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2011.02.25
在网络的炮轰下一度无影无踪、传言已“仓惶出逃”的秦晓,近日终于现“声”。地点是香港,对象是《财经》记者。
多日失踪的秦晓突然露迹香港,说明此前的“出逃”传闻并非空穴来风;选择香港,也显示了秦晓的智慧:地点不远不近,位置可进可退,随时可以再次“失踪”,安全系数较高。香港虽是中国领土,却另有一套法制,抓捕不易,须经相关程序,必然惊动不少人。以秦晓神通之广大,等有关程序走完,他早不知所踪了。
由“失踪”而“现声”,说明秦晓已作了一定的风险评估:靠山依然靠得住,问题不大。但秦晓也知道,中国现在政出多门,这条线靠得住,不一定条条线无问题;现在安全,不代表下一刻安全。现在形势复杂,风波险恶,随便一个浪头,就可能把秦晓淹没,就像不久前淹没刘志军一样——这就是秦晓选择香港而非北京,只“现声”不“现身”的原因。秦晓说“两会”时他要上京提议案,对此,人们只可姑妄听之,不可姑妄信之——秦晓还须观风色,再说,提议案也未必本人到场。
选择《财经》杂志接受采访,更加意味深长。胡舒立主政时的《财经》,曾在揭露鲁能案时立下汗马功劳。逼走胡舒立的《财经》老板,正是博源基金会的一员大将。可见,虽然价值立场相似,《财经》却已容不下一个胡舒立。对于“权钱共同体”来说,屁股高于脑袋,价值只是为利益服务的手段。没有了胡舒立的《财经》,从揭穿权贵私弊的急先锋,一变而为替权贵涂脂抹粉的道具;从新闻界之荣,变成新闻界之耻。
当然,耻辱的并非只是《财经》,而是整个大陆的新闻界和知识界。那些原来一听到哪里有腐败就像苍蝇嗅到臭味般一拥而至的媒体,面对秦晓如白染皂、一目了然的腐败,却纷纷装着视而不见,避道而行;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义愤填膺的“公共知识分子”,面对自己“旗手”的丑闻,集体“失语”;甚至就连海外的中文媒体和网络,也不约而同对秦晓弊案讳莫如深,可见他们已经视秦晓为“改变中国”的关键人物,精心保护惟恐有所不及。
温总理曾经告诫国人:“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其实不只社会主义,在现代社会的任何制度下,正义都是首要价值,除非政府甘愿与民为敌。缺少正义的制度,离分崩离析不远。曾经被视为铁桶江山的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之所以一朝突变,就是因为秩序没有建立在基本正义的基础上,貌似强大,实则脆弱。今天秦晓们所践踏的,正是普遍的社会正义;吞噬的,乃是全体国人的公共利益。有人喜欢说“共同底线”,这就是真正的“共同底线”;有人喜欢说“普世价值”,这才是最根本的“普世价值”。这样的“共同底线”如果任由秦晓们践踏,这样的“普世价值”如果被忘却和无视,大多数中国人不会有未来。
与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不同,中国的现行体制还具有特殊的效率,还能为大多数人生活的改善带来希望。所以,中国不能乱,没有多少人希望中国乱成一团粥,那样大多数人的生活可能坠入地狱。因此,中国需要秩序和稳定,人们应该对代表了秩序和稳定的政府保持尊重。但是,这种秩序和稳定必须是建立在基本正义的基础上。在腐败已经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声誉时,政府在要求民众保持理性的同时,自己首先必须做点什么,以反腐实绩取信于民,表达与“权钱共同体”彻底切割的决心。“两会”已迫在眉睫,如果说要揪出隐藏的腐败分子来不及的话,那么查处已经浮出水面的腐败分子应非难事。此时此刻,政府有关部门怎么能对民众的愿望和呼声无动于衷,坐视民意切齿的腐败分子逍遥法外?
“两会”越来越近,阵营也日渐分明。一方面,网络的呼声终于引起学界的回响,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位教授发起了《就秦晓涉嫌侵吞巨额国有资产致“两会”的公开信》;另一方面,秦晓也被迫露出踪迹,躲在香港,遥望北京,借道《财经》试探发声。博弈的结果,不但将关乎秦晓个人的祸福,更关乎“正义”二字在中国的命运,关乎国家的治乱兴衰与亿万中国人的命运。
香港不是北京,但也不是纽约,对秦晓来说,此地也非绝对安全,他可能只是故露踪迹,作惊鸿一现,并不会真正停留。话说回来,即使在美国,现在也有因贪腐而被引渡回中国的了。对秦晓们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看来,代号“现代性”的行动,必须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