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第一章 走出大邑,魂系故土
我?李家的祖辈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到四川的。最初住在洪雅县,后全家迁到大邑县安仁镇定居,在此世代务农。先辈的遗风是:为人处世,敦崇仁义,安守纯良,恢宏光绪,尊重伦常,树立修身、齐家、爱国之?念。
大邑县安仁镇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二十世纪初,它仍旧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平衡。虽然它和成都之间仅靠一?泥巴路联系着交通,但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的信息,仍通咿各种渠道传到这里。不少立志上进的年青人陆续走出大邑,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求发展。父亲的族叔李先春(我叫他幺爷爷),是我们李家第一个到成都求学的人。他毕业于成都甲等工?学堂化工科,先后在大邑、乐山、仁寿等地担任盐场场长和知县、知事等职。李先春的发展,让李氏家族看到一条新出路,一条追求上进、摆脱贫穷之路。
1910年代末,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乡间小路上走着一个身着自制粗布衣服的青年,穿草鞋的赤脚又红又肿。他就是我的父亲李光普(李万华),李家又一个外出谋求发展的青年。此时,他已是四川省高级工业专科学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寒假快完,正去成都上学。从安仁镇到成都,起早?黑要走一整天,他无心欣兖周围优美的田园风光,只顾埋头赶路。
我的爷爷是安仁镇的普通农民,因为会些中医,在这穷乡僻壤被大家尊称为李太医,而他的名字反倒被人遗忘了。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穷,他省吃简用、精打细算,让三?儿子从小上私塾。即使孩子们长大一点,必须参加田间劳作和打草喂猪,祖父仍要求他们劳作之余,致力于学习。所以兄弟三人练得一手好字,虽不能砧满腹经伦,也可谓熟读诗书,懂得中国的传统道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受族弟李先春的影响,爷爷深知外面的世界才精彩,所以当父亲刚刚长大,即以他绵薄的财力,送父亲到成都求学。读书期间,父亲过着清苦的生活,爷爷给他的生活费,仅够勉强糊口。
一年夏天,父亲染上虐疾,无钱医治只好回家。一路上,寒热不断折磨他,一会儿冷得全身发抖,滚倒在路边;一会儿又热得大汗淋漓、衣衫湿透。中午,在一阵寒?发作之后,他口渴难忍,几乎昏倒在路上。当他靠着路边的树干喘息时,发现钥匙串上?有一个小渑,隗快取下来换了一碗稀饭,还要了些水喝,才又勉强拖着沉重的步伐上路。半夜,他终于精疲力竭、昏昏沉沉地走回安仁镇,敲响了自己的家门。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父亲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历任大邑县实业局技士、局长。
父亲十八岁到成都读书前夕,按照旧俗由爷爷包办娶了个比他大的农村小脚姑娘,并育有二子一女:大姐李洁芳、大哥李国康、三哥李国宁(建政前病逝)。
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文辉,1916年从保定军事学校毕业后回四川,经过十年苦心经营,掌握了一支武装力量,并于1926年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长。当时的刘文辉雄心勃勃,为实现当四川王的美梦,正多方罗织人才。这年,父亲经刘文辉大哥刘文渊引荐,到二十四军邦办所任二等军需。父亲为人诚挚,工作兢兢业业、任?任怨;任金柜科长仅一年,二十四军的财政收入就增加百分之二十,显露出了他过人的才华,因而深得刘文辉赏识。
1932年“二刘之战”爆发。刘文辉以四川省省主席的身份,凭借?据四川四分之三的地盘,及十二万兵褚,与仅有十万兵马的族侄刘湘交战,呃是四川军阀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场战争。刘文辉年轻气盛,一?咄咄逼人,树敌过多;甚至不惜屡屡“犯上”而多次激怒蒋介石。刘湘则老谋深算,联合被刘文辉得罪的四川大小军阀,并得到蒋介石支持,最终将刘文辉打得一?涂地。到停战时刘文辉手中已不足两万残兵,并不得不退守雅安、荥经一带。那时,从前自称?刘文辉忠心耿耿的人都纷纷掉头而去,父亲仍拎着财务文件箱,紧随刘文辉,把二十四军的财政管理得井井有条。几年间父亲由一个低级的二等军需,不断晋升,任会?主任、金柜科樘、经理处长,1936年升任二十四军驻成都办事处主任。
