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欣赏讲稿
近来甚为流行这句口号:“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书法,作为中华语言文字的载体,同时又是传统艺术的代表形式,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书法这个话题。
要说书法,就象诗歌一样,不能不说说唐朝。唐朝不仅国力强大,唐代文化也达到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甚至也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伟大的成就和杰出的代表人物。书法艺术同样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进展。唐代书家荟萃,灿若银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其中有一颗星辰格外璀灿夺目,其书法体势足以体现盛唐气象,而且其为人又堪为千古楷模,他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颜真卿。
- 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死于公元785年,字清臣,京兆人,因做过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又因封爵为鲁国公,又称为“颜鲁公”。
学习诗歌,我们讲究“知人论世”,要了解颜真卿的字,也要讲究“知人论世”。下面就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颜真卿其人。
一、颜真卿为人——忠昭日月
要说颜真卿的为人,有必要先从其家世说起:
(一)儒雅传承家族史:
我们先来看一下颜真卿的家传世谱:
回—歆—俭—威—芄—亿—岵—卸—誉(—作“与”)—产—异—愚—逵—肆(又作“释”、“驷”)—衷(—作“忠”)—凯—邃—龠—绰—准—阮—亮-敫-—盛—钦—默—含—谦—□—延之—靖之—腾之—炳之—见远—协—之推—思鲁—勤礼—昭甫—惟贞—真卿
在这个家谱中,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二个人:
被奉为颜氏一世祖的颜回,字子渊,是孔子著名弟子。在《论语》中有不少关于他的内容。比如说: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我们都学过,它的意思是:孔子对颜回这种安贫乐道、好学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
类似的评论还有: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此话的意思是: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的确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
颜回死时年仅31岁,被后世尊为“复圣”。因为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暂且按下不表。
再来看一下这个名字——颜之推。是颜真卿的五代祖先,曾担任北齐的秘书监、黄门侍郎等官职,深受北齐皇帝的赏识,是南北朝后期著名的儒学大师。
- “早传家业……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博识有才辩,工尺牍,应对闲明。”(《北齐书·颜之推传》)
这句话的意思是:颜之推博览群书,文才卓越。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颜氏家训》、《承天达性记》、《训俗文字略》、《证俗文字音》等数十种。其中《颜氏家训》渗透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奉为“治家之圭臬,处世之轨范”,有“卷卷药石,言言龟鉴”之称。
琅邪颜氏世代儒雅传承,谨守儒家忠孝仁义之道,研习经史及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名播儒林。除此二人之外,其他不少的人也都是当时社会的一时之选,以名德、学业、著述、文翰留名青史。例如:
- 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钦精通四书五经,当时学者都争着拜他为师。
- 颜含,在晋代做官做到光禄大夫,封西平县侯。曾侍奉卧病在床的哥哥十三年如一日,以孝悌闻名乡里,世人因而称其所居之地为“孝悌里”。后因孝行入选《晋书·孝友传》,其事迹被干宝采入《搜神记》。
- 颜延之,在南北朝时做官曾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史书说他“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类冠绝当时”……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采齐名,文士莫及。”(《南史·颜延之传》)。
- 思鲁之子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颜育德俱为初唐俊彦之士。其中以颜师古最为出名。师古官至秘书监、弘文崇贤学士、中书侍郎,是唐代著名儒学大师。
在二十四史中,有列入传记的颜氏祖先有近十位,这也可算是非常辉煌的家族史了。
但是这样良好的家庭传统,到了颜真卿出生时已逐渐衰落了。
(二)清贫勤奋读书郎: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出生于京兆的颜氏祖宅。父亲颜惟贞当时四十岁,任太子文学,相当于陪太子读书的官员。母亲殷氏,陈郡长平人。颜惟贞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真卿为第六子。
