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牛嘿戏”其实就是木偶戏,老家当地人喜欢用这个略带贬义的名称呼之。
从形式上而言,“牛嘿戏”接近号称“电影鼻祖”的北方皮影戏,几个民间艺人操控着几个傀儡,用方言的唱腔,配着简陋的民间乐器,不同的地方是皮影戏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屏幕,利用的是灯影的效果,而家乡的牛嘿戏是直接搭个小舞台,演员的下半身是始终暴露在观众眼前的。
皮影戏最早的出现据说是为了博得痛失爱妃的汉武帝一悦,而它的下场也就比较合理,领导人把其当做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礼物赠予国际友人。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曾有主人公富贵在内战中为解放军演出皮影戏的情节,为解放军战士消除战场上带回的疲倦,并鼓舞了士气,从这个侧面了解,“傀儡戏“是在政治上发挥过作用的。
相比较而言,家乡的牛嘿戏就显得没有那么主流了,早期曾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评书段子和地方的名人轶事,不拘泥于样板台词,很多艺人即兴发挥,时不时用些“带荤“的字眼,惹得大佬爷们哈哈大笑,娘们面红耳赤。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就是今天高级夜总会里主持人的那些活,赤裸裸的荤段子太低俗,所以就用了不少暗喻,打了不少擦边球。由于没有专门的创作班子,拿得出手的段子也越来越少,全是脸谱化的东西很容易就让人厌倦了。
随着电影业的发达,电视机的普及,牛嘿戏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小剧场演出据点一个个倒闭,直到全部没有,这门技艺也开始转化了职能。哪个有钱人家有个喜事,就把这些个人马叫上门来,凑齐了数就把老板的名字放到唱词里,场面越喜庆,老板越高兴,但终究是百儿八十块的红包再管个饭就打发了,跟现在婚庆公司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最终,随着老一辈人的去世,今天要凑齐一个牛嘿戏的演出班子已经越来越难。
本来,一个活生生的人举着一个傀儡就很不容易了,举着傀儡还要固定唱词就更不简单。我觉得牛嘿戏最终在老家消亡的原因是:小孩觉得他们是在演大人的戏,不懂;而大人觉得他们在演小孩的戏,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