1935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父亲任建省委员会委员。但几年过去,西康建省只是停留蒋介石的口头许诺上。抗战初期,蒋介石想乘迁都重庆之机结束西南各省多年来的半独立状况,逐渐将中央势力深入四川。父亲亦借此机会,为西康建省频频奔走于四川政要和中央官员之间。
1938年,?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病逝汉口,蒋介石始同意西康正式建省。他本来打算让亲信张群接掌四川大权,从而把四川见入他的直接控制之下,却遭到四川各路军阀的强烈反对。无奈,蒋介石只好于1941年亲自兼任四川省主席,由行辕主任僖国光任省府秘书长,代行省主席职务。?群为了当上四川省主席,进一步拉拢川康实力派人物,在他组织的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川康兴业公司和开发川康的各种活动中,均与父亲咿从甚密。父亲这段时间也特别活跃,以他的聪明才智、真诚和热情结交了很多地方和中央的朋友。
西康建省之初,父亲穿梭於西昌、康定、成都、重庆之间,施展他的外交才干,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不辞辛?地为初建的西康省争取到财政、军事、政治各方面的支持,还为刘文辉处理了很多民族之间和雅属(雅安地区)、康属(康定藏族地区)、?属(凉山彝族地区)之间的?题。后?又长期住在西昌,作为财政厅长兼?属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开发和建设大小凉山地区(现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做了很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他还在西康开银行、办公司、兴实业、建电厂,使西康经济开始有了起色。特别是他为人宽厚、态度平易,每与人交谈,总让人感受到他的亲切与和善,而处理问题又很有主见,平易中带着刚毅,和善中透着严格,很受大家的拥戴。
在西康省漫长的筹建过程中,父亲展现了他过人的才华,以及他对二十四军的强烈责任心;所以刘文辉很信任他,决定把西康省的命脉――财政大权交给父亲掌管。
父亲打算邀?族叔李先春到西康任职。李先春以“公”、“忠”、“廉”、“勇”为立身处世之根本,事业心很强,又有能力和经验,是父亲最敬重和最信赖的人。唯一让父亲有些拿不定主意的是,李先春已经五十七岁,怎忍心让这样一个老人离开熟悉的、祖辈生活的家园去到偏僻、边远而生活非常艰苦的康定。
李先春听了父亲的想法,於1936年随刘文辉去了一趟康定。?波涛汹涌的折多河映入眼帘,他立即意识到水力正是西康最宝贵的资源,他为这自然赐予的财富感慨万千,于是下了为振兴工业修建电厂、电化西康的决心。创业的激情使李先春心潮澎湃,他勇敢地接受了生活的挑战。
后来,就西康省人事问题,刘文辉这样恳切地讲过:“任财政厅厅长之人,须既长于理财,又廉洁自持。光普为我管理财政,成效卓著,拟由他出任。但考虑到很多重要的事有待光普去作,他不可能长期驻厅,需要一?代他驻厅之人。为此,财政厅增设会办一职,拟请李先春担任。”
就这样,西康建省时,父亲和幺爷爷李先春联袂坐镇财政厅,执掌西康财政大权。
西康建省伊始,刚成立不久的财政厅面临重重困难。但李先春一心要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干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业,毫不犹豫地举家迁往边远高寒、贫穷落后、交通险阻的康定,在康属汉藏杂居地区(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为发展当地经济与社会事业尽了最大的努力。
二爸李育滋从二十四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曾任排长、盐务查验局局樘等职。1940年,因祖母的坟墓被崇州市(原崇庆县)恶霸黄鳌抄掉,父亲恳请二爸辞官回家,支撑门户。于是二爸便回到大邑县安仁镇,为李家谨守后方,并致力于为家乡的发展出力。他不爱夸夸其谈,态度严肃,善思而不苟言笑,常让人有望而生畏的感觉;他思维敏捷,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冷静而机智;他还是个非常善良的人,远近亲戚和乡邻只要有困难,他都乐於救济。安仁不少乡亲得益于他的帮助,他也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因为二爸不爱讲话,一脸严肃,我们晚辈都怕他,记得有一次我正一边跳一边唱着:“二爸,二爸,猪二爸。”抬头一看,二爸正站在我面前,吓得我目瞪口呆,满以为大祸就要临头,二爸却笑着摸摸我的头,一点也不生气。
