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布衣间 //www.sinovision.net/?780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布衣间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已有 1997 次阅读2011-9-27 21:11 |系统分类:财经分享到微信

旧文新注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请参考:

   1998年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第6期上的一篇论文,笔者深信该文至今仍是一篇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故根据当前国际经济中的实际加以新注,放于博客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郑栋才

下文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第7176页。文中括号内标有年份的内容为新注。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郑栋才

一、向题的提出

亚洲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从东南亚扩展到韩国、日本、俄罗斯,人们担心它很快就会越洋席卷南美甚至北美。在国际市场渐渐萎缩的情况下,美国恐怕也很难独善其身,最终会被风暴卷进去。现在看来,已很难用个别国家的内部经济问题去解释这场危机的全球性趋势。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即从国际货币制度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去探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2008年爆发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虽不在过时的、病态的国际货币制度上,但仍然是一个重要方面---2011),并提出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建议。

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内,统一的市场要有统一的货币发行制度与之相适应,因为货币的发行量必须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去进行,如果货币发行过量,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又会导致通货紧缩。因此,统一国家的货币基本上都是由当局控制统一发行的。但即使如此,由于种种原因,一国货币的发行仍常常会失控,导致通货时而膨胀时而紧缩以及经济的时热时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日益显著,国际间的贸易总量也越来越大。庞大的国际贸易总额的支付结算是用公认的几种国际运载货币来进行的,其中主要是作为关键货币的美元。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说一国统一的货币发行制度与一国统一的市场是相适应的,那么由个别国家发行国际货币的制度,是否己经无法适应日趋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当国际货币供求失衡时,其流通量(撇开国际外汇交易中的投机成份)的过量与不足,是否也如一国内的通货过量与不足那样,会导致世界经济的波动?这样的国际货币制度中由个别国家占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收入,对世界各国是否公平?在世界并非是统一的政治实体而经济又越来越全球化的情况下,是否能找到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种“说明国际货币不稳定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流动性缺泛论,其主要内容是:1)随着贸易的增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流动性(结算货币)应该是增加的;2)战后的国际流动性主要依靠美元,由于向外国提供美元,美国的国际收支肯定会出现赤字;3)美国如果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就会发生对美元的不信任。”“根据这一理沦,美国国际收支如果持续赤字的话,就会引起国际货币的不稳定。”虽然这一理论未能说明向题的实质,但已反映了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其贸易却要依靠个别国家发行的货币,并要通过该国收支逆差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矛盾。

下面就前面提出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二、国际货币制度中国际货币发行收入的不公平占有

一国货币的发行,每新增1单位货币(本文指不可兑信用货币),都必然有其第一次购买行为,这次购买与它的第二次及其后无数次的购买不同,它不是运用生产和销售商品而获得的购买力,而是不用付出成本和劳动就获得的购买力,因此有“货币发行收入”之说。货币发行收入是对社会,或者说对市场欠下一笔债务而获得的。货币当局作为货币的发行者,名义上也承认这笔债务,并登录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但从总趋势看,货币流通量是只增不减的,再加上发行的是不可兑信用货币,所以货币发行所欠的债务,实际上是一笔不用偿还的债务,货币发行收入就成为实实在在的收入了。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债务关系。假设一个知名度和信誉极高的富翁A,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商品但没有带钱,他写下一张欠条给商品销售者BB毫不犹豫把商品给了AB拿着A的欠条到米铺对老板C说:“这是A的欠条,我用它换你的米吧”。C也毫不犹豫把米换给了B。假设A的信誉高到这样的程度,欠条一直转移下去都没有人向A索偿。在欠条转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亏也不欠,只有A是拿了商品但没有偿还的债务人,而最后一个欠条持有者是暂时没有得到偿还的债权人。不过他也不用向A索偿,只要拿着欠条到市面换东西就行了。货币发行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货币发行者就是这个富翁AA用欠条换取B的商品,就是货币的第一次购买行为,并由于不用偿还而实际获得一种收入。

