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原创】伊朗的石油武器管用吗?
当战争乌云在伊朗上空密布的时候,这个试图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一次又一次祭起石油武器的法宝,将威胁制裁它的能源消耗大国,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伊朗的石油武器,对于避免伊朗免遭战火,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把戏不可久玩。伊朗在玩转石油武器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它也有失灵的时候。尤其是当伊朗的核威胁将触及国际社会的安全红线的时候,伊朗的石油武器或许将不再成为考虑关注的重点,国际社会考虑最多的可能是如何彻底解决伊朗的核问题。
从某个角度来说,石油从普遍意义讲是稀缺的,非常稀缺。也就是说,伊朗的石油资源能够成为伊朗手中的武器,它可以凭借石油让能源紧缺的某些西方国家陷入恐慌,但是这种稀缺不意味着欧美稀缺,作为国际能源市场最稳定和付账最靠谱的买方,西方在能源市场的寡头优势极其明显。反观伊朗则不同。西方不但能源供应多元化且充分(沙特就表示了可以替伊朗给欧洲供油),而且承受毁约成本的能力远强于伊朗这个单纯依赖石油出口的地区新贵。换句话说,伊朗的石油武器发挥的作用可能极其有限。
同时石油武器又是一把双刃剑。伊朗在发挥石油武器威力的同时,又大大的伤害了自己,至少一点它会让伊朗的外汇收入像坠落的火箭一样直线下滑,从而使伊朗的国内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虽然伊朗的国内人均收入不菲,但是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民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下,这样做的后果必然导致伊朗国内矛盾加剧,冲突出现,局势动荡,民不聊生。所以石油武器也并不是伊朗可以经常发挥作用的法宝。
据有关资料显示,伊朗是一个产油大国,所产石油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位居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伊朗日均出口原油260万桶,其中约20%输往欧盟国家,主要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而且石油也是伊朗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石油产业可以说是伊朗的经济命脉。从这一点上看,伊朗也没有什么优势。此消彼长,对供需双方都无伤大雅。
形势并没有伊朗估计的那样乐观,伊朗石油部发言人尼克扎德-拉赫巴尔说,伊朗有自己的石油客户,在售油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伊朗将会把石油出售给新客户。其实它的石油也并不是不愁找不到销路。这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当一个国家无视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而要一意孤行的时候,理所当然会受到共同的抵制。伊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地挑战国际社会的耐心,因此它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敌视,因而它的石油武器也必将失去它应有的市场,成为烫手的山芋。
1月23日,饱受衰退之险困扰的欧盟27国,还是通过了禁止进口伊朗石油的禁令。伊朗在这个议题几个回合的争斗中将再一次败下阵来。石油,这个昔日伊朗手中的王牌,今天却成为伊朗最致命的软肋。能源政治的残酷可见一斑。
从长期看,石油出口遇到瓶颈的伊朗,要面对的问题则是能源大国地位的沉沦风险。政治性的禁运石油油,只要达成协议很快就会恢复常态。毕竟欧洲各国要再找供应者也需要支付不菲的成本。但是如果危机变成长期性的敌对,那么欧盟毫无疑问是可以付得起这些成本的。伊拉克在萨达姆统治时期石油出口被限制,最后被挤出石油市场就是一个例证。因此伊朗此举极有可能重蹈利比亚的覆辙。
从中短期来看,伊朗各路高官提出的应对之策都不大切合实际。军方说禁运石油就封锁海峡,结果英美法开来军舰示了次威,告诉伊朗为了这条能源大动脉他们是敢于动武的,伊朗就低了声调。石油公司老总说,禁运石油会促使国际油价飙高进而影响全球复苏,但这里有个悖论,在全球衰退阴影迟迟不退的情况下,国际原油需求本身就在萎缩。而且伊朗的原油此时退出市场,究竟是推高油价还是恢复市场平衡很难下定论。从现实来看,伊朗的预期也没有实现。
伊朗政府高官很幼稚的提出要加强向中印巴(西)等新兴国家供油,这种观点更缺乏常识:新兴国家不一定就是现有秩序的挑战者。在西方国家禁运石油的大背景下,新兴国家如果增加从伊朗进口石油的份额,则意味着在核不扩散问题上改变了现有立场。新兴国家们坚持与伊朗的现有合同可以解释得过去,但为了些便宜石油火中取栗增加份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很显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去与伊朗做这种买卖。
