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福州民俗收藏家张祖仁论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张祖仁说福州人的过年文化十分有趣,比如有:放鞭炮、祭祖、吃年糕、吃线面、吃太平燕、串门、赏花灯、猜灯谜,一家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大家都做年糕,亲朋好友互相赠送,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张祖仁说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福州过年禁忌,讲禁忌是群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这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图吉利。每逢过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这种图吉利、讲禁忌就更加突出了。就福州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初一不扫地,食物宜“务传”。讲禁忌,一年中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是最讲究的。首先除夕夜就应把房屋打扫干净,初一这天不扫地,据说是担心把财富和好运扫掉。此外,吃东西不怕“传”(剩下)。比如吃太平面,太平蛋两个吃掉一个“传”一个,谓“务吃务传”(有吃有剩),大大吉利,新婚媳妇尤其要注意,否则就犯忌。
谁说不利话,粗纸拭“股川”。过年要多说吉利话,如“好”、“顺”等,忌说不利话,如“完”、“死”等。早年福州从除夕开始到元宵节,人们见面都要说“恭喜”、“发财”,对方则以“齐发”应答。解放后一段时间忌讲“发财”改说“平安”,近年又时兴“发财”了。
图吉利,行禁忌中有许多趣闻,如谁盘碗砸了,小孩会惊叫一声“完蛋”。事后大人就会纠正说:“不能说完蛋,应该说‘好’”。所以小孩打破了碗就说“我好一只碗”。小孩说错话是常有的事,所以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都要用粗纸(草纸)拭小孩的“股川”(屁股),实是拭嘴巴。寓意小孩的嘴像屁股,说的不利话不算数。
拜年初二起,初一不出门。福州人早年正月初一不出门,这是很有道理的。年前家家户户忙过年,大家都疲惫不堪,初一这一天需要好好休息,不喜欢有人干扰。同时一家人忙了一年,趁初一团聚话家常,也好借此先向家人中的长辈拜年,先内后外。所以福州人正月初一不出门,不向亲友拜年,初二起就打扮得十分光鲜,出门拜年了。
张祖仁说除夕忙讨债,通宵打灯笼。早年福州商界的债权债务,都要在除夕夜结妥还清。正月初一还欠债不还或向人讨债,被认为有违俗规。为此,除夕夜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挑着灯笼讨债的人。所以出现了无钱还债者就去尚书庙看“躲债戏”,或去汤房店洗“躲债汤”。因为只要躲到初一早晨,就是路上遇到债主,对方也只能道一声“恭喜,发财”,决不会“违规”讨债了。如今这种习俗虽然淡化了,但商家仍看重在这天了结人欠欠人,更多的把这种商俗移到阳历元旦之前。
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请看《福州地方志》:“这一天,福州地方有驾鳌山、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等,俳优百戏,煎沸道路。又有以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箫鼓喧阗,至于彻夜。城门不闭,远乡下邑来者通夕不绝。”由此,古时福州元宵之热闹可见一斑。
”福州闹花灯最盛之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时蔡君谟(蔡襄)守福州,命每家点灯七盏。郎官巷有一诗人叫陈烈,愤然登上鼓楼挥毫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泣。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贫苦人民的愤怒。
南宋诗人陆游在《无学庵笔记》中,也给我们留下一则元宵闹花灯的趣事:当时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忌“灯”与“登”同音,只许把“灯”叫做“火”,贴出告示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张祖仁说福州旧时除了“燃灯”、“放灯”、“观灯”之外,最普遍、最流行的民俗是“送灯”,所以“亲家舅送灯”的童谣许多老人今天还能背诵。福州话“丁”与“灯”谐音。姑娘出嫁第一年,由她的弟弟(没有弟弟由妹妹也行,弟妹都没有则雇人)送达,他们把花灯挂在两根甘蔗的两头,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究其因大概是祝贺“添丁”讨个吉利罢了。
福州人最讲究吃喝,除开喝酒外,还必须要吃元宵,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元宵即“汤圆”,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圆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福州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近几年来,福州人过元宵节,在南后街“三坊七巷”和“五一广场”以及“马尾”、“马祖”海峡两岸的元宵观灯节,吸引众多的游客以及台湾和华侨华人来福州观赏灯节,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张祖仁心目中的年文化,应该是这样过:一、扫晨;二、贴春联;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四、贴年画;五、逛花灯;六、猜灯迷;七、吃元宵;八、吃年糕。这是福州传统的文化必须保持发扬,此外,还要增加逛庙会如:在各大公园广场设“跳蚤市场”和“古玩商场”、“闽剧评话”、“歌舞”、“美食文化展览”等,丰富福州过年文化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