应该由谁来占有货币发行的收入才是公正的,并为社会所接受呢?应该是一个信誉极高、会把这种来自于社会的货币发行收入又用于社会的主体。因此,只有该国政府占有该国的货币发行收入,才可能是公平合理的。一方面如果货币当局按经济增长的要求追加发行货币,是?足市场需求的发行,并起着稳定经济的作用;另方面,如果政府将货币发行收入又用于社会,这样的货币发行就是公平合理的。但如果货币发行收入取之于全社会却只由一部分人占用,就是一种不公平的货币制度了(非法的伪钞印制者,绝非肯承担债务的有信誉者,他们以伪造、非法的方式偷取全社会共同佣有的货币发行收入。但今天的国际侦币制度,实际上是由个别国家,以合法的方式明抢了本属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国际货币发行收入。当这些国家取得国际货币发行权后,会仅仅为了本国的利益,一而再、再而三量化宽松地超额印制国际货币,去抢夺全人类的财富,去偿还他们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这就是当今的现实---2011)。

以上可以看出,一国政府的实际收入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财政收入,它是社会一年内全部商品销售收入中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是货币发行收入,是非商品销售收入。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本币发行收入,是从本国获得又用于本国的收入。但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情况就不同了。该国货币当局发行货币首先是对本国人民欠下一笔债务。当该国货币以贸易逆差等方式流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运载货币时,是债权债务关系向国际社会的转移,该国政府已对国际社会欠下一笔债务。但由于国际市场对国际货币的需求是只增不减的,这笔债务就很可能成为对国际社会名义上的、不用偿还的债务。这样,该国政府的收入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财政收入,货币国内流通部分的发行收入;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部分作为国际货币的发行收入。前两部分是从国内获得的收入,后一部分最终是从国际社会获得的收入(这是一笔巨大且逐年增大的收入---2011)。但该国并不会把后一部分收入又用于国际社会。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最初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金、银为基准的。在19世纪初,英国是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同时又采用金本位制,英镑是当时的关键货币。二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下降,英镑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并失去了关键货币的宝座。美元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为后盾,取代了英镑的地位,并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尊定了作为关键货币的基础。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一个基础,是美国向各国央行保证美元对黄金的可兑性(一定程度上使美国发行国际货币所欠下的债务得以保值---2011)。在此体制下,各国政府和民间持有的美元是否会向美国政府索偿,有两种可能:1.作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和?足各国(适量的---2011)外汇储备需要而不断增长的部分,如果我们只从总量上去把握它,是只增不减的,因此是不会向美国政府索取偿还的部分(这已足使美国在美元适量发行的情况下白白从国际社会中获取一笔巨大的收入---2011);2.当美国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使各国拥有超过上述部分的美元时,美元的贬值倾向会促使各国政府和人民争相用美元兑换美国储备的黄金,可见这是美国政府要偿还的债务。事实上在五六十年代,美元因此发生过多次危机和美元兑黄金的风潮,使美国库存黄全由1949年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970年的110.7亿美元。美国为什么要让各国用美元兑换其国库的黄金呢?因为这些美元确确实实是美国政府所欠债务的凭据,并经过不断转移流出国外的,美国政府应该用黄金还债(相对为其保值)。但是到七十年代初,黄金外流已严重威胁美元的地位和美国的经济,这本是美国政府自食其滥发货币之果。但美国却以被害者自居,于1968年关闭了私人兑换黄金的窗口,19718月,尼克松发表公开声明,停止美元对黄金的兑换(这样,美元贬值能使美国获更多额外的美元发行收入又不用还债,但信誉的缺失必然危及美元的地位,正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那样---2009)。1971年初,世界主要货币都转向浮动汇率制,宣布了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瓦解。从这时开始,美国货币当局发行货币所欠的债务,无论这些货币是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是满足国际市场需要,也无论这些货币是按经济发行还是超经济发行的,统统成为不用偿还的债务(你不要看个量的美元在美国与国际市场之间往返流动,就以为已经向美国索偿了,而要看总量上美元是只流出美国而不流入的---2009)。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部分的发行收入并不用于国际社会,美国政府却年年从国际社会获得巨大的国际货币发行收入。这肯定是不公平的国际货币制度。

