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告状的玫瑰 //www.sinovision.net/?737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救夫进行时(36)————“信上不信下”的谬论

热度 1已有 2586 次阅读2015-1-30 03:52 |系统分类:杂谈| 玄机, 基层, 皇权, 包公, 专家 分享到微信

说起中国的访民,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很多词语:“缠访、闹访、非访……”等等等等。没错!这些特定的标签,贴在访民身上,已经几十年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公民,从来没有上访过,或许会认为那些标签就是访民的真实写照,然而,一旦你不幸踏上了上访之路,经受过上访岁月的洗礼后,就会发现访民身上的标签其实暗藏玄机,它们有的制作得非常荒谬,有的根本就贴错了地方。

 

细数访民身上的标签,“信上不信下”大概最为常见了。它还有另一个版本:“信大不信小”。都是指信访人不信基层只信高层,千方百计告御状,万里迢迢上京城的信访行为。如此行为,造成了奇特的信访怪象:矛盾在基层,信访在高层。常常使得我们伟大的首都遭遇到一波又一波的信访洪峰,更是让全国的信访总量一直处于高位运行。

 

按理说,在现代中国,信访机构林立,信访工作已经覆盖到基层的每个角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可是访民们仍然愿意吃苦受累,千里迢迢赴京上访。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解惑释疑,体制内外的信访专家们纷纷发表高见。有人从传统文化入手,认为中国民间流行包公文化,每个访民都有一个寻找清官和遇见青天的美好愿望和强烈诉求。有人从历史语境出发,认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人崇拜皇权,迷信中央权威。访民们痴迷京城,就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更有人扯上了美学原则,认为距离产生美,,在底层民众心中,遥远的中央有一种朦胧美和抽象美。访民们只愿意向中央诉说自己的冤情。有诗为证:“村里都是敌人,乡里都是坏人,北京才有好人,中央都是恩人。”

 

乍看起来,信访专家们说得头头是道,论证水平也确实高超,可是他们都忘了一个事实:访民不是生活在远古时代,也不是生活在地球之外,而是和其他人一样,生活在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每一个现代人,只要不痴不傻,智力正常,都乐意做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涉及经济支出的事务中,不管学没学过经济学,都会作出成本控制的最优化选择,力求选取代价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最佳方案。访民不是异类,自然也和常人一样,更何况大多数访民都很贫穷,在信访活动中,更加会注重上访成本的控制。

 

傻瓜都知道,在家门口上访,省时经济又方便,而去北京上访,意味着要走更远的路,花更多的钱,耗掉更多的时间。甚至还有惨遭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实在不划算!在家门口上访只花100元,去北京上访可能就要花1000元,假设两个方案都可以解决问题,家门口上访无疑是最佳方案了,省时省力又省钱,也省去了安全之忧,何乐而不为呢?

 

去他娘的包公文化!去他娘的青天情结!去他娘的权力崇拜!访民不是贱骨头!无数的事实都证明访民也会算账,100块钱就能搞定的事没人愿意再花1000块。每个访民在首次进京上访之前,都经历过基层信访的历练。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年一年又一年,很不幸!迎接他们的不是推诿和敷衍,就是忽悠和欺骗。在漫长的日子里,访民们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踢得访民华发早生,踢得访民筋疲力尽,不但踢出了访民对基层信访的绝望,更是踢出了访民赴京上访的决心。

 

毋庸置疑,基层信访的痼疾由来已久,生冷硬推,敷衍塞责,不作为,乱作为,信访机构早已沦为摆设,信访领域乱象纷呈。然而,一些人就是假装看不见,一心要将板子打在信访人身上。每当听见“信上不信下”的论调时,我就会想起乡下看戏的经历。

 

有一年,县文工团送戏下乡,戏台搭得很高,设在农场场部的一片空地上。为了方便群众看戏,戏台前的空地上,放置了许多小凳,清一色的塑料凳,很矮很矮,不但坐着不舒服,而且坐下去后,就看不到戏台的全部。结果看戏的时候,现场非常混乱。所有的观众都站着看戏,有人甚至直接站在小凳上,许多板凳都被踩破了。

 

这个场景,设想一下,把我们的专家们请到现场,按照信访调研的套路,肯定会得出观众都是“喜站不喜坐”的结论。不过,这种神一样的观点万不可张扬,若是让观众们听见了,铁定是要骂娘的:“谁他妈生得贱愿意自讨苦吃啊!谁不愿意舒舒服服坐着看戏啊!”而事实的确如此,第二天的情况就大为改观,戏场秩序井然,小板凳都收走了,观众们坐在自带的板凳上,高矮合适,再也没人站着看戏了。

 

说来说去,道理都是一样,赴京上访也好,站着看戏也罢,看待万事万物,如果只是浮躁地走马观花,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每一种异于常情的社会现象,只有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沉下心来,认真地调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剖析,才能挖掘到隐藏在事物深处的本质。当然,这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更需要一颗大公无私之心。

 

长期以来,“信上不信下”的论调流传甚广,在信访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得人心,一些专家学者更是中毒颇深。每每论及信访乱象时,总是热衷于拿“信上不信下”来说事。这些错误论调的散播,不论是出于认识浅薄,还是别有用心,都为基层的懒政怠政找到了一个借口,更为基层信访的不作为提供了挡箭牌。

 

当前,社会转型加速,社会矛盾频发,信访问题新旧交织,错综复杂,面对严峻的信访形势,唯有破除那些混淆视听的谬论,压实基层信访工作责任,才能促使大量的信访案件回到基层解决,才能减少信访存量,控制信访增量,才能促进信访治理的根本好转,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楚骄骄 2015-2-2 00:24
知我者,今又是老师也!唉!没办法,对于信访人们有很多误解,我亲身经历过,所以深知其中奥妙,不写出来真是有愧国人。其实时政评论并非我所长,我的最爱是写小说。等我写完了所有的信访话题后,就会回归小说创作。
回复 今又是 2015-2-1 14:42
喜欢你非常聪明的大前提小标题式的写作。还是进行时的,期待更多。
回复 今又是 2015-2-1 14:40
在你的文字里我看见一种非常不寻常的敏锐。也只有在这种敏锐下,才出得了这样的叙述:将人人以为了解透彻的事再讲一遍,不是为了重复内容,而是从内容的本质出发,提出问题:人们熟知的事情里都有各自的明白和理解正确?那么紧挨着的言行呢?也许,都是一团团思维各自生乱的麻结。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征之一。
问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