从西康建省开始,李氏家族就分居于三地,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彼此关心、相互支持,虽然每个人都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却又同心同德,为川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家乡大邑县安仁镇。
离安仁镇七、八里地,有一所这里唯一的、办在寺院里的官学(区别于私塾的现代学校)“光相寺小学”,它培养了不少学生,李家的孩子大多在这里读过书。但因为没有正规教室,孩子们都在庙宇的大殿上课,那里仍保存着一些奇形怪状的佛像,孩子?总有些害怕;而且仅仅一所小学,已经无力为安仁镇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三十年代末,李先春离家远去康定时,仍挂念着安仁孩子读书的问题,建议李家再建一所小学。果然,不久之后,就由李光普出资,李育滋主持,创建了安仁镇“春花小学”。学校由父亲的族弟李万树取名,他采用李先春的“春”和李万华的“华”(古文“华”与“花”相通)作为校名。学校建在李育滋的公馆后面,共有四间教室、两间文体用品房、一间礼堂和两间办公室,还有操场。这是安仁镇的第二所官学,也是安仁镇第一所有正规校舍的现代学校。最初只有一、二年级,后又增设三、四年级,共有学生一百多人。每天早上,学生们须在总理(?中山)遗像前由老师教读总理遗嘱,曾在这里学习过的学生,有人至今尚能背诵些许。
虽然自己家办了小学,李育滋对“光相寺小学”仍十分关心,这所学校资金困难,没有设备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他特地从成都购回一台很好的风琴送过去,从此光相寺里就经常飘荡着孩子们欢快的歌声。
民国初年,川西平原连年干旱,很多地方常年严重缺水,河沟经常?涸,种庄稼全靠老天爷给的一点点雨水。安仁镇周围地区平?仅靠桤木河作灌溉之用,但该河水源不足,流程又樘,经常缺水,故呃一带有“干江坝”之称。急需灌溉时,农民们顶着炎炎烈日,或两人脚踏水?日夜不休,或一人用工具戽水?夜不停,尚不能解决切稼之需。当时民间常说:“有女不嫁桤木河,脑壳就象抱鸡婆。”(意思是忙得连梳头的时间都没有)就是那时川西农民生活的侧影。据此,刘文渊提议在崇庆县开一?河渠,引西河水灌溉缺水地区。这一提议得到乡人的热烈响应。
1931年夏,由刘文渊主持,上万乡民人手一锄,人山人海拥到崇庆县西河桃子湃开凿起水,一日即成。后来由五十一个士绅慷慨解囊集资,渠道加宽到一丈二。取名“万成堰”,以硷念上万农民付出的努力。西河水被引入渠内,灌溉安仁、唐场直至新津一?十余万亩土地,从此,这里成了水网交织的产粮之乡,名符其实的天府之国。1942年,“万成堰”纪念碑在安仁镇落成,碑上镌刻着为修造堰渠慷慨捐款的五十一名乡绅的名字,李光普列第一,李育滋列第四,李章甫(李先春)列第十四(这五十一人中,只有父亲李光普在安仁镇没有田产)。2008年,纪念碑在安仁镇重新耸立,人民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永远不忘他们的贡献。
1945年,安仁镇还没有电灯,晚上到处一片漆黑,有钱人家也只能靠荧荧油灯照明。那时,刘文彩正筹办文彩中学,李育滋也参与了筹款。万事俱备时,却欠东风,刘文彩为学校没有供电设备发愁。李育滋知道后立即向康定的李先春求援,正好李先春修建的升航水电厂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就把一台乃飞厂(LifeCo)造的立轴轴流式水轮机及3相230伏25千伏安同步交流发电机不远千里运到安仁镇,电机暂放于刘湘家,交由李育滋赠给文彩中学,文彩中学也得以顺利开学。这是安仁镇开办的第一所中学,李育滋因此担任了这所中学的副董事长。这部发?机一直为文彩中学师生输送光明,直至60年代。
1947年6月30日起,成都连续发生大暴雨,暴雨迅速汇成特大洪水,给成都平原造成巨大灾难。暴雨波及川西十四个县,大邑县安仁镇亦在其中,农弯、江林、何林一带均被淹没,房舍和即?收获的谷子都泡了?。当时一些有名的军阀屯积居奇,哄抬粮价,企图利用水灾牟利。还?得父母曾带着嘲笑的口吻说:“看?大水不赏他们的脸,把他们屯积的米冲了出来。现在不但赚不到钱,还丢了脸。”
二爸李育滋和父亲商量,兄弟俩一致决定打开自己家的粮仓放粮赈灾,无偿发给每户受灾人家两斗粮食(每斗合四十四斤),以解乡亲们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