三、国际货币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及其导致的经济危机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是政府所欠的债务。它可以被货币化,也可以用发行国债来弥补。以货币发行方式所欠的债务或货币化的债务是不用偿还的债务;以债券发行方式所欠的国债通常是要偿还的债务。如果赤字过大,债券发行过多政府无力偿还,部分债券最终会被货币化,转化为不用偿还的债务(今天美国就这么干,但它影响的决不只是美国,而是全世界所持有的美元和用美元计算的美国国债的贬值---2009)。可见财政赤字的大小与货币发行量和货币流通量(即流通中的货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和通胀、通缩有密切关系。

货币有一个合理的发行量(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合理增量---2009。国际货币的合理发行量,决定于国际贸易的增量,它维持着国际贸易中物价的相对稳定---2011),因此也允许财政赤字货币化达到一个合理的量,认为财政预算必须收支平衡才合理的观念,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货币的发行不仅要?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且还要?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其财政赤字货币化不仅允许而且应该达到一个更大的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2009),并通过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将货币输入国际市场,才能维持世界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的稳定。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调节机制,使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财政赤字、货币发行量以及国际收支赤字所导致国际货币流通量的增长正好?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如同一国按经济有计划地发行货币那样呢?可以说事前的调节机制根本不可能存在,(看看今天美国是如何地量化宽松,如何地印制美元就清楚了---2011)如果有的活,恐怕就是事后货币汇率、国际金融以及世界经济强烈波动的破坏力,强制性、自发性起作用的机制了。

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赤字政策与贸易政策,通常是该国各势力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斗争的结果。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它不可能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政策(这完全可以从今天的现实得到证实---2011)。在某个时期,美国政府可能要支付巨大的军事、经济、社会福利等开支,入不敷出,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通过美国经济一种“由高赤字引出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逆差”的机制,高财政赤字导致的高通胀又被源源输出国外。美元在国际市场的流通量超过了需要量,又导致美元的贬值。最有代表性的是里根执政时期。里根上台时,美国联邦债务总额是9143亿美元,而在他任期前六年中,累计的债务高达10326亿美元,超过了1981年前历届政府所欠债务的总和。绝非偶然的,1981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是279亿美元,1986年已高达1477亿。财政与贸易的巨额双赤字,使美元在国际市场过量增长,终于使美元从19852月起急剧贬值,到19873月按加权平均计算,美元对其他各国货币大约贬值32%(今天的情况非常相似---2011)。

在另一个时期,由于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国际贸易量不断扩大,各国的外汇储备也要相应增加,国际货币流通量必须更快地增长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但这时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政策却由于国内因素所决定,它的货币发行和国际收支逆差状况就有可能不按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来提供国际货币,并导致国际货币流通量不足、国际货币加权平均汇率上升、国际金触波动和世界经济萎缩(在A时期,国际货币已超额发行,导致物价高涨,货币贬值,那么在接着的B时期,就必须根据国际货币已经贬值的程度去确定一个更大的货币增量才能适应国际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需要。近年美国已经一次再次地量化宽松,美元已经贬值,那么美国的债务总额就必须加速地增长,国际市场才能获得足够的流动性,如果考虑到部分国家大规模地窖藏美元,你发得越多它就藏得越多,导致美元流通速度下降,情况就更是如此,否则国际流动性不足,美元反而会升值。由此可见,美国债务总额上限的不断翻新是必然的,你不必为美国天文数字的债务总额而担心,有问题的不是美国,而是国际社会。美国债务总额增长不够快,国际流动性就不足;美国债务总额突然增长过快,则国际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2011)。事实上在80年代,里根政府就承认超常的财政赤字是美国贸易赤字高企的原因。因此,198512月通过了格拉姆-拉德曼-霍林斯预算法,要求到1991年消灭预算赤字。虽然美国财政到1998年才有结余,但此法案还是标志着美国财政和贸易的方向性转变。短短几年,美国财政从19922903亿美元的赤字转变为1998年有结余,这不能不对美国的贸易和国际流动性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弱化了美国经济由高财政赤字到高贸易赤字的机制和美元向国际社会输出的速度。加上克林顿入主白宫后采取一系列的国内和外交政策去增强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际流动性转趋不足。与此同时,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国际流动性过剩的滞后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的发展却不断加快(其中也包括由于过热而胀起的泡沫经济),特别是1994年以后明显加快(见下表),使世界对美元的交易需求以及各国政府的储备和民间持有量迅速增加,加上国际投资与投机需求的膨胀,这些都加剧了经济全球化速度与关键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一快一慢不协调的矛盾(直到今天,国际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一直都是由美国一国的利益所引起的

