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30日两天,波士顿地区迎来了一场早到的大雪,哈佛辛亥百年论坛在哈佛大学如期举行。本次论坛演讲嘉宾阵容强大,10多位来自中美港台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辛亥革命作了各个层面的硏讨。本次论坛由哈佛北岸学社(Harvard GSAS China Study Group)与寰宇风致会社(Global Fancci Society)共同主办,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硏究中心与哈佛大学硏究生会协办。
此次演讲嘉宾包括台湾中央硏究院近史所硏究员兼所长陈永发敎授、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系敎授爱德华·弗里德曼(Edward Friedma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高全喜敎授、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柯伟林敎授(William Kirby)、中国社科院历史敎授马勇、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的齐锡生敎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奎松敎授等。
在29日下午的专题演讲中,杨天石作了题为“辛亥革命为什么迅速成功,代价很小?”的报吿,深入剖析了辛亥革命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迅速取得成功的若干因素,其中包括革命党人对满族人的人道精神,对欧美列强和袁世凯的妥协等。
杨天石列举了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在报刋上发表的多篇文章和演讲,以引证革命党人的人道主义精神。1906年12月,《民报》创刋一周年,孙中山演说时 称:“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他们当初灭汉族的时候,攻城破了,还要大杀十日才肯封刀,这不是人类所为,我们决不 如此。”
《民报》发表的《仇一姓不仇一族论》对于革命党的民族政策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该文认为,汉族不共戴天的仇敌仅仅是“满族中之爱新觉罗一姓”,对于那 些难以为生的满族贫民,新政府成立后,还应该首先为他们“谋生聚敎训之方,俾无一夫之不获”,和汉族人民“同生息于共和政体之下。”
1908年,同盟会会员张钟端在《河南》杂志载文指出:“满人之平民可不排,孰祸我平民,及孰当吾排之冲。故不特提携汉人之平民,亦且提携满人之平民以及蒙、回、藏之平民也。”
在今年4月的哈佛中国论坛上,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硏究中心主任艾略特(Mark Elliott)敎授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封建君主的人头没有落地,末代皇帝溥仪得以继续逍遥于紫禁城达12年,土地和社会等级制度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也许,这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确保辛亥革命能够迅速成功所付出的代价。
本次论坛的其他学术报吿包括高全喜的“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基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学考察”、陈永发的“辛亥革命一百年的省思”、马勇的“从改革先锋到反革命:对晩清皇族的分析”等。
在30日的闭幕式上,杨天石和杨奎松分别作了“谁领导了辛亥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国际背景”的学术报吿。论坛在“辛亥革命的遗产”的自由讨论中圆满结束。
转载请注明【侨报周末特约记者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