西方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决,除了对伊朗激进的宗教情结充满警惕之外,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军事存在也是重要的原因。据统计,每天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石油达到1700万桶,占世界石油供给的20%,伊朗自核开发以后屡次在海峡军演或威胁关闭海峡,使海湾国家还有西方世界大有如鲠在喉的感觉。因此核问题就成为西方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西方看来,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它们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安全,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迅速加以解决。于是伊朗核问题骤然升级为核危机。
时下当核危机升级的时候,伊朗又一次祭起石油武器这一足以进一步激怒国际社会的法宝,希望迫使西方屈服。媒体报道,伊朗19日宣布禁止向英国和法国出售石油,其实这不过是伊朗在自欺欺人,因为法国不是伊朗石油在欧洲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已于去年第三季度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也就是说,伊朗此举对西方世界的触动并不是太大,很有可能只是对符合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一种并没有多大作用的警告。也就是说这种禁运对伊朗与西方来讲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而现状还在继续维持。
有意思的是,伊朗在发表向英美象征性的禁运石油的前日,高调宣布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和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UNIPEC)已经达成协议,将对华石油出口提高至每日50万桶。媒体报道援引道琼斯通讯社的话说,此协议表明,伊朗之前对华石油出口降低系商业问题,与政治原因无关。根据道琼斯的报道,中伊的这份协议再次表明,中国无意“遵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张的制裁。
很显然这又是伊朗单方面的炒作。中国方面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去冒这个不必要的政治风险,与国际社会产生长期对抗。而事实上,中国也只是按照与伊朗的合同约定,加快了履行的步伐。中国已经有了利比亚的前车之鉴,不可能把自己的经济命运交给前途未卜的伊朗政权去支配。此举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减少损失而已,并不意味着中国支持伊朗拥有和武器的主张。同时国际社会也理解中国并不认同西方国家的做法。因此伊朗的炒作对国际社会的吓阻作用不会产生什么效果。
可以预见,在核问题上,如果伊朗拒不让步,宣布彻底放弃拥有核武器,并且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彻底销毁拥有核武器的设施,那么唯一的后果就是促使西方将选择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通过武力来彻底解决伊朗的核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将是涉及到伊朗生死存亡的问题,伊朗人民如何选择,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扛下去,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证明,光有石油武器那是不管用的,不可能成为拥有核武器的筹码。
【相关阅读】
伊朗石油禁运“拖泥带水”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曹辛 2012-01-19 11:20:35 来源:南方周末
法驻华大使称,对伊朗石油禁运会设置“过渡期”,底线是“使伊朗回到谈判桌上”而不是武力摧毁。如果对伊朗石油禁运,欧洲国家不得不转向沙特进口石油,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相反,禁运后伊朗石油突然供过于求,如果中国继续从伊朗购买石油,成本很可能降低。
世界经济在普遍不景气和恐慌中迎来了2012年,但又一个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不明朗的因素会在本月出现——这就是欧美对世界第二大石油供应国伊朗的石油禁运。
本月23日,欧盟将开会决定对伊朗石油禁运的细节;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盖特纳又连续出访中、日两个能源大国,试图说服这两个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参与禁运。
然而,观察这段时间世界围绕对伊朗石油禁运的博弈,不禁令人想起“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中国成语。
经济不景气,还能掐断经济血管吗?
从大的环境上说,此次石油禁运的时机似乎总有那么点不对劲。因为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却选择了作为实体经济血液的石油作为突破口来制裁。
在欧洲,主张对伊朗实行石油禁运最坚决的是法国。
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本月底即将出台禁运计划,会附带前提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禁运)一定会有一个过渡期,不会马上执行,已经签好的供油协议,在过渡期不受到影响,必须执行完毕才能实行禁运。”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伊朗欠一些欧洲国家的债务长期以来是用石油偿还的,白林介绍的“过渡期”原则,很可能也适用于这部分债务合约,否则伊朗借口赖账怎么办?