                   

 19791997年国际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

1979~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增长率

45

(平均值)

74

55

40

51

40

93

95

62

86

的,而且愈演愈烈,说明由一国发行的货币来允当国际货币的制度与经济全球化之间不相适应的程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2009)。它反过来又抑制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在亚洲,由于国际货币不足,原始的以货易货有增长的趋势。有人提出,在亚洲经济区域内的国际贸易用区内货币进行,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但谁又愿意用自己的商品去换取大量的泰铢或印尼盾呢?这些正好说明了国际货币的不足及其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抑制作用。国际流动性缺乏迫使经济全球化速度放慢的表现,是外贸增长受抑后,各国纷纷被迫扩大内需,使内需的比例增大,这恐怕也是各国应付国际流动性不足的唯一方法(情况与今天有点相似,但当年的流动性不足是流通中的国际货币量不足引起的,而今天的流动性不足是国际货币的流通速度急速下降引起的,今天读者阅读此文时,请注意历史条件的变化。现在美国大量印发钞票,一旦货币流通速度恢复甚至加快时,一定会转为急速的通货膨胀---2009)。最近西方七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们指出,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已从过去的通货膨胀转向经济收缩。世界性的通胀或通缩,当然主要是国际货币的膨胀或紧缩。这就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并不否认对冲基金等的投机性活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 “催化”作用。但这种投机活动无论在世界经济过热还是收缩的时候都是存在的,而且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说明金融投机并不是世界经济过热或收缩的原因。

在国际货币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客观经济规律会以巨大的破坏力为自己开辟道路,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其作用的方式之一。关键货币美元的不足最终导致了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的急升,相对来说就是各国货币不同程度的暴跌。美元汇率急升一方面增加现有国际货币美元的购买力,以减轻其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又抑制美国通过出口贸易从国际市场回吸美元的速度,推动美国进口以加快美元向国际市场的输出,从而增加美元在国际市场的供给量,恢复国际货币的供求平衡。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美国最近的出口已连续多月下降,8月份的贸易逆差更是创记录的168亿美元。由于非国际货币的贬值,廉价的亚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美国,去换取一种昂贵的纸的凭据。人们并不知道,这种几乎是单向的商品朝美国的流动,正是美元加快输往国际市场去平衡供求,同时也是美国更多地从国际市场获取国际货币发行收入所体现的财富的过程。但这个平衡的过程将受制于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如果美国的经济政策的作用是阻碍甚至缩减其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的扩大,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反之,则有利于世界经济回复稳定。克林顿主张向国际货币基金注资,号召经济强国拿出钱来援助弱国,正是基于他对国际流动性缺乏最终会损害美国经济的一种感性认识,但其作用远不及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对恢复国际货币供求平衡的作用大。(值得深思的,是十多年前的那场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这场还未结束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异同。前者,是在高财政、贸易赤字还未拖垮美国经济,美国政府就主动压缩财政和贸易赤字,发展中国家经济和出口受到打击,热钱回流,国际市场上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因此危机首先在缺钱的发展中国家爆发;后者,在911事件后,美国参与了两次战争,国力被严重消耗,财政贸易双赤字猛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收入和热钱不断流入使它们手头收藏的国际货币量充裕,反观美国则经济下滑,债务高胀,美元外流,用于本国境内的流动性渐趋不足,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迫使它大量印制美元来挽救经济---2011

