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6||
众神死了,唯你活着
在天地间,筑起十字架的光环
城市拥挤,心隔着帷幔
夜渡于霓虹,看地狱之火
已将此岸,点燃
在生和死的边缘
安眠者,与活人同在
他们朝着天庭祈颂
上帝默然,生命册上的名字
早已锈迹斑斑
从迈阿密飞往凤凰城的转机途中,意外地收到了村长李兴的留言,问我能否为他的一副摄影作品命题。当时的第一感觉,就好似在大课上被教授点了名来回答问题,虽知答与不答都会陷入答非所问的“囧”,我还是鼓足勇气回说:行!可“行”字刚出口,心就莫名地发虚,担心自己有限的对于摄影艺术的认知,既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又得不到认同和共识而贬损了村长摄影艺术本身的价值性。
可最后决计要写,完全是被这幅摄影作品本身所释放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它打消了我尚存于心的种种顾虑,令我可以安下心来,以阅读一部文字作品的心情,重新细读村长摄影。我之所以用“读”而不是泛泛而“看”,则是因为这幅摄影作品中,所传递出的丰富的内涵。
时常听寒山老师说:摄影作品最核心的要素是构图。我想这应该和文字作品中的“写作大纲”异曲同工。村长李兴的这幅构图,令我不得不联想到他与生俱来的画家特质。画面中:静默的墓场,夕照下的曼哈顿,神庙之上的耶稣像和十字架,这些看似很平常的景物,被摄影师恰如其分地融汇在同一个镜框中,构成了一副宛如油画般的庄严胜景。我相信摄影师在捕捉这一瞬间的同时,一定运用了很多,诸如“局部大挪移”似的摄影技术和技巧,关于这方面,我想美中网的摄影大师们对此一定会有更多的探讨。
不管是构图,还是技巧和技术的掌控,其最终目的是要展现一个主题,就这一点而言,摄影和写作极其相似。没有主线的写作是乏味的,就像没有主题的摄影是空亡的一样。反复阅读村长李兴的这幅作品后,我的脑海中忽然就迸出一个字:“界”。天地之界立于上下,阴阳之界立于虚实,而神人之界当立于内心。倘若日照中的十字架和至高的上帝形象,是代表着“天界”“神界”,是通往永恒光明之路的话,画面中,隐没在幽谷暗影中的大片墓地,则是另一度空间,意指“地界”、“阴间”是衰落和死亡的象征。而在天与地,永生和死亡之间,是又一种存在和现实,拔地而起的高楼和满地霓虹,是萦绕在我们四周的一切“正在进行式”。
虽则天地、神人、阴阳,各归一处,看似“界”备森严,但在某种层面上,他们又相互渗透和谐共生,倘若我们用反向思维的角度去分析:代表死亡的墓地也可以是宁静而祥和的,触手可及的现实也可能如同海市蜃楼般虚晃,而看不见的上帝也许无处不在。村长李兴运用了他独特的视觉角度和独到的对于三重境界的反思和领悟,将这一主题画面延伸至另一个更高意义上的表达,单就这点看,这一构想的精妙之处也就可见一斑了。
我时常自愧,不是一个善于解说“大套理论”的人,但我自诩是一个对美对艺术有特殊追寻的人。虽然,对艺术的审断因人而异,每个人对美的憧憬和向往本质上是一样的。美的东西令人流连忘返,美的东西也可以改变人对于周遭的理解,从单一的感性之美中,逐渐看到隐含在万物生机中的理性之光,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美的升华,也是一件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所在吧。可以从纯粹的美化和装饰中走出来,给艺术作品一个新的定义和诠释,让每一个欣赏者,在获得美之享受的同时,拔高至更深领域来进行理性思索和考量,我想这就是村长作品独树一帜的缘由之一吧。
漂泊未还家: 最近一直在广州,忙于工作,并且会再忙一阵。过几天会漂到外地一周,可惜不是度假,依然是工作……
那首歌我百度后下载了,听了好几个小时。谢谢!
这张 ...
寻迹天涯: 漂泊好久不来了,还好吗?以为你不知道漂哪里去了。
那首歌叫IF, 歌词也很美。常来哈!
xingliny: 高人点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