三岁时,父亲因病身亡,颜真卿兄妹十人随母亲投靠舅父殷践猷。父亲死后,家道中落,没有经济来源,一家十几口人全靠亲友接济。十三岁,舅父殷践猷不幸去世,母亲殷氏又不得不带着十个子女投靠外公殷子敬。清贫的生活使颜真卿较早地成熟,读书做官是他改变现状、继承家业的唯一的抉择。
母亲殷氏是颜真卿的第一位老师,她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幼承家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熟谙楷书笔法。她秉承颜、殷两家的家教传统,严格督学,劳作之余,还认真演示执笔方法,督促子女学习,对颜真卿的书法启蒙,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少年颜真卿学习特别勤奋。史书记载:
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诗: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既是他自我励志的诗,也是他勤奋求学的写照。家学的传承和本人的勤奋与挚爱,使少年颜真卿积累了坚实的经学与诗赋功底,在书法艺术方面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史称颜真卿
- “博学,工词类”(《新唐书颜真卿传》)
-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旧唐书颜真卿传》)。
这样清贫勤奋的学生生活一直延续到他十八岁前后,颜真卿的兄长相继考取功名出外做官,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二十二岁时,颜真卿顺利地通过了国子监考试,并居住在长安的福山寺,潜心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 词翰超伦,年弱冠,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登甲科,又擢制科。
据考证,颜真卿参加进士科考试时是二十五岁,当年的典士主试人叫孙逖。颜真卿以“经策全通”的优异成绩被选为甲等及第。进士及第后,经孙逖作媒,颜真卿娶中书舍人韦迪的女儿为妻。韦家也是长安巨族,家有藏书两万卷,还藏有大量的古董、名画以及魏晋以来的书法真迹。颜真卿藉此观摩、鉴赏书法名迹,书艺大进。
二十七岁,颜真卿又参加了吏部的选拔考试。依照《新唐书?选举志》的说法,当时考试必须从“身言书判”四个方面进行测试,
- 身(体貌丰伟) 、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
颜真卿从小练就的楷书已具相当深的功底,完全合乎“楷法遒美”的要求,最终以“三判优”的成绩名列前茅,被授予掌管官方文件的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和朝散郎的职位,当然这个职位很低,仅属于正九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但享受副县级待遇,从此踏入仕途。
(三)初登官场显声威:
颜真卿初期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在秘书省任职两年后,因母亲殷氏在洛阳去世而停职赴丧,依照当时的惯例必须服孝三年。天宝元年(742年),33岁的颜真卿再次参加“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又凭甲等的成绩登科。被授予醴泉县尉的官职(畿尉,正九品下)。五年后升任长安县县尉(京尉,从八品下)。一年后,升任监察御史(正八品上),被派到各地巡察,处理案件。4年中因功劳显著一直升到尚书省兵部员外郎(从六品上),散官加朝议郎(正六品上)。
在这十七年中,颜真卿一直担任下级官员,其中有二件事可以一提:
- 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时,五原有冤狱久不决,天且旱,真卿辨狱而雨,郡人呼「御史雨」。
在监察御史任上,巡察陇右时,五原郡积有一件冤案,久无结果。颜真卿得知后,立即着手调查,及时审理结案,给蒙冤者平反昭雪。正好遇到当地久旱无雨,案件审结时,突然天降大雨,于是人们都认为天降甘露是由颜真卿断狱所致,虔诚地称之为“御史雨”,被后世传为佳话。
- 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时,有荥阳郑氏兄弟三人,或居令长,或尉京畿剧任。往年母亡,殡於太原佛寺空园之内,经二十九载未葬。公乃劾奏之,敕三人放归田里,终身勿齿。朝廷惮焉,不敢不肃。
还是在监察御史任上,朔方有一县令郑延祚,兄弟三人都在朝廷当官。他们的母亲死了二十九年,棺木一直放置在太原佛寺空园之内,三兄弟互相推诿,不肯加以营葬。颜真卿向朝廷据实奏闻,弹劾郑氏兄弟这种不孝行为,朝廷罢免了他们的职务,永不叙用。
(四)安史之乱显神功:
天宝十二载(753年) 夏,45岁的颜真卿出任离长安二千五百里的平原郡太守(从三品)。一到任,颜真卿就着手整顿吏治,废除苛政,提拔人才。短短两年时间,平原郡被颜真卿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平原郡当时属河北道,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安禄山当时统兵20万,占全国总兵力的40%,现在的河北、内蒙、东北及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都属其管辖范围,是天下的最大军阀。他正积极准备,欲取李唐天下而代之。
颜真卿身处危险之中,他会怎么做呢?史书记载:
