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剑桥沙龙假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了以“法律人如何寻求共识?”为主题,由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民法学博士王轶
同10多位与会者分享他在法律研究和参与民法立法工作中,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寻求共识的体验。在与会者对中国民法立法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同时呼吁相关部门
和政府领导尊重法律、依法办事。
王轶(右四)、颜子龙(右五)同部分与会者合影。
讲座由剑桥沙龙的颜子龙主持。王轶的演讲由四个部分组成:确定性丧失的时代?中国民事立法大规模的混合继受以及民事立法中的“中国元素”:背景及其影响;寻
求共识的第一步,民法学问题的类型区分及其意义;价值判断问题的讨论规则,最低限度的价值共识/论证程序与规则/论证方法;法律共识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法律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关系及其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王轶不光法律研究的著述丰富,还参与起草了的多部民法。1993-1995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1996-2000年,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2002-2005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
针对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应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规范和调节,也应该让公众有机会参与立法过程。比如新的拆迁条例曾经多次全文公开征求公众
意见,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王轶指出,在利益出现分化、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背景下,规定一个比较妥当的决定公共利益的程序比类型
列举更加重要。
王轶告诉记者他将于两天之后结束在哈佛大学的访学,回到北京。他对在波士顿地区的法律界同仁和朋友对他在波士顿期间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