四、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在一个国家内、通胀常常会引致经济过热,通缩又可能导致经济衰退,这是人所共知的。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也是如此。因此,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需要一种由国际社会统一发行货币,并能按需求控制其数量的国际货币制度与之相适应。但目前的国际货币制度却只能由个别国家,其中主要是美国的货币来充当国际货币的角色,其输入国际社会的数量又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这一矛盾导致世界经济极不稳定,是国际货币制度必须改革的根本原因。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增大和内需(错!应该是“自给”---2009)比例的减少,意味着国际货币发行国要通过更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向国际市场输出国际货币,使这一矛盾更加尖锐。因此,通过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克服这一矛盾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但如何改,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世界由许许多多独立的政治实体所组成,不同于一个统一的国家,很难发行一种以世界经济总实力为后盾,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国际货币。欧元成功发行后,也许能提供发行多国统一货币的某种经验(现在看来更多是没有贸易平衡保护相配合的教训---2011)。但它毕竟是一个区域的统一货币,有其独特的区域性条件。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平均并达到较高的水平,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也比较接近,一体化程度较高,而世界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欧元的模式不适合于世界,甚至不适合于各国政治与经济差异很大的亚洲。有人希望欧元发行能部分取代美元的地位,减轻国际流动性缺乏的程度。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要求国际货币最终一元化,用区域货币去降低或部分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不是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际货币制度不合理的性质。第一,它仍然是不公平的;第二,欧元在国际市场上的量的增加,同样要通过欧盟整体上的国际收支逆差,这反而使国际货币的供求失衡更增多了一个不稳定因素(现在,有人想提升人民币的地位,最终取代美元,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只会害了中国---2011)。

那么,国际货币制度改革还有什么路可走呢?也许我们从发行货币只是欠下不用偿还的债务的理论中能找到方向。

国际社会有关组织,特别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育SDRIMF的特别提款权),希望它在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但SDR只是IMF创造并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一种短期弥补国际收支差额的信用。它还不是国际货币,缺少国际货币必备的清算货币职能和干预货币职能。但它具有储备货币的职能;此外,国际有关组织一致认为,货币价值的基准单位原则上应该是SDR而不是美元和黄金。可见SDR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本文发表十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提出类似的建议)。IMF创造并分配SDR的事实已经说明,国际货币的发行,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向国际社会举债但又不用偿还,不用向世界经济付出就能从中占有,因此应该把这种占有再用于国际社会的经济行为,本来就是不需要什么成本便可以做到的事情。问题是如何使国际货币发行真正成为一种国际性行为而不是某国政府的行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发行方式。如果SDR不再由IMF创造和分配,而是把它变为各国政府所欠债务的凭据,结果又如何呢?IMF成为发行国际货币的中央银行,是世界各国政府首先对IMF欠债,IMF以此为发行SDR的基础,再向国际社会欠债(SDR流入国际市场)。在此关系下,即使超级强国,也要向IMF举债。SDR不再是一种创造,如果IMF要回笼SDR,理论上是随时能向各国政府索偿的凭据,因此它实实在在地以世界经济的总实力为后盾。由于持有SDR,等于持有对IMF或各国政府的债权,所以它不仅为各国政府所承认,也为民间的贸易所接受。IMF的地位使它可以在不受强国影响的情况下,较为准确地预测和确定每年应该追加发行的国际货币量,然后再按国际协商确定的公式(这个公式应考虑各国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额等因素在世界总量中的占比),把这个发行量按比例公平地分配于世界各国。IMFSDR为计账单位,用SDR向各国政府购买上述配额的债务。这样,在国际间流动的SDR总量,就是以各国所欠债务总量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了。此债务总额将永远记录在IMF的账本上,并永远与SDR的流通总量相等。IMF是否会凭各国的债券向各国索偿(以SDR为单位)呢?由于世界经济对SDR的需要量是不断增加的,只要IMF控制SDR的发行量与需求没有太大的偏差,各国对IMF所欠的债实际上就不用偿还了。如果由于失误导致SDR发行过量并贬值,IMF也可以适量按比例以债券向各国索偿。索偿的总量是多少,SDR的流通总量就减少多少。当然,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IMF就应该追加向各国购买债券。SDR作为一种货币,它不再以“一篮子”货币作为定值标准,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将以它为基准去确定其他货币的汇率,进而确定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SDR仍然是货币价值的基准单位,并最终完全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SDR的发行收入以两种主要方式再运用于国际社会;1.各国不用偿还债务而从IMF获得的SDR,使国际货币发行收入按比例成为各国政府的收入并用于各国人民;2.各国虽然不用偿还欠IMF的债务,但各种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的经费,以及应付世界各种特发事件和紧急求援所需的经费,应从各国用上述方式获得的SDR中按比例扣缴。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发行收入以后一方式用于国际社会的比例会不断增大,甚至全部。但这比目前美国占有大部分国际货币发行收入,却摆出施主的架子,拿一点点上交联合国也要一拖再拖的情况要合理得多了。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后,一定数额的SDR,无论以IMF发行还是以贸易的方式流入某国,都可以被该国商业银行系统创造出多倍的SDR存款,但这并不是创造出多倍的国际货币SDR,否则国际贸易将一片混乱。哪个国家不想把自己有限的SDR收入创造得更多,无中生有地能向别国购买更多的商品呢?事实上一定数额的SDR从商业银行提出,会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把相当于它创造的SDR存款额干净地消灭掉,SDR流出该国,当然在该国也不会留下任何其创造的SDR。其实商业银行系统不断地创造又不断地消灭存款(包括本币和国际货币的存款),并没有创造也没有消灭货币。创造和消灭存款这种银行业务及其能力调整的真正作用,只是加快或改变货币流通的速度。同样的,SDR的银行利率变动,也不会改变SDR的流通量,只是改变SDR的流通速度。IMF有权统一SDR在世界各国银行的法定准备率和利率,这样,IMF就不仅可以控制SDR的流通量,而且还可以通过法定准备率和利率去调控SDR的流通速度(由于商业银行系统能创造货币、货币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多种这些逻辑混乱的理论,使货币流通速度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几乎从经济理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了,因为既然有广义、狭义的多种货币,那么就应该有广义、狭义的多种货币流通速度,但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于是学者们干脆就把它抛弃了。经济理论必须重建流通中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2011),达到从国际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两方面对全球化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

