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New York //www.sinovision.net/?7727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 "人造韩寒”从高一开始

热度 1已有 4399 次阅读2012-3-28 23:53 | 韩寒 分享到微信

“人造韩寒”从高一开始

作者:倍魄

 

韩寒的博客有代笔,强证据是①韩寒博客早中晚期风格、水平变化巨大,不是一人所写;②韩寒与术术电话谈到代写;③韩寒把博客密码给过沈浩波。

韩寒的书有代笔,强证据是①出道13年韩寒的公开言行都证明他不读书、不懂文学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作品;②在网站访谈《就这样漂来漂去》时,明确否认书中摘出的一段文字不是自己写的;③赛车、训练与大量文学创作在时间和精力上冲突。

当麦田质疑《人造韩寒》时,韩寒被质疑的还只是虚假包装。但随着对真相的追逐,现在可以断定,韩寒问题已经不是被包装和被拔高,而是从一出现在公共舞台上,不,是从还未出现在公共舞台上开始,一场骗局就已经设计好了。我们先识破了结局,却没想到开始。但对于韩寒、韩仁均和《萌芽》的赵长天、李其纲、胡玮莳来说,他们设计了开始,却不会设想一个骗局能走远到13年之后,设想他们推到前台的演员能在十多年后风头盖过了美国总统。——这是一个能送给骗子惊喜的时代,这是一个能把婴儿变成大头娃娃、把知识界变成脑积水的时代。

是的,在这个充满包装和无底线炒作的时代,“人造韩寒”倒也顺理成章,但韩寒事件已经超出了包装和炒作,它从“公民韩寒”降至“工具韩寒”,随着真相的浮出,“代笔韩寒”无需再论,“骗局韩寒”已昭然若揭。打假韩寒已经进入给“骗局韩寒”盖棺定论的阶段。

下面是论证结构:

【论点】韩寒不是《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妙手偶得。这个比赛从策划之初就有韩家的参与,预先就设计了韩寒补赛作弊——韩寒获奖——韩寒退学——出版《三重门》——反应试教育炒作的路线图

【作弊动机】《萌芽》当年亏损面临破产,想出新概念大赛的策划,定位于反应试教育。为确保成功,必须有一个既成功又极端的典型,才能引起轰动,才能让大赛持续。

【作弊条件】

〖天时〗“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高校的支持。”(引自《差生韩寒》)而19989月,韩寒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上海松江二中,时间上允许他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进行作弊表演。

〖地利〗上海本地高校云集,《萌芽》杂志隶属上海市作家协会,韩仁均在金山区文化局工作,曾任《金山报》副总编,是上海文化圈内人。韩寒是上海本地学生,在地理空间上有运作可能。

〖人和〗韩仁均与《萌芽》编辑周佩红是华东师大中文系77级同班同学,与《萌芽》编辑、新概念大赛策划人、韩寒补赛出题人李其纲是同系校友。他们既是校友又是上海文化圈和媒体圈同仁,有合作共谋的条件,两位同学知道有一个偏科、适龄、不争气的韩寒在情理之中。

【推理关键词】表演过度;欲盖弥彰;单向错误

下面是论证展开:

一、【骗局痛脚之表演过度】

假设一个男人在街上遇到陌生人说:“我知道你的一个秘密,你的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大多数男人的回答会是:“你神经病吧?”——这是正常反应。如果一个人面对的是明显荒谬的指责,他是不会过度反应、暴跳如雷的。如果被指责的人表演过度,那一定是被戳到了痛脚。韩寒被麦田质疑之后,又毒咒,又悬赏,又起诉,明显是表演过度,恰恰说明了被打到了七寸。

“表演过度”是总是发生在骗子急于证明什么的时候。与新概念大赛有关的过度表演: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19989月份,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引自陈鸣《差生韩寒》)——从入学第一天开始,韩寒就开始了他夸张的表演,上课不听讲,故意看一些“国民书”,连他擅长的作文也不交,包括语文在内,每门功课都不及格,却又秀创作《三重门》给大家,一方面是有意做“差生”,一方面又表演文学天才,两方面都往极致上努力。入学半年后,韩寒拿了新概念大赛一等奖。

