海岱门”等。著名的“哈德门”香烟之名由此而生。1950年拆掉瓮城,1968年全部拆光。
5宣武门
宣武门早期全景
元代称顺城门。通宽32.6米,通深23米,通高33米。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车,也称死门。那会儿墓地都集中在陶然亭一带,送葬的人多走这个门,加上清代的刑场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车也走这儿。1965年拆除。
6阜成门
阜成门全景,1870年拍摄
元代称平则门。通宽31.2米,通深16米,通高31.7米。标志是瓮城墙壁上刻着一朵梅花。西山门头沟产煤,此门距西山最近,故煤车都走此门。因为“煤”与“梅”同音,老年间有“阜城梅花报春暖”一说。1953年拆除瓮城、箭楼台基(箭楼40年代拆除),1965年拆除其城楼。
7西直门
西直门全景(左至右)箭楼、瓮城、闸楼及卷洞、城楼。
西直门原为元大都西城墙之中门,称和义门。西直门通宽32米,通深15.6米,通高32.75米。标志是瓮城里有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皇宫嫌城内的水质不好,于是取用玉泉山的水,因此每天清晨水车多走此门。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为直角,是北京各城门中唯一的正方形瓮城。西直门也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1969年因为修建地铁,将城楼、箭楼、闸楼、瓮城一并拆除。
8德胜门
德胜门,1924年拍
元称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此门多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城墙开始被大规模拆除。直至60年代,因为修建地铁,绝大多数城墙都被拆除了。德胜门箭楼因为在城楼外侧,没有挡着地铁线,所以逃过一劫,侥幸存留下来。
9安定门
安定门箭楼北侧,1915年拍摄
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其箭楼通宽32.5米,通深25米,通高30米。皇帝从此门去地坛祈祷丰年。军队出征也走此门。其他八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关帝庙,唯独此瓮城内建的是真武大帝庙,故真武大帝是此门的镇门之宝。1969年因修地铁被拆除。
外七门:
10广安门
广安门最早的照片,1885年拍摄
明代叫广宁门,又叫彰仪门。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1957年城楼被拆除(40年代已拆除箭楼及瓮城)。
11永定门
永定门全貌,1924年摄
1952年,永定门瓮城已拆,只剩箭楼
永定门是外城中最大的城门,“前有箭楼、中为瓮城、后是城楼”,以雄伟姿态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时期,当初修筑外城是为了国家安定,所以永定门取“长治久安”之意为名。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永定门于1958年被拆除,现存城楼为2004年重建。
12东便门
东便门城楼正面,1920年拍摄
东便门是外城七门之一。外城是修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重城,包内城之南,老北京称外城为冠城,即帽子城。外城城墙的高度、厚度都不如内城,城门的规模也不如内城的城门,而东便门和西便门的规制又是在七城中最小的。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1958年东便门便拆除了。
13广渠门
20年代初的广渠门
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唯一的一座城门,曾称大通门,又称沙窝门。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1930年代鬼子占领时期将箭楼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14左安门
左安门俗称“江擦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1953年,将城楼、城台、箭楼、瓮城全部拆除。
15右安门
右安门,拍摄于1924年
右安门位于外城南城墙的西侧,俗称“南西门”,又称“丰宜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防止异族入侵修筑外城。1564年右安门加筑瓮城,增建箭楼。古时候朝廷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1956年拆除箭楼、城台及瓮城,1958年又将城楼拆除。
16西便门
1924年喜仁龙摄影 城楼上镶嵌着“西便门”匾额
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1952年将城楼、箭楼、瓮城一并拆除。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
17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
18地安门
地安门又成为厚载门,位于皇城北垣中轴线上,明朝时称为“北安门”。它规格同东安门,但体量稍大,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1954年至1956年拆毁。
19东安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的中部,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其规制与西安门、地安门相仿。东安门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房。遗憾的是,在北京众多城门中,唯有东安门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现存的标注“东安门”的照片,其实都是“东安里门”。
明天顺五年(1461年),太监曹吉祥及其从子曹钦谋反纵火烧毁东安门,次年重建。1912年2月27日袁世凯策动兵变,北洋军将东安门放火焚毁。1912年之后在原址新建了东安门。1926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将东安里门一并拆除。此后,玉河先后被填平成为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皇城东墻址建满房屋,成为居民区。
20西安门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城墙偏北,与东安门并不对称。这一点在北京城建讲究左右对称方面实属特例(如图示)。西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从1913年起,因阻碍交通,皇城墙逐渐被拆,以后北洋政府财政紧张,便拆皇城墙变卖,到后来西安门只剩下孤零零的大门了。1950年西安门毁于火灾。
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