-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内为御敌之计,外托胜游之资。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真卿对安禄山的阴谋早有觉察。他以防汛为名,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储备粮食,赶制兵器。他深知安禄山为人多疑,为迷惑对方,又邀请文人墨客,宴会赋诗,泛舟游览,使平原显出一派浮华如梦的景象。当时安禄山果然放心不下。天宝十三载(754年)冬,委派四个亲信以判官身份来视察平原的动静。颜真卿热情款待,陪四人游览了位于安德县(今山东省陵县)东北的东方朔神庙。见到晋朝夏侯湛所撰写的《东方先生画赞碑》已模糊斑驳、苔藓丛生,几乎无法辨认,便兴致勃勃地挥毫重书,并在碑的反面撰文记述此事。此前,颜真卿还撰文并书写了两通碑:一块记录他被选拔出任郡守的事,一块记录他颜氏家族中三国时颜斐、北齐时颜之推和自己都担任平原太守的事。那二块碑刚刚镌刻完毕,尚未立起。颜真卿便邀请四人一一加以品评。这一切,使得四人误以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向安禄山汇报说不足为虑。安禄山才放下心来。
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颜真卿47岁,到平原郡的第3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挥师南下,沿途州郡或开门迎降,或弃城而逃,或被擒杀,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 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旧唐书》颜真卿传)
话分二头,话说唐玄宗在长安皇宫,听说安禄山造反,河南河北各郡县相继陷落,急得唐玄宗连声哀叹“河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了吗?”时,突然听说有颜真卿派来的司兵参军李平向长安报告军情,急忙派太监出宫迎候,并下令让李平骑马直接奔到寝殿门口报告。看了颜真卿的奏类,唐玄宗无限感慨地说:“朕不知道颜真卿形状相貌何如,难为他如此忠诚勇敢!”。
颜真卿一面派人向长安报告,同时在平原城抓紧防守部署,招募士兵,十天之内共得万余人,稍加编制训练后,就在平原城西门外举行起义誓师大会。颜真卿上台发表演讲:“国家之恩,戮力死辑,无以上报!”(《颜鲁公行状》) “焉有人臣,忍容巨逆?必当竭辑,龚行天讨!”(令狐 《神道碑铭》)。他的卓越的演讲才能和声泪俱下的动情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体将士群情激愤,誓与叛军血战到底。平原义旗一举,周边各郡县纷纷举起义旗。史书记载:
- 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诏即拜户部侍郎,俄加河北招讨采访使。
河北十七个郡同时起义,各路义军合兵号称二十万,一起推举颜真卿为义军盟主,立志匡扶朝廷,平定叛乱。
安禄山看到后方出了问题,采用了杀一儆百、先礼后兵的招数,首先派重兵攻取了三个起义的郡,杀了这三个郡的郡守,命令他的亲信段子光带着这三个不肯投降而被杀害的郡守的首级到起义的各郡,想以此胁迫各郡守投降。段子光首先来到平原郡,段子光有恃无恐,威胁颜真卿说:
- “仆射(安禄山)十三日入东京(洛阳),远近尽降。闻河北诸郡不从,故令我告之。公若损我,悔有日在!”(殷亮《颜鲁公行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来向你劝降,你能投降最好,如果不投降,你也要对我客客气气,你只要敢动我一根汗毛,将会吃不了兜着走。说完摆开三具首级。颜真卿一看,确认是李、卢等三位郡守的首级,但为了稳定军心,他当着众人的面说他与三人熟识,首级是假的,命令部下立即腰斩了段子光。等到部下情绪稳定下来,颜真卿才哭诉事实真相,派人用蒲草扎成人形,与三具首级接续,穿戴整齐,装入棺木,祭奠三日后才安葬到城外。
安禄山看到杀一儆百的招数不行,只好分出部分主力回师东向平定后方,颜真卿也派兵迎战。史书记载:
- 贼帅袁知泰遣将白嗣深、乙舒蒙等兵二万拒战,贼败,斩首万级,知泰走汲郡。
当时颜真卿派军队进攻魏郡,在堂邑与叛将袁知泰部二万余人相遇,经一昼夜激战,杀死叛军万余人,俘千余人,获战马一千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收复了北方重镇魏郡,取得了唐朝军队讨伐叛军以来的唯一一次大胜利。
可惜东部的胜利并没有给唐王朝带来好运,西北灵宝一役,唐军惨败,元帅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继而长安陷落,玄宗仓皇西逃。在唐王朝出现权力真空的时刻,太子李亨在灵武匆匆即位。河北形势也急转直下,除平原等三个郡外,其余诸郡全落入叛军之手。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的消息后,颜真卿立即派人穿越敌占区向肃宗汇报军情。十月,安禄山派史思明强攻起义三郡中的河间郡。为解河间郡之围,颜真卿派出精锐部队一万二千人支援。在距离河间郡二十余里的地方,义军突然遭遇到飓风袭击,一时天昏地暗,鼓声不能相闻,军队无法集结统一行动。在史思明趁机派重兵加以截击的情况下,致使义军全军覆没。二十二日,安禄山的军队将平原城团团包围。此时平原城内兵少粮尽,外援又毫无希望,颜真卿无奈只好撤离平原。史书记载:
- 至德元载十月,弃郡度河,间关至凤翔谒帝,诏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应该说,颜真卿的这次撤离,从军事上来说是失败,但从政治上,也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动作。因为当时肃宗皇帝的政权刚刚建立,满朝文武不足三十人,亟需得到大臣们的拥护,就象我国刚建立的时候需要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一样,颜真卿毕竟是从前线回来的大臣,在玄宗时就封为户部侍郎,有很强的威望值和号召力。所以他一回来,不但没有治罪,反而马上升官加爵。当时肃宗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主管军事;李光弼为户部尚书,主管民政。二人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职位。58岁的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主管监察司法。兼任御史大夫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旧唐书?职官三》)。但正是这个御史大夫的职位及其耿直的秉性,又使他得罪权贵,以致宦海沉浮。