当然还有韩寒。他的初赛作品《求医》和《书店》不仅仅引起了编辑部的一片喧哗声,同样也让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作家叶兆言击节赞叹。许多评委都传阅了这两篇作品。在得知韩寒没有参加复赛时,爱才惜才之心让叶兆言有了个提议:为什么不想办法找到韩寒,让他补赛呢?叶兆言的提议获得了评委们的认可。1999年,3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大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董建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继志,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院长洪本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巢宗祺,南开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许祥麟教授、南开大学写作教研室主任乔以钢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丹娅、高波。在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历史上,一个“破格”产生了。毫无疑问,这些评委们都熟悉历史上那些破格的故事:钱钟书数学15分,吴晗数学0分,最终都突破了某种“格”,而被清华大学录取。尽管评委们当时并不知道明天的韩寒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们评价一个人,肯定不是从明天出发,而是从此时此刻出发,此时此刻的韩寒,显示的才华已足以打动评委们。(引自李其纲《对新概念作文赛的N个问号及N个回答》)——李其纲这篇文章有很多细节描写,仿佛13年前的场景他都历历在目,对韩天才的文章的赞叹写得热闹,评委的名头和姓名罗列详尽充满气势,还特别煽情地提到“钱钟书数学15分,吴晗数学0分”。可惜,李其纲急于掩盖内部操纵的事实,于是过度表演了:除了赵长天、李其纲、胡玮莳、周佩红有可能知道韩寒是个挂科学生,众评委怎么可能想起“钱钟书数学15分,吴晗数学0分”呢?他们怎么知道文章作者是个偏才?难道评委早就知道韩寒挂科的事?难道韩寒会在参赛作文上标注自己是7门功课挂科的文学天才?李其纲用力过猛,表演过头了,而且,给出的叶兆言提出给韩寒补赛机会与补赛、评奖的时间次序都不对。幸好,我们看到了叶兆言的回应文章《也算多余的话》,里面明确提出:他对韩寒的初赛文章印象并不深;让韩寒补赛是七嘴八舌的结果,他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第一届复赛只是检验,成绩以初赛征文为准;韩寒得奖的次序很靠后,后来为了宣传拔高了他的获奖。

在土豆的视频材料里,韩寒没有讲他们找车去考点的细节,只说出了是什么颜色的桑塔纳。但在描述上电梯时,却特别详细说了他不知道怎么按上或下的细节。这与李其纲的“钱钟书数学15分,吴晗数学0分”一样,是无关细节,并不说明他一路赶来的事实。李其纲的过度表演是为了掩盖内部操控,韩寒的过度表演是为了掩盖匆匆赶路这件事的细节不足。

二、【骗局痛脚之欲盖弥彰】

骗局之所以能被识破,可以有两个原因:第一,骗局总需要谋划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留下客观的痕迹做为证据。比如,如果某天上海文坛某个良知作家或圈内人出来揭开内幕。今后的调查记者,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第二,是间接证据。当事人为了掩盖事实,就会做一些手脚和准备,但这往往会欲盖弥彰。

①在百度百科上,韩仁均的介绍是“曾经在复旦新闻系上过学,后来病退”,这明显与事实不符。这个错误不可能是无关人员造成的,那么,为什么掩盖他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习经历呢?欲盖弥彰,指向的只能是新概念大赛有猫腻,作弊者早就未雨绸缪。

②无论在质疑韩寒之前还是之后,韩仁均都不承认他认识《萌芽》的编辑和评委。在土豆网的调查已经明确给出了韩仁均与《萌芽》编辑和新概念评委的同学关系后,甚至有了那届同学“经常聚会”的肯定信息后,这些同学还是声明“不认识韩仁均”,就连同班同学10个月的周佩红也“不认识韩仁均”。这不合常识,只能是欲盖弥彰,指向的只能是新概念大赛有猫腻。

③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说作家出版社编辑袁敏是在199912月份看了一个报道,主动联系到韩寒的。这与土豆视频中赵长天称自己通过关系联系到袁敏的说法相矛盾。而且,袁敏的采访证实了赵长天的说法。那么,韩仁均为什么又要说谎呢?欲盖弥彰,指向的只能是新概念大赛有猫腻。他们早就设计好了补赛、获奖、出版小说的线图。

④土豆网实地调查证实了在韩寒13年前的家,信件丢失的情况他的邻居们都没有遇到过。但韩寒不仅遇到了,而且,他还有物证:韩寒写给爸爸测试收不到信的家书。联系到支持《三重门》为韩寒所写的手稿,支持《求医》为韩寒所写的病历,13年啊!谁家会把这些东西都保存完好?巧了,好像韩家早就做好了有一天被人质疑的准备。但联系上面的说谎,只能说,这些证据的完备,才叫欲盖弥彰,指向的只能是新概念大赛有猫腻。

三、【骗局痛脚之单向错误】

时间久远,谁的记忆都可能出现偏差。但如果不存在谎言,记忆偏差应当是随机方向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推理假设,记忆的偏差应当有些是有利这个假设的,有些是不利于这个假设的。如果所有的错误都向着这个假设的相反方向,那么,可以肯定这个所谓的记忆错误,其实是有意说谎。

比如,既然是老同学,又在同一个城市,韩仁均的校友周佩红、陈丹燕、方克强、赵丽宏和李其纲5位同学,如果有人本来不认识韩,却因为记错了某次聚会而误以为认识韩仁均,那才是正常。但,可惜的是,5位同学都不认识韩仁均,韩仁均也不认识他们,即使他们是同系同届甚至同班。同学相互认识是正常的,考虑记忆错误,有是原来认识的记成了不认识,有的是原来不认识记成了认识,但随机错误的结果,还是应当有人认识有人不认识。但这里,如果不是有人说谎,那就是“单向错误”发生了。这是不合常识的。

