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王學治振興中國畫走红世界藝壇
——论金石派大写意大家王學治藝術风格
当代中国艺术界,崇洋追洋甚盛的时代,中国画已成为不中不洋的贫血时代,真正的中国画的精髓在哪里?王学治的原汁原味的中国艺术风格日益受到国际艺术界的重视和推崇,国际藝術权威人士称之为“东方的达芬奇”,并与“趙無極,刘國松,誉为"国际艺林三巨匠"。是继张大千之后又一享誉世界的藝術大家。
今谨就金石派大写意大家王學治藝術风格作一探讨:
一、金石融入,书画同源
金石派大写意大家王学治艺术画派承前启后,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书画历史上,善书者往往能画,赵孟頫、倪云林、沈周、董其昌、徐青藤,石涛、金农,郑板桥等,都是书画并重的大家。
金石艺术通常一指篆刻,二指金文和碑刻。清中期,阮元、包世臣等提倡“碑学”,其后经过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的发展,“金石画派”逐渐形成。金石画派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画法如书法,书画同源,将金石碑文之书法应用于绘画形质,推崇笔墨的老辣古朴,雄健奇伟。“金石气”改变了中国写意画传统的审美模式,突破了当时传统文人绘画平淡、中和、文雅、逸情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方式,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度,使中国画风格更为多元。
王学治先生可谓集金石书画承前启后者,他以“米南宫书法”入画,自称“学治画气不画形,金错刀法貫笔中。”,他从大篆、金文中悟得笔法,画风苍劲浑厚,具有雄强浓烈的个人风格,一改当时软、甜、静、净的柔靡画风,笔墨的格调很高,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把守住传统的藩篱。
对金石画派黄宾虹指出:“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乎有劲。”他从笔法上把画家分为庸史、名家和大家。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都强调用笔。书法结构、线条之间疏密变化、刚柔并济都是画面优劣的决定因素。李可染先生继承了黄宾虹金石入画的美学思想,在教学中极力提倡书法用笔,倡导学习书法,必须以汉碑、魏碑为基础。
李 可染先生曾对王学治说过:“对中国画家来说,线条用笔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画历史上,真正在线条上过关的画家并不多。学治你要画得再慢一些,用笔要稳,我和齐白石学画,其实就学了一个慢字。”王学治系武林一代宗师,所以他将功力用在笔上得心应手,在加上几十年来一直在线条上下功夫,所做的画面造型也以线为主。很多时候,虽然只是简单的几根线条,就能包含许多内容,使线条体现筋、骨、肉、气,达到平、圆、留、重、变的要求。
二、 骨法用笔,气貫其焉
王学治书画强调“骨法用笔”,先生曾云:“骨法,用笔是也。”道出骨法乃为用笔之要旨。以“有骨无骨”形容人和艺术作品,如刘勰《文心雕龙》中认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的来历。至于书论上用“骨”字形容的,有“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有天骨而少细美”等之说。
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其后的书画家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在我看来,对风骨的强调,就是对内在理念和“力”的强调。“风”,是创作者内在情绪的涌动,属于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作品才能鲜明而生动;而“骨”是指作品的表现力,作品必须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才能表现得刚健、有力度。启功老师在王学治先生苍松图画中有题诗曰:“王君画师古,笔端金钢杵。拔翠云中擎,凌峰看墨舞。”
王学治老师大力倡导振兴“金石派大写意”,主张博治群书,融贯古今,以取法秦汉的书法用笔作画,重新倡导 “骨法用笔”,追求沉郁苍劲、雄浑自然、不拘成法的艺术风格,注重作品的表现力,推崇“结言端直”的精神境界,令骨法用笔有了具体的指向和表现形式,极大地推进了文人画的发展。
三、返璞归真,审美新篇
金石入画,对中国画史的发展而言,和西方艺术史上出现的文艺复兴有些相似,都是从遥远的古代吸取养分,打破当时的思想枷锁。一般来说,复古现象出现之时,主流的文艺创作往往呈颓败之相,文艺作品的生命力逐渐枯萎,缺乏真正的活力,此时提倡复古的有识之士,意在力纠时弊,溯源正流,保证文明的薪火能顺利传递。复古与创新互相对立而又二元统一。在当前中国艺术界,学习西洋崇洋之风甚烈,逐渐迷失了中国传统绘画真实的自我和朴素。
王学治的绘画艺术奇峰突起,他将从金文石刻中激发的灵感,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勇于创新、落笔大胆,以夸张、不加掩饰的篆、隶,草笔法入画,展现富有金石气的质朴之美,也就是“金石气”
他曾在一幅画的题跋中写道:“以篆、隶之法画松,古人多有之,余兹更间以米南宫草法,意在潘(天寿)李(苦禅)之间。”并且王氏诗文高古典雅有李杜神韵、擅书法或篆刻,讲究书画的结合,让人们又看到了博大精深的原汁原味的中国绘画。
他的作品往往带着苍茫朴拙的历史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加符合近现代审美的需要。可以说,金石画派大家王学治的艺术接着古中国的地气,无形中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篇章
四,创金错刀描笔法
王学治学习中国书画期间,受李苦禅,潘天寿,李可染先生的影响很大,他对汉碑、魏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曾长期研习《张迁碑》、《礼器碑》、《张猛龙碑》、《爨宝子碑》、《郑文公碑》等等,还对石鼓文、青铜器上的铭文那种斑驳厚重、古朴自然、巧拙相间的线条特别感兴趣,那种组合体现的味道都对他的绘画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学治老师曾说:“余画里有汉砖之厚重,金石之古朴、苍茫,汉画像石砖中之天趣、饱满,由篆隶行草滋养之笔道,皆融于吾之绘画生命之中。”
他创立的金错刀描法笔法,悬腕悬肘走中锋用笔,以气贯于笔端,如锥画沙,以点成线;用笔挥毫时如锉刀,如刻金石缓缓而行;笔力抗鼎,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丰富了中国绘画十八描,成为第十九描。
五,大匠之门,指墨兴焉:
王學治艺术成就之一是指墨画,其特有的沉郁古拙之意,绝非毛笔所能替代。指墨技法创成于清代高其佩,而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更趋完美。以粗放取胜的指头画,可以充分发挥他胸中的壮气和蓬勃的创作激情,指头画的技法与他那刚直倔强、深沉质朴的性格相契合,产生了不少的代表作。但潘老的绝学,后继乏人,无人能企及此高度,王学治继潘天寿后又提高发展指墨画达到新高峰,震惊整个艺界。
审视金石画派大家王学治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醉心于金石入画的他,是尚古而不拘泥于模仿,从他心灵更为自由的时代吸取养分,将从金文石刻中激发的灵感,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并依靠中华民族自身的丰富底蕴,通过追溯、保存民族文化本源,在举国面临外族思想入侵和冲击的时候,经受住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书画的新局面,对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最后王学治艺术可宗为何?借用古人话,“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这是对碑派,也是金石画派大家王学治艺术风格最全面的诠释。
明明 于北京国家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