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6|||
上海犹太人总会(英语:Jewish Club),是一栋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22号的府邸式历史建筑。原为上海巨商、著名爱国人士叶澄衷之子叶贻铨的私宅,后成为上海犹太人总会。1994年,犹太人总会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建筑为春兰集团旗下春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总部。
叶贻铨是当时上海的一名富商,曾在江湾五角场创办“江湾跑马厅”,并打算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722号,即该址,建造一所“全国体育会和赛马总会俱乐部”。但租界工部局洋人,以建筑高度超过上海跑马厅为由,横加阻拦,故只是造了2层而停建[1]。抗日战争开始后,因江湾跑马场被炸毁,叶家一时资本匮缺,故将该栋洋房卖给了犹太商人。犹太人将其作为犹太总会使用。1949年后,犹太人总会先后被用作上海市政协办公楼和上海市联谊俱乐部。
犹太总会的建筑,为典型的仿欧洲文艺复兴式风格,砖混结构,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对称均衡。主入口有双柱拱券门廊,地坪用汉白玉和黑色大理石拼花,两翼楼层墙面后退,下端为塔什干式券柱廊,上层为大阳台,用汰石子花瓶栏杆作装饰。
建筑立面底层以假石饰面,二层清水红砖墙,四坡红色平瓦屋顶;进户门廊带有小型古典柱式支撑,门厅中央有弧形雕饰。楼层内设置有装修华丽的弹簧地板舞厅。内部装修采用柚木护墙板墙裙,底层走道采用哥特式平顶,彩色镶嵌玻璃。
沙美大楼原名沙美银行大楼,建于1918年,位于外滩附近的滇池路黄金地段,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先后作为沙美洋行、上海信托,后亦曾作为居民住宅,企业办公等用途。
沙美大楼由著名设计商—英商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 Co.ltd)设计,是一幢较典型的新文艺复兴主义风格的古典欧式建筑。大楼保留了外滩建筑的特色,空间开敞, 大楼的塔楼、门眉等多处采用了巴洛克式的多曲线雕刻,使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和庄重。
它是一幢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古典三段式,中部外凸,主入口券式门洞,两侧饰塔司干柱。二层以上后退形成阳台,设石柱栏杆,三四层外凸阳台为纹饰简约优美的铸铁栏杆。窗间墙均有壁柱,加上笔直的横向嵌纹。
整个立面形象丰富、装饰精美庄重。大楼局部具有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细部特征,南面主入口外凸加高,以科林斯柱支撑,上饰三角形的山花涡卷,显出豪华气派,一层较高,阳台出挑,其下有涡卷装饰,阳台栏杆为铸铁,纹饰简洁精美,窗间墙有壁柱,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
钢筋混凝土柱在底层的入口、大厅、南面(沿北京东路)、东面(沿四川中路)为圆柱,其余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二层以上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内、外墙体厚后为一砖和一砖半,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
四川中路175号,福州路口,三井物产。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上海支店。总行设在东京。1876年开设上海三井洋行,行址在四川路185号。三井洋行为三井财团有关企业的代理商,和三菱洋行等一起垄断对中国的贸易,操纵轮船运输和保险业务,还曾出于政治目的对北洋政府提供借款。在上海投资上海纺纱有限公司、三泰纺纱有限公司及云龙轧花厂等,还在浦东起造栈房贮存煤炭、什货,码头等。抗战胜利后,企业财产为国民党政府接收。
四川中路175号,福州路口。建于1903年,原物业曾是日本三井物产公司(MitsuiBussan Kalsha Co.,Ltd)在华的分支机构,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砖混结构建筑。
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体的和谐、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之上。
设计者平野勇造(YokohamaHirano)。是上海近代著名的日裔建筑师。 该楼是上海市级重点保护建筑,其设计风格与外滩万国建筑一脉相承,面积共7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底层500多平方米。室内5米的楼高和沿街的7扇高窗气派非凡。
从第三层开始层层内收,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性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让它空着。它给人以朴实大方、简洁和谐的感觉。窗与窗之间有精美雕塑,三层窗顶上还有山花,在底层的门和窗框上还有羊头装饰,外观简洁精致。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560号,即吴淞路与武进路的东北转角处。该建筑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于1867年初建,1915年改建为今日规模。救火会由三层砖木结构的专用房屋和高36米的瞭望台组成。
租界时期,虹口救火会主要负责公共租界北区的大部分消防任务,是上海乃至中国设置的第二座现代消防站,现今该救火会为虹口消防中队营区。
虹口救火会主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负责设计建造,于1915年动工,两年后完工启用。建筑总体占地26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
主立面以文艺复兴风格为主,呈弧形向内凹进,以便在路口转角留有空地,方便平时的机车维护和进出。建筑外墙底层和阳台用仿石形结构,其余部分外立面采用清水红砖贴面。
在建筑的最内侧则为1888年所见的消防瞭望塔,塔高36米,呈正方形,最顶部有六角形为瞭望人员使用。在大气透明度高的时候,瞭望半径可达五公里。营房的东北侧为消防人员平时训练的空地,内设有一座高五层的训练塔楼。
救火会中间出入口设消防车进出的大门四座,门上二层至三层为连通的长阳台,长阳台内和两侧为消防官兵居住、办公用房。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