白林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解决伊朗问题的目的不是动武,不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打伊朗等于“打自己的经济”,而是使伊朗回到谈判桌上来,解决其核问题。据她介绍,欧盟外交事务专员阿什顿女士也给伊朗政府写信,劝说其放弃核计划,并“正在等待答复”。
白林大使一再声称:不少(对伊朗能源高度依赖的)原先立场犹豫的欧洲国家正在改变态度。她暗示:本月底欧洲会就石油禁运一事达成一致。但显然,这种一致无疑是建立在两个前提——设置“过渡期”的前提条件,和“使伊朗回到谈判桌上”而非武力摧毁的底线——之上的,这给外界的印象是:受客观现实所限,制裁显得拖泥带水。
一些相关国家的态度似乎也在加深这种印象。
另一个重要欧洲大国德国的立场也在纠结中。德国外交部2012年1月17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前关于德国同意石油禁运,但反对对伊朗央行进行制裁的报道是不确切的,德国“正在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包括针对伊朗央行和私人银行的可能采取的措施”。
德国外交部官员进一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要是大家都同意制裁伊朗央行,德国不会阻拦。但当南方周末记者追问:“要是最后决议不含制裁伊朗央行内容,德国是否也会同意?”答案是:“也同意,都行。”
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则对禁运更有保留。
日本在盖特纳访问之后,一方面表示支持禁运,另一方面内阁官房长官、财务大臣甚至首相都公开对完全禁运伊朗石油对本国经济的影响表示担心,对禁运并不是毫无保留地给予支持。
韩国知识经济部部长公开表示:目前断言韩国是否会削减来自伊朗的石油进口“还为时过早”。
印度一位内阁部长表示:将继续采购伊朗石油,不受美国制裁影响。
而标准普尔13日对欧洲九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又在进一步重创全球市场信心。在这种动荡的背景下,现在是合适的制裁时机吗?对美国来说可能无所谓,因为它的石油可以自给自足,对世界其他地方呢?
中国如何动作?
白林女士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特别强调:我们不希望在禁运时其它国家加大对伊朗石油的进口。在她说的“其它国家”里,中国无疑特别重要,中国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事关此次禁运的成败。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2011年上半年从伊朗进口的原油数量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50%,达到了1350万吨,平均每天约50万桶。这就可以解释日前美国总统特使盖特纳为什么来中国劝说中国不要进口伊朗石油了。
中国外交部的能源战略专家夏义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主张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反对会影响伊朗人民生活的制裁;同时对中国来说,伊朗这个石油供应地决不能丢。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实现石油来源多元化。夏义善说:温家宝总理此次访问沙特,双方建立紧密的能源合作关系,就是服务于能源产地多样化这个目标的。据介绍,此次访问,沙特已经同意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而中石油也投资百亿美元,和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在当地建合资炼油厂。
根据长期从事中国能源外交的夏义善的理解,中国当下还是倾向于两边做工作。一方面以某种方式给伊朗传递一个信息:这样闹下去对谁都不好。另一方面,对美国要求中国不再进口伊朗石油的诉求,可以给点姿态,但是根本上讲,中国客观上是不可能放弃伊朗这样大的能源产地的。
《华尔街日报》报道:本月份中国从伊朗的石油进口减少了一半,该报认为这是中国被美国成功说服、一同加入对伊朗制裁的结果。可是他们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从某一国家进口能源,从来就是有的月份多一些、有的月份少一些的,这样判断依据不足。
甚至在伊朗是否在搞核武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理解。
白林大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伊朗没有核电站,搞浓缩铀只能是发展核武器。据介绍,核燃料是俄罗斯提供的。
但是夏义善却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伊朗在搞核武器,说已经搞成了就更不靠谱了,“因为搞成核武器,是要有一定时间的”。
中美外交渠道的消息源说:美国实际上也不相信伊朗在搞核武器,至少现阶段还没把伊朗那点核当回事。美国同样不相信伊朗要打仗,而美国在当前经济困局下实际上也不想、不准备和伊朗开打。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指责美国在搞“战争边缘”政策的原因了。
欧美吃亏,中国得益?
白林女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一种替代,一旦禁运开始,沙特将作为替代伊朗向欧洲供应石油的主要国家之一。
无独有偶的是,作为一种准备,中国以及世界其他石油消耗大国也选择了沙特作为禁运实施后替代伊朗的主要供油国之一。
但是问题就出现了:沙特有没有这样大的供油能力来完全填补伊朗留下的份额?沙特政府几天前向来访的美国官员表态说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市场对此抱审慎的态度。这有可能导致全球油价上涨。
还有一个问题:禁运实施后沙特代替伊朗供给的石油价格和原来伊朗提供的还是一样吗?
一位欧洲大国驻华外交官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了这样一种情景:因为要填补伊朗留下的市场空额,沙特就需要大大增加每天的原油产量,加上逐利的本性,沙特一定会提价,于是,凡是从伊朗转向沙特获得石油供应的国家,就存在进口成本上升的问题;相反,中国继续从伊朗获得石油,而伊朗因为突然存在一个供过于求的问题,按照商业惯例,应该打折销售,于是中国获益。
退一步讲,即便沙特“讲政治”,顾全制裁伊朗的“大局”,按照和原来伊朗一样的价格销售给参与禁运的国家,中国还是得了便宜。于是这场禁运的结局按这位外交官的意思就是:欧美吃亏,中国得益。
会这样吗?还真不好说。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