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福建收藏家张祖仁说寿山石寿山石五颜六色,玲珑剔透,色彩斑斓,具有观赏价值
寿山石是大自然的造化,天生丽质,天然成画,天斌神韵,寿山石的意境千姿百态,形神兼备,寿山石历经千万年的雨水冲刷,摩擦滚动、搬运,使石头奇形怪状,又给雕刻的加工创造,鬼斧神工,令人称绝,寿山石的开采历经1000多年的历史,但传奇色彩,令人赞绝。寿山石有着奇妙的纹理和丰富的色彩,艺人巧妙地无穷无尽的图案,雕刻出日月山川,人文景物,花鸟虫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寿山石制作工序,相石——拟稿——修改——扩坯、雕刻——修光,雕刻师的造化之功,雕刻出景物之神韵,令人叹为观止。寿山石五颜六色,玲珑剔透,色彩斑斓,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均能赏心悦目,使人观后能从美景、艺术、科学、历史、人物等方面去寻思,探索其意味和诗韵。寿山石有奇石、玩石、供石、赏石、珍石、名目繁荣,但寿山石的灵性在于自然美,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给人们带来美感,舒适,联想,快慰,激情,欲望”。 寿山石雕刻十二生肖,有龙、蛇、牛、兔、猴、马、狗、鸡、羊、鼠、猪、虎等,惟妙惟肖,那些“千山万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都是工艺师的杰出制作。山峰、江河、大海都成为工艺师的创作源泉,圆雕、空雕、浮雕、 雕、雕纽、高浮雕、透雕,这都是福州寿山石传统刀法和技艺,石雕艺人充分利用寿山石的天然色彩,精心设计,因色取巧,雕刻成各种人物、山水、动物、花果、文具、花瓶、烟具尤其是印章,印在书画成为上品,且久不黯色,一幅珍贵的书画,没有印章是不值钱的。寿山石中的田黄石,盖世无双,称霸石界,它色泽如黄油,质地体竣,有美似玉,细润透明,且含若隐若现萝卜纹理色,成为当代,文人墨客所宠爱,“一两田黄,七两金”,田黄实属少见,难以估价,真是黄金有价,田黄无价。
张祖仁说 寿山石是一种文化现象,爱石、玩石是人类社会中传统美德的延续,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采用玉石制造出玉刀、玉斧、玉环、玉琮、玉佩、玉壁、玉圭、玉璋、如意等礼器,以及人物、鸟兽、生鱼形象的装饰品,从那时起,人类爱石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数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寿山石的兴趣越来越浓,从过去的皇帝、皇后、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到官宦人家,发展到寻常百姓人家,从福州的寿山影响到世界各地,现在寿山石形成一种寿山石文化,寿山石文化具有东方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收藏寿山石,确实是一种高尚的乐趣,深受人们的喜欢,收藏寿山石其乐无穷,美不胜收。
在福州寿山出产一种晶莹温腻、五彩斑斓的(灵石),并以其寿山石雕刻大师的工艺,而独绝天下、名扬中外。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春天雕)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元代豪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张祖仁说福州寿山石是福州历史文化的瑰宝,因为福州寿山石据史料记载,在清代有过繁荣的历史,当时寿山石题材主要以花鸟虫鱼、仕女菩萨、山水亭台楼阁等,花纹图样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茶花、桃花、茉莉花等,福州寿山石在40年代至60年代名扬海内外,出口世界各地,受到欢迎。福州历代寿山石艺术成就卓著,名家辈出,富有地方特色民间绘画艺术,画面短小精焊,栩栩如生,绚丽多姿,我市著名寿山石雕刻家陈敬祥以雕刻“求偶鸡”名扬海内外。现在福州从事寿山石雕刻近千人,此外,香港、台湾、澳门还有许多人从事寿山石创作。张祖仁收藏了二百多件寿山石,有民国到现代的寿山石,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摆满了整个卧室和客厅,可以说寿山石是“老福州”的缩影,题材有山川胜景、古迹、人物、花鸟、虫鱼、亭台楼阁,无所不有。具有丰富的福州文化艺术,历史积淀丰厚,特别是他收藏一本24幅的《福州寿山石样本》,可以说是精品总汇,是福州民间艺人传承的名家之作,现代寿山石,做工精细,花时间,销路好,福州有很多人从事寿山石创作。因此寿山石工艺出现繁荣景象,独特的寿山石技艺名扬海内外。因此笔者建议应积极推广福州寿山石的研究和创作,寿山石可以称是福州工艺的“老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失传将有愧于具有文明昌盛的福州历史,有愧于先人。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给寿山石研究创作以一席之地,增强爱国爱乡之情,为促进福州先进历史文化,开拓“老福州”的知名产品,如软木画、雨伞、脱胎、寿山石、漆画等做贡献,弘扬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谱写福州寿山石雕刻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 福州二中 张静 邮编: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