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4|
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圣公会在上海原来开办的两所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取名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后来这所学校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办学初期,圣约翰书院设课只有西学、国学和神学,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受美国圣公会到中国来的卜舫济(F. L. Hawks Pott)在该校教习英语。他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使圣约翰成为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8年,卜舫济出任校长,直到1942年退休,对圣约翰的发展影响重大。此后,由沈嗣良接任校长。
从1892年起,圣约翰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到了1896年,学校设有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是沪上唯一的高等学府。1905年,圣约翰书院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正式成为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
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1947年学校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当年能进入圣约翰并不容易:首先,考生英文要好,要经历长达6天的入学考试,每天上午9点至12点,下午1点至4点,其中只有一天的考试用中文,其他都须用英文。其次,经济条件要好,每学期学费200多银元,学费昂贵。每年圣约翰录取人数没有限定,凡是超过及格线的都录取。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也与其他教会大学一样,被拆散并入其他高校。圣约翰的文、理两个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医学院则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又归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该校的医学院。至于圣约翰大学的校园,则给了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即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
几十年来,从圣约翰走出了许多著名的毕业生,如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林语堂、荣毅仁、邹韬奋、張伯苓、刘鸿生、经书平、周有光等等。贝聿铭则是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的。
尽管圣约翰大学的风光不再,但从下面的一组老照片中,还是能重睹其昔日神韵的。
圣约翰的校徽
创办人施约瑟
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此照片刊登于1920年代的杂志。
1897年时的圣约翰书院教师合影。
1929年卜舫济带领该校学生前往北平燕京大学访问,合影于燕园。
学校大门
1905年时的校门
1935年时的圣约翰大学纪念坊正面。
1929年曹家渡民众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建立了这座纪念坊。后来在1955年时被拆除,1992年10月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原处复建了纪念坊。
纪念坊背面
1925-1930年间的圣约翰大学图书馆。
1895年落成的教学楼,为纪念创办人施约瑟,取名“怀施堂”。1951年在校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改名为韬奋楼,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图为早期的“怀施堂”。
1932年的怀施堂。
1932年的“思颜堂”。思颜堂1904年落成,是为纪念圣约翰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
1920年代,圣约翰大学的校友日,许多校友带着家眷前来校园欢聚。
1890年时的圣约翰书院的礼拜堂,它是由美国纽约的克拉克逊女士捐资兴建的,后经重建成为学校的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教堂被拆除,在原址建了图书馆。
礼拜堂内景。
1899年,卜舫济校长与合唱团成员在圣约翰座堂门前。
1917年,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做早操。
1917年,卜舫济在军训官员陪同下视察检阅圣约翰大学的军训队伍。
1925-1930年间圣约翰大学附中的教学楼。
1890年代圣约翰大学的军训。
1917年圣约翰大学附中的童子军身穿制服,在圣约翰大学校园怀施堂前列队集训。
该楼命名为思孟堂,是为纪念教授哲学的孟嘉德。他1904年到校任职。1907年7月29日,他在庐山旅行时因营救一个落水的中国朋友而溺于瀑布。当时的学生为哀悼孟氏,发起捐款建堂。
为防止日军轰炸,网球场摆放的大型木制的美国国旗。
学校的办公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