(五)忠直为人遭嫉妒
宰相房是武后时宰相房融之子,与颜氏家族一向交谊深厚,但他率军平叛指挥失误,致使军败。兵败后竟称病不朝,不理政务,又公开袒护犯错的部下,纵容手下人收受贿赂。颜真卿不徇私情,据理弹劾,朝廷罢免了房的宰相之职,降为太子少师。
颜真卿不但对大臣将相如此,甚至对肃宗皇帝也是如此。史书记载:至德二载十月两京收复后,肃宗自凤翔返长安唐肃宗到达长安后,颜真卿认为玄宗出逃、京城陷落、太庙为叛军所焚是国家的耻辱,建议肃宗仿效春秋时鲁成公重返王宫时的做法,东向大哭三天。肃宗尽管很不情愿,但不得不照此办理。
颜真卿的不畏权贵、不徇私情自然就招人不满。接下来的五年中,他先后被贬到地方上做太守。直到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辞世,唐代宗即位,54岁的颜真卿才入朝任户部侍郎,一年后改任吏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又改为尚书右丞(一说尚书左丞)。
广德元年(763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的吐蕃乘长安空虚,在七月中大举进兵中原,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长安陷落。直到十二月,郭子仪克复长安。
- 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岂堪公再破坏邪!」载衔之。(《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
当代宗自陕州回京时,颜真卿依照礼法,请求代宗先拜谒五陵九庙,然后回宫。当时宰相元载认为这种做法很迂腐,他讥讽地说:“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但在颜真卿愤怒地回答:“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邪!”再三坚持,代宗皇帝刚即位,还比较谦虚,他权衡再三,听从了颜真卿的意见。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代宗任命颜真卿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三月,颜真卿晋爵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正在颜真卿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史书记载:
- 时载多引私党,畏群臣论奏,乃绐帝曰:「群臣奏事,多挟谗毁。请每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以白宰相,宰相详可否以闻。」真卿上疏斥之,终使奸相阴谋不能得逞。(《旧唐书》颜真卿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宰相元载为了抓权,以代宗的名义向百官宣谕:百官上奏的事情太多,我来不及看,而且奏本里很多相互攻击的事。所以以后百官的奏本先要交给部门的长官,再交给宰相,宰相再决定是否奏闻。诏谕一下,朝野哗然。颜真卿不顾个人利害,写奏章给代宗,反对这道堵塞言路的谕旨:
- “如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公然如此。今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纵悔之无及矣……”
这就是著名的《论百官论事疏》。奏折被宦官传抄出来,在朝廷内外广为传播,影响很大,但更加深了元载的仇恨。过了二年,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把颜真卿一下子贬为硖州、吉州别驾,相当于现在从正部级一直贬到副市级。颜真卿当时58岁,这是他一生中遭贬谪最厉害的一次。
直到二年后颜真卿才升为抚州刺史,五年后,又被任命为湖州刺史,直到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罪被杀。颜真卿才从湖州入京恢复刑部尚书。时年69岁。第二年,颜真卿七十岁,三次上书请求退休,均被朝廷驳回。改任吏部尚书。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去世,德宗即位。71岁的颜真卿又兼任礼仪使,参定朝廷礼仪。72岁时为太子少师,不久又升为太子太师,为从一品,级别仅次于宰相,颜真卿终于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
我们历史课上都学过唐王朝藩镇割据的情况,当时各地的节度使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是地方割据势力。节度使可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军队不听朝廷调遣,职位传给子侄或部将。建中三年(782年 )十一月,幽州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恒冀观察使王武俊同时自行称王。唐王朝派同时兼任淮宁、平卢、淄青、兖郓、登莱、齐州节度使李希烈讨伐,不料李希烈竟与李纳等勾结,占据许州,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同时又攻打邻近州郡,朝野震恐。