实现了上述改革后,国际货币的发行及其量的控制,就不会再受制于某国的政策,其发行收入也不会被个别国家的政府所占有。那时,我们回头再看今天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不合理性就再清楚不过了。当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并不能包医百病,如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竞争力的强弱悬殊和国际收支差异,还有各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产业结构等内部经济问题,都不是用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就能解决的问题(有了数量由国际社会并通相应组织调控的国际货币,但国际贸易极不平衡,一些国家大规模顺差,另一些国家大规摸逆差,国际货币大部分藏于前者手里,且越藏越多,后者则国际货币严重不足,国际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本来国际货币的发行量是足够的,现在还要不要增加发行量呢?就像今天的美元等国际货币已经过量发行了,但有的国家拥有很多很多,有的国家则严重不足,甚至负债累累。有的国家拼命投资生产,却不让其民众收入提高到足够的水平去消费,并通过市场竞争迫使别的国家失业率高企,消费被动萎缩,这样的全球经济如何维持得下去,一旦崩溃,谁都没有好日子过,即使你手里有很多很多不断贬值的国际纸币又如何?你只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部分国家国际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危机,使国际经济无法正常运转,最后还得加印国际货币去解决。在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的前提下,只要国际贸易制度中缺失贸易平衡保护的原则,无法强制或保护每一个国家去实现经济均衡,贸易战争将使世界经济永无宁日。请读者好好记住这句话,今天的世界经济就是一个样板。由此可见,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制度的改革必须配套进行---2011)。但如果国际货币制度不改革,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不稳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


注释:

(日)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外汇百题解》,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7月版,第181182页。

参见盛慕杰主编《中央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2月版,第97页。

参见平新乔著《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1月版,第555561页。

参见郑栋才《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调控》,《暨南学报》1997年第2期,第2131页。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