关于单向错误,网友可以继续挖掘。比如,三重门手稿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到底压了多长时间?假如,韩氏父子和新概念大赛的内部人员与利益无关人员的回忆相佐,而这种偏差总是指向作弊的反方向,那就可以反证他们是在有意撒谎,他们操纵了一场骗局。

四、【骗局韩寒之推理过程】

⑴韩寒初赛作文《书店》和《求医》里有其父韩仁均的时代才有的场景。(方舟子提出,土豆网证实。)

⑵韩寒家所住社区的居民证实那里没怎么有丢信的事情发生。(土豆网)

⑶根据⑴和⑵,韩寒初赛和补赛都存在作弊。

⑷百度百科资料隐瞒韩仁均在华东师大77级中文系学习的事实。

⑸李其纲在《对新概念作文赛的N个问号及N个回答》一文中说谎穿帮,说明他们比赛之前早就知道韩寒是偏才。

⑹韩仁均与新概念评委和萌芽编辑共6人,本来是同系同届校友和同班同学,韩仁均不承认相互另外5人,另外5人也不承认认识韩仁均。

⑺韩寒补赛属临时起议,不符合赛规,却给了韩寒机会。已经在⑸中撒谎的李其纲称是叶兆言赞叹韩寒提出补赛,叶兆言否认自己对韩寒作文有深刻印象并称自己只是在七嘴八舌中脱口而出。

⑻由⑷⑸⑹⑺可以推出,不是韩寒父子单方面作弊,而是韩家与《萌芽》编辑部有合谋。韩寒故意缺席复赛,以获得补赛机会,而只有补赛才能给韩寒单独表演的机会,才可以让韩寒的作文具有不可比性,才可以让李其纲有机会出题目反扣韩仁均与韩寒提前准备好的他们最得意的文章。

⑼当时他(赵长天)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陈鸣《差生韩寒》)

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征稿启事发出后,我们忐忑不安地等待。……我们不知道这些征文启事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播下龙种,但我们不知道,收获的是跳蚤还是蛇,还是龙。(李其纲《对新概念作文赛的N个问号及N个回答》)

⑾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陈鸣《差生韩寒》)

⑿由⑼⑽⑾可知,策划新概念大赛是为了挽救《萌芽》于即倒,而按照常识和常规手段,无论是叶兆言、方方、铁凝,还是《萌芽》杂志,都没有把握靠大赛实现咸鱼翻身。必须有非常规的手段。

⒀由⑻可知,韩氏父子与《萌芽》联手作弊,而联手作弊需要提前商量和谋划,不可能是临时起议。所以,韩寒获一等奖必是在大赛开始之前就在策划之中了。

⒁而现在来看,《萌芽》在第一届大赛除了推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韩天才”,并没有其他特别之处。

⒂所以,由⑿⒀⒁可知,李其纲和赵长天策划的非常规手段,就是包装反应试教育的典型,让韩寒姿态迥异,并且在新概念大赛后迅速走红。而走红的最可操作的办法,就是推出一部以韩寒名义出版的反对应试教育的小说。这样,从“反应试教育”的核心概念到“偏科文学天才韩寒”的具体成果都预制齐备。叶兆言是徒有担心,李其纲却是胸有成竹。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同年9月,韩寒入学第一天的向全班自我介绍时,就开始了自己是文学奇才的表演:“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陈鸣《差生韩寒》)

⒄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回忆,《三重门》手稿是1999年初通过《故事会》转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所以,三重门的完成时间应当较早,创作的时间应当更早。(土豆网视频资料)

⒅据⒄,韩寒在高中同学面前表演的写小说的过程,更可能是复写已经完成的《三重门》小说手稿。

⒆根据⒃和⒅,韩寒从入高中起就定位自己是文学天才,宣称喜欢钱钟书,并且进行了小说创作秀,并且,用7门功课连续挂科的方式,全面完成了“少年钱钟书”的形象宿造。——你不得不说,这设计感太强了。

⒇随着小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取得市场的巨大成功。韩氏父子和《萌芽》杂志的周密策划和联手作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一个长达13年的文化骗局,由此拉开的帷幕。

 

                             倍魄

                          2012/3/23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中间偏左 2012-3-29 00:25
假设一个男人在街上遇到陌生人说:“我知道你的一个秘密,你的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大多数男人的回答会是:“你神经病吧?”——这是正常反应。如果一个人面对的是明显荒谬的指责,他是不会过度反应、暴跳如雷的。如果被指责的人表演过度,那一定是被戳到了痛脚。韩寒被麦田质疑之后,又毒咒,又悬赏,又起诉,明显是表演过度,恰恰说明了被打到了七寸。    就是这么回事!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