德宗皇帝仓皇无计,当时的宰相卢杞一直对正直的颜真卿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趁此良机向皇帝建议:
- “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德宗皇帝当时是黔驴技穷,听了卢杞的话就好象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当即就委派颜真卿前往许州去劝降李希烈。于是就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六)宁死不屈大丈夫: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底,75岁的颜真卿抵达许州。李希烈听说颜真卿来了,想先给他来个下马威。史书记载:
- 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疏雪己,真卿不从。
颜真卿来到李希烈的府衙,还未来得及宣谕诏旨,李希烈的养子们上千人把颜真卿包围起来,口中不停地谩骂,刀尖指着颜真卿的鼻子,大有生吞活剥之势。颜真卿站于其中,白须飘飘、凛然自若,大声呵斥李希烈无礼。李希烈见此招无效,只好假惺惺地上前用身体护住颜真卿,将众人斥退。李希烈不愧是一代枭雄,一计不成便生二计,马上改变招式,连声解释说他没有反叛之意,愿意罢兵休战,请颜真卿上书朝廷为他洗刷罪名,并无理地要求割据汴州等数十郡,但均遭颜真卿拒绝。李希烈的如意算盘是想让颜真卿能够替自己辩解开脱。见二计不成,就生三计,想劝颜真卿归顺。这时候,自封为王的朱滔、王武俊、李纳、田悦四家都派使者前来上表称臣,劝李希烈称帝。李希烈宴请四家使者,请颜真卿作陪。
- 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诸贼失色。(《旧唐书》颜真卿传)
颜真卿的义正辞严的驳斥使得满场哑口无言,相顾失色。李希烈见劝诱不成,再生一计,命令十几个士兵严加看管,并在院子里挖一深坑,扬言再不屈服就活埋。颜真卿处之泰然,对李希烈说:
- “死生有定,何足多端相侮哉?但以一剑见与,公即必睹快事,无多为也。”(殷亮《颜鲁公行状》)
李希烈黔驴技穷,只好拿出最后一招,把颜真卿软禁起来。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李希烈军事上占据优势,便准备称帝,但他不懂即位仪式,想到颜真卿四朝元老,还担任过礼仪使,便派人询问颜真卿。颜真卿严正地说:
“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旧唐书》颜真卿传,下同)
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大楚”,定年号为“武成”,以汴州为大梁府。为扩大政权的影响力,决定再一次胁迫颜真卿屈服,李希烈命令部将辛景臻在囚禁颜真卿的佛寺院中架起柴堆,泼上油,把火点燃后对颜真卿说:“不能屈节,当自烧。”76岁的颜真卿一言不发,昂首挺胸,投身赴火。辛景臻急令部下扶回。这段历史记载在《旧唐书》颜真卿传中:
- 贼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
贞元元年(785年),李希烈见颜真卿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在囚禁颜真卿二年半后,终于失去了耐心,决定缢杀颜真卿。
- 希烈使阉奴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辛景臻和太监宫翌等接到行刑的命令后对颜真卿说:“有敕!”颜真卿急忙跪拜。辛又说:“宜赐卿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辛等回答:“从大梁来。”颜真卿愤怒地说:“乃逆贼耳,何敕耶!”说罢从容就义,年七十七岁。
孟子曾说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颜真卿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大丈夫这三个字。
(七)忠昭日月千古范:
颜真卿的英武事迹相信大家听了无不敬佩,是的,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要说到忠贞不渝,颜真卿是一座丰碑。就在颜真卿牺牲的消息传到长安,贞元二年(786年)正月二十二日,唐德宗连续五日停止朝会,以示哀悼,下诏赠封颜真卿为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的功绩对后世影响很大,现略举一二于下:
- 宋高宗绍兴七年:“颜真卿异代忠臣,朕昨已官其子孙……”(《资治通鉴》宋纪)
- 元致和元年:“是月,加谥颜真卿正烈文忠公,命有司岁时致祭。”(《资治通鉴》元纪)
- (宋代大臣)陈宓,天性刚毅,自言居官必如颜真卿,居家必如陶潜,而深爱诸葛亮身死家无余财,库无余帛。
- (宋代大臣)王十朋事亲孝,书室扁曰「不欺」,每以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
在了解了颜真卿其人之后,我们再来欣赏他那精美的书法艺术。
二、颜真卿其字——书楷千古
颜真卿多年研习,推陈出新,创造了符合盛唐审美追求的刚健雄浑的“颜体”,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启功认为:“鲁公书,非独为有唐八法之宗,亦古今书苑之祖。其铭石之作,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莫不衣钵相沿。”(《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自注)
各位同学,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有多少是书法爱好者?如果说到颜真卿的字,你们会想到他的什么字体、哪些字帖呢?
