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仅仅是一种习惯,我从不去孤零零地去记一个英语单词,我喜欢找同义词、反义词,再查查词根。同样的,我相信一个人的性格懦弱、偏执、暴戾、虚伪肯定跟他从小生活的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这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影响。通常的心理学对个案的分析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当病人渐渐的多起来,多到让人们觉得连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不健康都分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理一理一些简单线索。
出生50-60年代那代人吃过生活的苦,经历过一些梦游般的岁月,在还没有确认到他们为何欢呼,为何流泪的时候,匆匆忙忙地拾起七零八落、洒落一地的记忆,努力想要拼起一套健康的价值观来传承给他们的后代。虽然这不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但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不断修改自己的价值观,当他们的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说的是一套,当他们的孩子投入社会觅食的时候,他们说的可能是另外一套,或者,他们干脆全盘否定了自己以前的那一套,默许着他自己看不清招数的那套,能在这种情形下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人并不多,而以颠覆自己初衷为荣的也不少。“正直、诚实、助人为乐”是从小就回荡在孩子耳边的叮咛,随着孩子的长大,“灵活、变通、有眼色”又成为了老人爱讲的话了。这两者有矛盾吗?我不想纠缠于自欺欺人的“诡辩论”,当然有矛盾,矛盾大了!“灵活变通”虽不至于让你指鹿为马,但足以让你在察言观色中慎言慎行,在曲直是非中装聋作哑。把自己钉上一个关系网左右逢源本来没错,前提是自己的所得的一千元不是践踏在十个人的两千元的基础上,如果有人说这就是弱肉强食的商业法则,那么为什么发达国家的收入比例会是个椭圆形的而不是金字塔形的?有人说钱就是摆在那里了,这个钱我不拿肯定会有人拿的!那这个是,没有警察嘛。。
那批一直接受并贯彻着“正直、诚实、助人为乐”的人,很多不幸成为了当今的弱势群体,这些掉进河里的人分成了两批,一批在下沉的时候还想捞块石头扔向岸上,也有那些顺便在河里捞了一条鱼送给那个推他下水的人。。。。那么到底有没有既诚实善良,又灵活多变的人呢?有,当然有。就像很多人眼里自然而然就喜欢分哪个是好神,哪个是坏神一样,而我在这里谈论的是人,确切地说是人群,老是揪着少数几个例子来数是最没有意思的。
既然讨论的是家教,那上一辈的上一辈呢?他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很有难度,我个人觉得,他们的整个人生经历了太多战争的洗礼,既听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听过“读书越多越反动”,有些乱。最后就跟孩子说,随便吧,干什么不饿肚子就学什么,跟谁能吃饱饭就跟谁吧。我们当然不能期望他们会考虑到吃饱饭是饱几餐,饱几天,几年,还是世世代代让子孙后代都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