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邓小平科教兴国理论思想
世纪伟人邓小平科教兴国中心思想是重视人生观教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大家知道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科教兴国是复兴中华不可动摇的战略抉择。随着“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教兴国实践也已进入关键时期。继续推进科教发展,深化科教兴国战略,是当今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再到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颁行“科教兴国战略”,牵引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战略终于使中赶上健步前进的世纪快车。而在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强国之路的过程中,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无疑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所以,深入研究、准确理解并全面实践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邓小平的科教兴国理论
邓小平以其超人的壑智和非凡的胆识,科学剖析各大强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济教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必须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要依靠科教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长期困扰中国党和人民的科教地位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科技观,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在1952年,他就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在这方面的投资就叫基本建设投资。”这表明他对科研乃至对科技功能的深刻认同,已经蕴含了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他明确指出:“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要走这个道路。”“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二是“科学技术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77年,他主动提出分管科教,指出:“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手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大量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十年后的1988年,他总结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的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并强调:“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上述三个层面紧密衔接,共同构成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完整思想体系。确立了科技在社会上的应有的地位,为实践科教兴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是关键
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教育进步与经济发展呈高度正相关的事实,引起邓小平的深沉思索。他从教育与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等我重关系上科学分析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步形成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路。既然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教着手,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力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这就要抓教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他认为正是从战略高度考虑,“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那种“只抓经济,不抓教育”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他指示:“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总之,“现在要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技,要从现在的娃娃抓起,因为将来管理的是他们。”根据邓小平这个战略思想,因为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不仅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推动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更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三、邓小平的科教作用论点
科教的地位决定了科教的作用。邓小平深入考察了现代科教在人类发展史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的巨大作用,深刻总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利用科教方面的经验教训,精辟地论述了新时期科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作用。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崭新论断。
四、邓小平论科技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邓小平从科技是生产力乃至“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出发,一贯强调科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必须选好着力点。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通过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经济的全面振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五、邓小平论教育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把科技和教育放在国民经济发避孕药和社会全面进步同等重要地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而重视科技必然意味着要重视教育。这不仅是因为教育和科技密不可分,更因为教育是科技事业的基础,也是四化建设的基础。教育的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人才荟萃、资料齐全、设备先进、机构完整、协作方便等原因,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具有进行科研的独特条件。邓小平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
二是教育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教育的天职是培养人,培养科技人才是教育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讲“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教育正是通过推出科技成果和培养科技人才展现其强大的“科技功能”的。所以,科技离开教育这一基础,就是无本之木,就是无源之水,就会后继无人。
三是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育社会人才的基础。“四化”大业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社会各类人才的涌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而“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知识,有人才。”也就是说,这里的“人”更包括各级各类社会人才。只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国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邓小平指出:“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期更显出人才的巨大作用。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因为“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这是“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乃至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全党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邓小平的科教方向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邓小平始终以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并思考着中国科教的未来发展走向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科教迅猛发展的态势,逐渐使其发展高科技和“三个面向”的科教发展方向观形成,成为其科教兴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技发展要着眼于高科技
1988年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技术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跟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也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困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教育要立足于“三个面向”的思想
作为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事业,教育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应对世界科教发展的新形势,才能担当直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经过审慎观察和深思熟虑,邓小平用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炼措辞为中国教育发展规划了战略航向。1983年,他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针对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要求,即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要能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要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尽职尽责。
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因此,包括教育在内的其它行业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全国党政军民”要“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要把四个现代化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教育必须与教育、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四化”建设培养足量的合格人才,全面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适时更新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育发展,努力完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教育面向未来,科学规划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很大意义上是通过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显现的。“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邓小平特别指出:“我们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由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将迅速升级换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超前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造就足够数量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使教育真正在科教兴国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七、邓小平的科教发展观点
正确的科教战略最终要通过科教的具体发展来体现,教育也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作用,真正实践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为此,邓小平极为关注科教的实际发展问题,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和加强科教事业,尤其是要加强科教领导,优化科教管理,通过各方面的齐心协力促进科教的发展。
(一)加强科教领导,支持科教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各项建设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十月革命以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二)不断改革科教体制,优化科教管理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科教体制日渐显出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协调性”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不兼容性”。这主要表现在科教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不利于科教人才及其成果高效地服务于四化建设,影响了科教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此,邓小平力倡全面改革,振兴科教事业。他指出:为“加快实现四个两经的步伐”,“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必须进行“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
其次,必须优化科教队伍管理使用机制。“把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好”是最难的一条,所以,“怎样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使用起来,并且使用得当,是个很大的问题。”“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为此他提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招聘也是个办法。”“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过去那种对待人才“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窝工浪费”的“管理形式不行”,今后要“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科研机构要出成果、出人才,教育战线也应该这样。中小学教师中也有人才,好的教师就是人才。”
作者:福州二中 张祖仁
邮编: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