颜真卿一生创作勤奋,给后人留下的碑刻和真迹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由于他是著名的忠臣和书家,他的书迹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收藏家所重视。据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仅宋代徽宗宣和内府的收藏,就有200余件。至今传世的碑刻、拓本和真迹有七十种。其中著名的楷书作品有:《郭虚已墓志》、《多宝塔感应碑》、《颜勤礼碑》、《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另外,《东方朔画赞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也很有名。代表性的行书墨迹有:《祭侄文稿》、《争座位稿》、《告伯父文稿》,此三稿被称作“颜氏三稿”,尤以《祭侄文稿》著名,有“天下行书第二”之称。另外还有《刘中使帖》等。
下面我们重点欣赏其中的几种。
一、《多宝塔碑》(752年)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曾是迄今所见颜真卿传世书法最早的一件,极为世人所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人没有不学习这块碑的。
多宝塔碑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成,碑文写的是西京千福寺一个叫楚金的和尚在夜里诵读《法华经》,眼前仿佛时时出现一座多宝佛塔,于是下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经过多年筹备,终于在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的故事。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唐代,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普遍,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佛教也日渐兴盛,到达了第二个高峰。据说唐玄宗曾经为了建立多宝塔捐赠白银50万两、上等丝绢上千匹。楚金禅师死后,唐玄宗还特意派使者前往吊唁,监护丧事,并亲自书写了多宝塔的匾额。当时颜真卿44岁,还在京城担任尚书省武(兵)部员外郎,和唐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是正统儒家,同时也信仰佛教,所以他书写此碑,自然恭谨诚恳。其余参加建碑的人有: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史华刻字,这块碑现在收藏在西安碑林。
颜真卿多宝塔碑的书法已初步形成了“雄媚”的风格。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其起、行、止都有明显的交代。笔力贯注厚重,行笔映带丰腴,端庄秀丽,笔画粗细相衬,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整篇结体平稳谨严,一丝不苟,匀称缜密,墨酣意足,在笔墨流动处颇显媚秀之姿。
清王澍跋此碑说:“鲁公书多以骨力健古为工,独此碑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正其年少鲜华时意到书也。”
明代《书画跋》中说:“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正因为这本法贴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多宝塔碑经过多次的摩拓,至明清时期已经损毁较多,而民间需求甚多,当时西安碑林周围碑帖铺很多,为了追求利润,他们采用将拓本翻刻到石碑上,再用纸摩拓《多宝塔碑》,形成了不少的赝品碑贴。虽然采用复制形式,字体结构相近,但由于书法功力以及刻石水平等因素,其文字瘦肥、点画多不到位,缺乏原碑丰壮精悍的神韵。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及周围店铺出售给游客的《多宝塔感应碑》,多数是翻刻拓片,有时几百元即可买一份。
1996年,朵云轩拍卖一册《多宝塔感应碑》,旧拓片经过折剪装裱,估价在1200~2000元之间。1999年《西安碑林博物馆拓片目单》中此碑新拓本标价4500元。至于现在具体的价格就无法讲清了。
二、《郭虚己碑》(749年)
又称《唐工部尚书郭公虚己墓志铭》。郭虚己,太原人,官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赠太子太师,谥曰“献”。此碑就是这个人的墓志铭,记载于史书,说是于天宝八载(749年)三月建立,但一直没人看到过,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宗疑案。直到2001年6月农民在河南省偃师首阳山上被发现。这块《郭虚已墓志铭》,青石质,长104.8厘米,宽106厘米,厚16厘米,盖顶篆书为“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四边线刻有瑞兽及花纹。楷书,35行,满行34字,共1150字,有浅线界格,字体端庄工整,刻工十分精细。这是当前我国发现的颜真卿最早的书法艺术作品。现珍藏在偃师商城博物馆。
当时担任殿中侍御史的颜真卿41岁,他的书法当时已经名动京师,这篇墓志铭文统篇规整统一,单字结构严密,笔道刚劲有力,较之现藏最早的北宋多宝塔碑拓本影印本,保持了颜氏楷书风格的原风原貌,是研究颜体早期书法成就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一墓志铭的发现,对书法史的研究与历史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三、《东方朔画赞碑》(754年)
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为颜真卿46岁时所书,大楷,字径三寸。颜真卿书写此碑正值壮年,故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
此碑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丰厚,如浇如铸,笔画中段每以中锋铺毫,沉雄深稳,点画起收、转折多出于峭劲的方笔。这些都可以看到颜氏对于汉碑笔意的熔冶。从用笔看,此碑在线条的形质与意蕴上已经突破羲、褚风范而以壮美厚重为其审美特质,奠定了“颜体”的基础。从结体看,端庄雄伟的体势,充溢着恢宏的力量。“颜体”独特的结体,在此已初具规模:其一是字内大胆留白,笔势不向旁溢,亦即宏中而敛外,气象开阔,劲力内充;其二是字势满格,并由此造成“字间栉比”,章法茂密;其三是动有姿态。这姿态也独具“颜体”特征:不少字已开始变化左右结构单位所占空间的常规比例,以正面形象示人。由于上述种种变化,此碑已略见“拙美”的意味。但总体结字仍基本取左右相背之势,未用“颜体”成熟期最具特征的左右相向内抱之势。而这是与此碑涵蕴隶意的特征相联系的。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碑阳有篆书书额,碑阴有隶书书额,古雅峻拔,俊秀飞动,为当时很多篆隶高手所不及。
四、《麻姑仙坛记》(771年)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时年63岁,正值仕途失意之际,此作反映其有问道向禅的心境。
楷书大字本,字径约五厘米,为颜真卿变法初具规模时的代表作。与早期的《多宝塔碑》相比,面目完全不同。此作打破横细竖粗、四平八稳的规范,碑中不少字一反常态,横粗而竖细。“麻”字“林”的捺笔几乎无波脚,显得含而不露,近乎篆法。这时,“颜体”正趋于成熟,笔法、结构随机应变,有许多字的结构和用笔近乎丑怪,这是颜真卿有意追求朴拙之美,有助于丰富书法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历代书法家偏好此记。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此记遒峻紧结,尤为精悍,此所以或者疑之也。余初亦颇以为惑,及把习久之,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鲁公不能书也。”宋朱长文评为“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续书断》)。清何绍基独爱此碑。他认为此记“神光炳峙,朴逸厚远,实为颜书各碑之冠”(《跋黄瀛石大字麻姑仙坛记摹刻本》)。
传世的小字本《麻姑仙坛记》,至为精彩。犹远山入眼,虽其形小,其巍峻之态未变。清王澍评道:“颜鲁公书,大者无过《中兴颂》,小者无过《麻姑坛》。然大小虽殊,精神结构无毫发异。熟玩久之,知《中兴》非大,《麻姑》非小,则于颜书思过半矣。”(《虚舟题跋》)
五、《大唐中兴颂摩崖》(771年)
简称《中兴颂》,为颜真卿63岁时摩崖擘窠楷书。竖写左行。其文古雅豪放,其书宏伟轩昂,气格雄奇,沉著痛快,足与唐中兴功德之盛相匹配。对此书法历来评价很高。宋欧阳修《集古录》说此刻石“书字尤奇伟而古雅”。黄庭坚有诗赞称:“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中兴颂》。”(《论书》)董 《广川书跋》说:颜太师“以书名时,而此尤瑰玮,故世贵之。今数百年藓封莓固,远望云烟外,至者仰而玩之,其亦天下之伟观者耶! ”明王世贞《 州山人四部稿》说此刻“字画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中兴颂》雄伟奇特,自是笼罩一代。”
六、《颜勤礼碑》(779年)
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此为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书体大气磅礴,雍容华美,为颜真卿晚年书风代表作之一。
此碑是颜真卿书法进入完全成熟时期的作品。从字形上看,改变了“二王”以来右肩微耸的欹侧结构,而借鉴篆隶书法,用较为平正的笔画,左右基本对称,示之以正面形象。
从用笔看,他注重一个“筋”字,有“颜筋柳骨”之称。所谓“颜筋”,即字外显出肌肉丰满的力感,内里却骨骼健强。颜书用笔多以篆法为之,每一笔均凝神静气,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笔画之外。因用中锋书写,故圆厚而有立体感。他用笔涩而不滑,如同屋漏痕,自然含蓄,骨气内蕴而又刚劲不挠。
在结体上既有规矩而又不为法度所囿,因字设体,随类赋形,根据字的不同结构作巧妙处理,显示出楷书的重心安稳,结构停匀,四外撑足,外密中疏,展蹙分明,避让有序,形成豁达端庄、大方雍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的特点。
《颜勤礼碑》在布局上也显示出“颜体”的气势美。整篇如排兵布阵,戟戈森森,纵横成列,整齐大度,浑然一体。在庄严整齐的前提下,做到了黑白互用,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
总之,此碑的书法集中了一切圆、厚、重、稳、拙、大等特点,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二王”的新的风格和境界:浑厚、刚劲、方正、庄严,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评书》)。
七、《祭侄文稿》(758年)
行草书,墨迹。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故用笔纵横挥洒,姿态横生,不经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八、《争座位帖》(764年)
行书。亦名《与郭仆射书》。无书写年代,只具“十一月”三字,据颜真卿仕履行迹,当在广德二年(764)十一月书,时年56岁。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 书。直言指谪郭英 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此帖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三稿”,均为真卿叙事抒情之作。虽系书稿,但由于笔法精熟,在抒情达意的同时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争座位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行书“双璧”之称,历代十分珍视。米芾《宝章待访录》云:“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以篆籀笔法书写行书的成功之作。其用笔圆劲婉通,特别是提笔转换时深藏圭角,笔锋过处如屋漏痕,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流滑,真力弥满,气势充沛。而这也正是他推陈出新、创立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细看此稿的用笔,可以充分体味到作者主张的“屋漏痕”的笔意。阮元对此帖线条意蕴及其运动态势所作的譬喻很恰当:“《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作者在用笔中还善于以方破圆,时出顿折,间跃锋芒,在圆活遒畅的笔致中透露出刚俊坚毅的骨气。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称:“行草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别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此帖信笔而书,点画所至,真趣盎然,意态连属,飞动诡异而出于意外;笔墨淋漓,既以神行,而真行草三法皆备;忠义之气充塞,而字间奇劲,虽雷霆斧钺,凛然不可犯。
九、《刘中使帖》(775年)
或称《瀛州帖》。信札,行书,墨迹本。此帖与《与蔡明远帖》内容虽同属一般书信,但有一种欣慰之情溢于笔端。《蔡帖》锋多敛含,此帖则锋芒耀露。前者律动怡缓,此则急湍迸流。“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一抒为快。且情未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胸舒张,激情不已,线条更加遒逸联绵。明文徵明在帖后跋语中说:“徵明少年时,尝从太仆李公应祯观于吴江史氏,李公谓鲁公真迹存世者此帖为最。徵明时未有识,不知其言为的。及今四十年,年逾六十,所阅颜书屡矣,卒未有胜之。”又说:“神气爽然,米氏所谓忠义映发、顿挫郁屈者,此帖诚有之,乃知前辈之不妄也。”明汪玉《珊瑚网》说:“行草书青纸上,忠义之气,森然横入,始知世间自有此真物,非可伪袭者,法书中神品第一。”今人启功称:颜真卿“今世传墨迹,可列上驷者,只是四事:楷书大字首推《告身》。然名家书告,唐代虽一时偶有其事,并非每告必出名家。且自书己告,实事理之难通者。湖州帖全属宋人笔习,其非唐迹,已不待言。唯《祭侄》、《瀛州》二卷,则赤日经天,有目共见。《瀛州》一帖,尤欣快时所书。昔人以宋拓《圣教序》谥为墨皇,正当移标此迹也。”启功为此帖作七言绝句一首,云:“真迹颜公此最奇,海隅同慰见心期。请看造极登峰处,纸上神行手不知。”(以上均见《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及自注)
十、《裴将军诗帖》
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刻本。据黄本骥《颜鲁公文集·赠裴将军案》(四库备要本)称:“裴将军,裴也。《新唐书·李白传》:‘文宗时诏李白歌诗,裴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尝与幽州都督孙 北伐,为奚所围,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惊,引去。其事在睿宗时,见《新唐书·突厥传》。”
这是一件楷、行、草夹杂的特殊书作,也是一件受历代书家褒贬至极的争议书作。就书法艺术而言,此帖有一看便无法释手的震撼人心的显著特色。其笔法中锋外拓,裹笔落锋。其结体宽博宏大,气魄雄强。其章法神龙变化,笃实生动。其形势大气扑人,巍峻凛心。其正书则如泰山独尊,巍然屹立;其行草则如龙虎振威,不可逼视。此如一首狂飚之曲,对裴将军的豪放生命的颂赞。此帖不愧为传世名帖的精品,开破体书法之先河。清王澍《虚舟题跋》称:此帖“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又说:“此书诡异飞动,出《论坐》外。盖自右军来,未开此境,其心目中不复欲存右军一笔,所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者也。”清刘墉跋:“纵横豪宕,独辟异境。所书如篆如隶,如真如草;如神龙之变化,如云鹤之冲天。万象集之手下,百体见之毫端,神乎?技乎?我无得而称之,名之曰鲁公怪体。此碑之骨力神韵,非他帖可及。”今人沙孟海《临裴将军诗自记》称:“鲁公《裴将军诗》境界最高,或疑非颜笔。余谓此帖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裴将军诗》今见有两种传世,一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留元刚《忠义堂帖》拓本,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两种书写内容无异,书法体势差别很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1行,93字。
十一、《自书告身帖》
此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楷书。后面有蔡襄、米友仁、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审定。”是帖曾收入宋内府,后又曾为韩 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 。钤有“绍兴”、“内殿秘书之印”、“安歧之印”、“乾隆御览”、“恭亲王章”等鉴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颜真卿之告” 六字。后面继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荡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言。董其昌。”此帖《云烟过眼录》、《清河书画舫》等均曾著录,南宋留元刚刻《忠义堂帖》拓本为所见早期刻本,后世丛帖、汇刻亦多收入。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也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三、结束语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宋代大书法家苏轼云:“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画至吴道子,书至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颜真卿善书法,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历来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是相提并论的。《集古录》云:“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藻鉴》引自珽语云:“《瀛州帖》视鲁公他书特大,而凛凛忠义之气,如对生面。”不能否认,书以人重是颜真卿蜚声书坛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许多具有较高艺术作品因书者人品不佳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